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贴:肋部区域有何特别之处?
2014年,雷尼-马里奇还是一名负责业余球队训练的足球战术博主,他对所谓的“足球几何学”非常感兴趣。对于球场区域的划分,克洛普和朗尼克等顶尖教练不仅按垂直方向将球队划分为两个或是三个区域,他们还按照水平向将球场分为五个部分。
外侧的两个区域是边路,这是人尽皆知的。最中间的是中路。剩下的用两片区域用德语说就是“balbraum”(英语half-spaces,即“半空间”)。马里奇也承认,翻译成英文后显得怪怪的,但暂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权且用之吧。
他在自己与朋友设立的足球战术博客Spielverlagerung撰文指出为什么肋部区域值得人们下功夫研究。全文都值得一读,重点讲述了肋部区域具备中路的某些优点——远离活动受限的边路,距离球门距离较近,与球门天然形成的角度有利于球员利用自己的空间意识,也便于他们尝试更多的对角线传球。马里奇尤其感兴趣的一点是,如何利用肋部区域引蛇出洞,将对方防守球员吸引出来。
马里奇写那篇文章的初衷只是和朋友们讨论一些新奇的点子,但没成想会火起来。七年后,球场五分法甚至成了教科书式的内容。马里奇的文章引起了图赫尔和助手马尔科-罗泽(多特蒙德现任主帅)的注意,有时候你甚至能在广播中听到解说员们聊起肋部区域的话题。
首先我们从肋部区域不是什么说起。
首先,肋部不是空当,这是两个概念。球迷们有时会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空当”也是横向的区域,但它专指防守球员之间的漏洞,所以“空当”是随着球员们的移动而产生的。至于肋部则是固定的区域,指的是我们人为划出来的两块长方形区域。
在教练们的定义里,禁区边线和小禁区边线之间的区域即为肋部区域的宽度。不过本文我们为了简单,直接将球场五等分。
纵然肋部区域有如此之多的优点,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特别。在很多情况下,所谓肋部区域只是介于中路和边路之间的一块区域。比如当我们分析抢断成功率、传球距离或是平均每次带球距离等数据时,肋部区域的作用仅仅是区分边路和中路。
不过如果是考虑如何利用肋部展开进攻,那学问就大了。
我们将参考2017-18赛季的英超数据。
在所有的向前传球里,通过两个肋部区域的传递达到了总传球数的44%。我们将解释为什么。不得不说,中路的传球无疑是最高效的——首先,中路传球的平均纵深为6.9码,肋部传球的平均纵深仅为5.6码;其次,向前推进的可能性更大(中路72% vs 肋部66%),而且中路向前传递的成功率更高(中路79.5% vs 肋部77.6%)。不过防守一方早有防备,中路往往会有重兵把守。“对方会锁死中路,所有球队都会这么做,”马里奇说道。进攻方只能退而求其次,改从两个肋部打开缺口。
肋部区域的传球可不仅仅是向前的传递。马里奇在他的博文里对肋部区域的“对角线性”大书特书。身处肋部的球员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如此可以兼顾自己身前和身后的情况(马里奇说,比起中路和两个边路,球员的失误或丢失球权的次数会更低)。更重要的是,肋部持球人既可以向边路输送一些安全球,也可以寻找机会直接利用斜传将球送入对方的防守核心地带。“很多德国教练都非常重视斜传,”马里奇说,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下原因。
上图的可视化传球分析图也叫传球声纳图,各个方向的长度代表向每个角度的传球频次。可以发现,在两个边路,频次最高的传球方向是两个边路向中路的传球(很容易理解,因为边路持球人一般倾向于将球向中路发展)。两个肋部的传球一般不是向前,而是向两个方向的斜向传球,球队依靠这些传球向前推进。
然后我们要研究这些标红的箭头。换算成每次触球的平均效用,沿这些方向的传球更有可能最终形成进球。这不用过多解释,能从中路形成突破肯定是首选。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向边路和中路的传球也能制造相当的威胁,毕竟相比于中路,其他区域的防守要相对薄弱一些。
我们用一个现实的例子进行说明。下图是曼市德比中曼城的第二例进球。B席刚刚从右侧肋部将球转给给左侧肋部的坎塞洛。坎塞洛持球,没有下底的意图,此时B席悄无声息地移动到卢克-肖身后,然后接坎塞洛的斜长传攻破了德赫亚的球门。
这类进攻不好防是有理由的。坎塞洛在接球前就在左侧肋部面向球门,如此一来他对本方五名球员的位置和跑动一览无余,包括走前点的热苏斯和抄后点的B席。坎塞洛传中前的这次两个肋部之间的转移大有文章,不仅距离刚好合适,防守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布置防线,而且正好转移到了防守一方的盲区。坎塞洛的传中也极其考究,球的飞行轨迹正好与两名队友的跑动路线都有交叉,这让曼联的防守球员非常难办。“比起常规的直传或横传,斜传将迫使防守一方做出更加复杂的防守动作,”马里奇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事实证明,对于卢克-肖和他的队友来说,确实太复杂了,复杂了完全搞不定的地步。
每当聊到如何利用肋部区域打乱对方的防守布置时,马里奇总显得兴致勃勃。他经常引用多特蒙德的例子。“作为一名中后卫,胡梅尔斯是非常擅长纵深突破的,”马里奇说道。“当他在肋部区域运球时,防守一方总会贴上来,如果他向边路前进5米,会遇到很强的防守阻力,而走中路的话又太拥挤。但是如果他将球从本场肋部转移到另一侧肋部,防守方就很难处理了。
马里奇认为,进攻球员守在中路等球是很不明智的,他主张球员们在肋部区域精耕细作,将对方防守球员吸引出来,然后穿插进入地方腹地。“我应该在中路屯聚重兵,还是通过在肋部区域的作业打开中路缺口,等防守扩出来后攻击对方中路的防守空当?”马里奇说,“这是100年前国际象棋界讨论过的话题。”
这种策略很难用比赛数据来表示,数据无法体现球员们的无球跑动,但马里奇的理论得到了业界大佬们的高度评价。马里奇在博文中谈到,内锋和回撤的中锋在肋部区域的协作将让对方中后卫陷入两难。在英超过去几个赛季里,没有哪位中锋比菲尔米诺更喜欢拉到肋部接球。同时,也没有比萨拉赫和马内更高产的边锋。
马里奇对于肋部理论的应用并非纸上谈兵。他还清晰地记得上赛季在欧冠联赛中京多安是如何利用肋部区域击败了门兴格拉德巴赫的,当时马里奇正是门兴的助理教练。“那(指京多安的表现)将我七年前提出的理论完美演绎了出来,”马里奇说道。“可惜我是失败的一方。”
瓜迪奥拉至今依然在训练场上划线标出肋部区域,所以曼城是英超在肋部区域触球最多的球队,罗德里成为了在肋部区域触球次数最多的中场球员。排在曼城身后的是BIG6其他几位成员,另外还有南安普顿——后者的主教练是哈森许特尔,这个奥地利人肯定对肋部理论有所了解。
马里奇明白,肋部理论只是个战术工具,一种帮助人们理解比赛的方式。球员们早在这个理论有了正式名称之前就开始利用这篇区域了。“弗格森爵士没有提起过肋部区域,但他对于肋部的理解和应用肯定在我之上,”马里奇说道。
“足球是一项很简单的运动。只是有时候听起来比较复杂而已,”马里奇补充道,“特别是在你读过我的文章以后……”
作者:John Muller
翻译/编辑:中东游侠
文章来源:The Athl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