打破传统徽菜印象,如今更讲究原汁原味,以食养身

尝一口徽州味道
轻度腐败,“严”重好色
传统的徽州饮食,带着浓重的地域属性。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四面皆山的地理区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山珍时鲜。竹笋、蕨菜、石耳、石鸡等野蔬山禽弥补了当地自耕农业的不足,也为徽州人的一日三餐增添了滋味。
对食客来说,传统徽菜有三种味道最为深刻。
[ 咸 ]
长期以来,徽菜都因“太咸”饱受诟病。究其原因,徽菜的“咸”不只是味觉上的追求,也来自当地山民饮食习惯。
咸味是“百味之本,百肴之将”,最能保留和突出食材原料的本味。少了盐,菜肴风味淡薄而食之无味,只有在咸味的辅助下,食材的自然调性才得以入味。
对徽州菜来说,突出食材本味是首要追求。五花八门的调料再多,也抵不上就地取得的食材鲜。若主料与佐料相互抵冲,只能夺去了时令物产的风头。于是,盐就成为徽菜中提味增香的首选。
其次,对于定居丛山峻岭的徽民来说,登山砍樵、种植采伐、田间劳作都要耗费去大量体力,饮食上补充盐分的需求也就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再则,土地贫瘠的徽州步入冬季后蔬菜稀缺,又因地形闭塞致使食物供给十分有限。每年夏秋之际,就成为徽民储备餐食的时候。徽州民间家家户户都有腌制食品的习惯,从蔬菜到家禽再到酱料均可腌制,各类腌物也造就了徽民饮食喜咸的习惯。
因此,平日里口味清淡的江南食客,在第一筷徽州菜肴入口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直喊“咸得嗓子快冒烟”了。
[ 油 ]
传统徽菜有“三重”特色:重油、重色、重火功,指的是油放得重、食材不失色泽、火候讲究把握。
重油的特色还是源自古时徽民的耐饥需求,咸一点、油一些,才更有力气干活。另有一说法,是徽州当地人饮用的茶水易解油腻,山区饮用水中丰富的矿物质,也极能分解脂肪。
因此,徽州菜肴烹制时的油量偏多。无论是大火快炒的纯素菜,还是炸炖并用的荤菜,亦或是街边小铺的粿饼,徽州人的餐食永远泛着油光、渗着油脂,醇香辛烈的油衬得菜叶晶莹、煮得肉质紧实、润得面皮发亮。
[ 臭 ]
一条臭鳜鱼,一盘虎皮毛豆腐,让徽菜“臭名远扬”。
正如安徽民间的一句顺口溜:“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徽菜的“轻度腐败”在当下时常被作为一种噱头,但在古时却是保存食物的手法。
鱼贩在木桶内一层鱼一层盐地间隔铺设,防止运输途中鱼肉变质腐坏。朱元璋在兵败徽州途中不得已将发酵长毛的豆腐当做食物,却意料之外地鲜美。
部分历史典故虽有待考据,却为徽州的“臭”增添了有趣的内涵,也让腌制食物成为徽州饮食文化的特征。
如果你对徽菜的印象还停留在咸、油、臭上,那就错了,安徽人家 继承经典徽菜传统、改良徽菜烹饪技法、深入挖掘民间土菜,更讲究原汁原味、百菜百味、以食养身,源自乡土,味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