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麻木限薪政策,将把中国男足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健华-新领航

中超麻木限薪政策,将把中国男足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中超再限薪可以说是大快人心,男足的成绩何他们的薪水确实严重不符,但这次限薪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这次限薪最大的原因估计是国足的成绩惨不忍睹,从而发掘出很多深层次问题:高工资让球员不思进取!这点确认没有错,但联赛的繁荣稳定是家长让小朋友选择踢球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国家队的成绩,国家队毕竟是几十人的事情,而家长关心的是中甲能踢吗?中乙平均工资是多少?踢不上职业联赛就业怎样办? 目前肯定的是,中超中甲的水平将会越来越低,那怕恢复主客场,进场的球迷也会越来越少,现场没有球迷,相信电视机的球迷也少,这样谁还关心中国足球?就拿之前恒大主场比赛来说,进场5万人,真球迷大概4万人,主要是60-70-80为主,90也是90-95为主,其余是老婆、女朋友和自己的小孩为主。如果当广州的进场球迷变成1-2万,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金牌球市如此,其它球队呢?中甲乙呢?国家队成绩不行,我们球迷在家门口看高水平的联赛难道要求过分吗?     媒体常常责怪校园足球普及少,注册球员少,我想反问:中国球员如果从1万注册到10万人?多出的9万人拿什么解决就业问题?出去踢球1万人?还有8万呢?你是家长,你怎样选择?为什么总拿日韩来比较?人家是发达国家,读书和医疗都有强有力的保障,每届都踢世界杯,我们是什么国情?沙特也基本没有球员出去踢球,也有很多高水平外援,沙特刚刚世俱杯和切尔西过招,国家队也出线在望。怎样不去研究他们的做法?      中国的国情注定是先天不足的,搞好中国足球就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中超的情况靠足协只会越来越差,他们领导主要靠国家队的成绩去思考问题,不重视青训,联赛不死就可以。这样的政绩思维20年来都没有变,导致一届领导一种政策,这样中国足球将永不翻身。为什么和日本越南踢球总会慢半拍?联赛3天一场,体力透支,高水平外援大部分走了,比赛节奏只能越踢越慢,踢国际赛怎样快起来?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不是足协的决策造成的吗?   金元足球有其弊端,都绝对利大于弊,只是足协没有及时出台限制国内球员薪水的政策,让其过渡虚化,特别是去中性化的政策绝对是最大的败笔,如果女足联赛去企业化,CBA不能冠名,还可以生存吗?生存下来又是什么水准?职业联赛也是商业联赛,硬生生拿掉投资人的投资回报,就靠国企玩联赛吗?去企业化提高联赛水平了吗?当上港拿6000万引进奥斯卡,2400万欧续约时,公益足球在哪里?     目前联赛还需要高水平外援、还需要有价值让企业投资,这是职业联赛最大属性。能改变联赛的唯一方法是成立职业联盟,让俱乐部自身联合安排能让联赛健康稳定发展的方案。足协把精力用在全国青训比赛和国家队、裁判身上就行了。中超可以参考CBA,恢复球队冠名权利,比如:宏远俱乐部,宏远二字不变,东莞银行和大益茶分别前后冠名,中超也可以这样冠名,一旦冠名成功,这笔费用至少可以解决国内球员薪水问题,球员踢球安心,有动力,家长才能看到希望。 限薪和投资限制不要一刀切。用灵活方式进行:每年3亿最高投入改为3年内总投入最高10亿如何?并和球员转出、门票广告等收入挂钩,每年提供10-20%的浮动空间?3年引外援合计不超过5000万欧?一年最高合计2500万欧?外援年薪200万改为六外援名额合计年薪不超过1500万欧?个人最高不超过800万欧?这样名气外援和实用外援都能引进。 国内中超球员也限薪:国内总薪水限制2000-4500万。有最低薪保障和最高薪限制。一线队:18-21岁,30-60万,22-25岁50-150万,26-30岁50-350万(每队限2人350万顶薪,其余最高250万), 31-35以后50-200万, 36以后50-150万。这样在年青的时候球员出去踢球有动力,对于留洋不成功的国内顶级球员也有较高的收入保障,保证联赛的吸引力。 中甲可以参考:一线队:18-21岁,20-50万,22-25岁40-120万,26-30岁40-200万(每队限2人200万顶薪,其余最高150万), 31-35以后40-150万, 36以后40-100万。降级执行旧合同,升级就提升底薪。 中国足球U15-23已经全面落后,政策换汤不换药,为国家队成绩论的主导思维注定没有希望。让联赛真正的参与者去治理和发展联赛,让更多球迷进场,让更多人在电视机开我们的联赛,我小朋友热爱踢球,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