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米已经做得非常好,但锋线同质性限制了他们的高度

小因扎吉的确是一位不错的教练,拉齐奥时期的比赛没怎么看过,但是接手国米之后,尤其是和孔蒂一样,主打三后卫的基础上,比孔蒂的战术设计要灵活得多,这一点确实很不错。
然而小因扎吉的国米,并没能显著改善一个其实已经有些年头的问题。
孔蒂的三后卫,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矮中卫。
尤其是在英超赛场上,切尔西时代用阿兹皮利奎塔,现在在热刺用本-戴维斯,都是通过这些球员的身体特点,为后卫线上增加灵活性,而且阿兹皮利奎塔和本-戴维斯都是边后卫出身,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能力。
甭管是在防守端前顶,还是在进攻端前插,阵型变化、战术变化,大多都是由这个矮中卫启动的。
相较之下,小因扎吉的东西就灵活得多了。
后卫线上,三个中卫在身体层面,彼此并没有像切尔西中卫与阿兹皮利奎塔、热刺中卫与本-戴维斯之间,存在那么明显的差异性。
小因扎吉的选择是:积极展现什克里尼亚、巴斯托尼的运动能力。作为边中卫,他俩不仅在防守端要前顶,而且在进攻端,压上、拉边,前插,什么活儿都干,什么位置都在。
这样一来,翼卫、边中卫的活动范围都相当大,看起来是352的基础,但是翼卫前压+边中卫拉边,或者翼卫内收+边中卫前顶,随时都可以变成442阵型。这就克服了三后卫阵型在无球时对外围空间控制不力的天然顽疾。
三后卫、三个半、四后卫,在国米的比赛里都有体现,所以想要体会意大利球队和战术的魅力,如今的国米的确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然而,踢得好,并不意味着什么比赛都能赢。
欧冠淘汰赛这种强度,会暴露球队在虐菜时、在本国联赛里看不到的短板,在国米这,就是锋线同质化的问题。
如今的国米,大致思路是劳塔罗通过对抗牵制对手的中后卫,从而为回撤的哲科提供策应空间,再加上哲科身后的恰尔罕奥卢这样的技术型球员,包括边中卫前插所带来的位置变化,为两边的翼卫制造纵深空间,这样一步步将球路发展到门前。
在本国联赛,在虐菜时,国米可以凭借自己的硬实力,直接进入到破密集防守的阶段,但是到了欧冠淘汰赛阶段,面对利物浦这样的强敌,守转攻环节的重要性就会大大提高。
然而,国米前锋线所能打出的反击,只能是这样的:
劳塔罗的特点偏向对抗,哲科值钱的地方,也是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技术。
这就使得在守转攻环节,在需要快速突击时,国米的锋线很难能利用到对手防线身后的空间,即便偶尔能打出来,也容易被矮中卫或者速度比较快的后卫回追上。
速度,就是命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因扎吉的做法是提高翼卫的进攻参与度,尤其是右侧的邓弗里斯,有球时他的位置非常靠前,有时甚至和劳塔罗平行。
比如今早的比赛,国米最有威胁的一次反击战,恰恰就是由两名翼卫所参与的这次进攻:
然而归根结底,翼卫的身上还背负着防守职责。
如果他们需要大幅参与进攻,那么随着阵线拉长、比赛推移,边中卫就会承受更多的考验,一旦边中卫能力有限,就会在欧冠淘汰赛这种强度暴露出来。
就像今早的巴斯托尼,比赛末段的两次前顶防守都没有体现足够的效果,于是国米从他身前这块区域送出两粒定位球,从而0-2输球:
如果国米的锋线同质问题没那么严重,能像萨拉赫和马内那样,对抗之余还能兼具速度,就有希望在守转攻环节输出的威胁,更多更大一点,这样一来,翼卫就不用这么辛苦,巴斯托尼的防区说不定也不会在90分钟内暴露短板。
这些都是假设的情况,但在理论上,就是如此。
当然了,由翼卫提供速度元素是三后卫战术中常见的选择。
比如孔蒂的战术里,摩西、阿什拉夫,包括现在的雷吉隆,都是如此,然而在孔蒂带过的队伍里,锋线的特点搭配一直也是他关注的地方。
比如当年迭戈-科斯塔身边的阿扎尔、佩德罗,比如现在凯恩身边的孙兴慜、小卢卡斯,甚至是2016年欧洲杯,即便意大利可选的优秀前锋不多,他也带上了埃德尔。
不管无球、有球,锋线上总要带点速度元素。
然而在国米,他也没能做到。
他的国米,大致思路是劳塔罗牵制,卢卡库拉边,其实依然是在重点利用防线身前的空间,而好的地方是,在边路进攻打开局面之后,卢卡库还能回到禁区里,帮着劳塔罗一起抢点。
然而现在的国米,哲科在外围作业结束之后,很难能回到禁区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塔罗的表现和数据的下滑。
中后场,尤其是其流动性,小因扎吉的东西真的很漂亮,但锋线特点太近似,缺少速度能力来直接夺取纵深空间,这限制了他们的高度。
所以,这也就是国米下一步需要改善的问题,也是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