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马vs马略卡:节奏切换玩得溜,安帅找到压迫战术说明书

刘强专栏 刘强专栏

“马熊组合”再度发威,皇马客场完胜马略卡,在次回合国家德比到来之前已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领先优势。尽管打破僵局的过程稍显曲折,也未能像首回合那样取得半打进球,但这场比赛带给皇马的收获远不止三分。

尝试全新套路,人员选择是关键

强势碾压皇家社会,下半场“一波流”摧毁巴黎,皇马在过去一周内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安切洛蒂逐渐让人们相信这是一支可以打好中前场逼抢的球队。齐达内时代的皇马曾尝试追随潮流,建构高位压迫战术,实际操作中却屡屡被对手破解,不得不切换到控球模式中。

(图)离岛战役,皇马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手半场踢球。

“齐二期”的逼抢体系中,典礼中场与维尼修斯、罗德里戈等年轻前锋节奏不搭,皇马的三条线连接不够紧密,所谓的压迫实际上只有前场一波逼抢,中场的延阻与拦截是跟不上的。安切洛蒂驱动压迫时会让罗德里戈和阿森西奥轮流担任首发,关键操作是拆开典礼中场。卡马文加在对阵皇家社会时担任主力,F-巴尔韦德面对巴黎时首发,两名年轻球员在下半场完成合体,帮助皇马以高一档的节奏冲垮了对手。

(图)驱动压迫,就要使用巴尔韦德和卡马文加,罗德里戈的出场顺位也应在阿森西奥之前。

依靠典礼中场为争冠打下基础后,安切洛蒂开始恢复赛季初的有限轮换模式。此举既满足了双线作战的要求,也为推动压迫战术提供了契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输出强度助力“马熊”,F-巴尔韦德找回感觉

路易斯-加西亚在主场摆出了442阵型,既能靠前逼抢,也可以在边路建立起人数优势。缺少莫德里奇的持球推进,皇马一方面围绕克罗斯打配合,一方面依靠持球能力不错的边翼拉开宽度,本泽马回撤做轴就是进攻提速的信号。

(图)皇马没有采用极端的高位压迫,而是立足于中前场逼抢。

(图)中前场逼抢,门迪、卡塞米罗和F-巴尔韦德连续失误,这是“向前”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同样作为锋线身后的机动部队,卡马文加和F-巴尔韦德的无球移动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注重“兜底”,后者偏好“上抢”。F-巴尔韦德的优势需要在跑动中发挥,后腰的角色设定对其是一种束缚。齐达内曾将F.巴尔韦德安排在拖后中场位置上,实战效果一般,安切洛蒂更注重释放他的天性。

(图)莫德里奇接受轮换,皇马的推进依靠边翼来完成,本泽马回撤做轴就是提速的信号。

在过去六场联赛中,皇马完成了五次零封,昔日(2020)的欧洲最佳防线似乎正在回归。边路单点实力下滑,正面防空能力存在硬伤,能够在如此情况下取得佳绩,安切洛蒂的主动出击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豪门锋线轻量化的时代背景下,阿拉巴&米利唐(纳乔)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役面对身材高大的穆里奇,皇马通过中前场逼抢让危险远离了禁区。

(图)安切洛蒂对于压迫战术信心十足,易边后安排F-巴尔韦德继续上强度,终于摧毁了马略卡的抵抗意志。

控球+提速,B计划成效显著

上半场未能打开局面,安切洛蒂并没有改变既定策略,而是料定对手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继续加力提效便可破局。F-巴尔韦德短时间内连续持球冲击、反抢施压,终于逼迫马略卡后场球员犯错,“马熊组合”为皇马打开了胜利之门。

(图)中前场逼抢无法贯彻全场,比分领先后,安切洛蒂换上技术型中场组合,控球中寻找提速机会。

比分领先后,安切洛蒂迅速做出反应,换上了卡马文加和莫德里奇,依靠三名技术型中场控制局面。放弃中前场逼抢,阵型适时后撤,改打控球+提速战术,安切洛蒂的操作既能节省球员们的体能,也是为了避免激怒对手,减少不必要的受伤。

(图)安切洛蒂预料到了危险所在,可惜,罗德里戈依然被对手的暴力犯规所伤。

比赛结果很重要,战术价值更关键

客场击败马略卡只是皇马多线征程中的一场并不起眼的战斗,热度无法与西超内战以及对垒大巴黎时相提并论,但就像此前“扼杀”皇家社会的比赛一样,镁光灯外的操作往往蕴藏着很高的战术价值。鉴于已手握近两位数的领先优势,安切洛蒂完全可以让弟子们在国家德比中倾力一击,为随后的欧冠淘汰赛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