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百年足球事(一)奥匈帝国到不可战胜“奇迹之队”
小国也有足球梦,祖上也阔过。本月25日,阿拉巴带领的奥地利将挑战威尔士,他们将会为第8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机会奋斗。当奥地利的老球迷们想起上一次的世界杯之旅,那是在法兰西被巴乔的意大利淘汰后霍尔佐格点球难救主的忧伤。又或者提起他们七十多年前的战绩,也曾是1934世界杯被墨索里尼指派裁判停止的四强亦或者是1954年三四名决赛击败了卫冕冠军乌拉圭的第三名。

提起奥地利,喜欢近代史的人可能会想起北德意志邦联或者某个落榜艺术生,又或者神罗的奥地利大公国,不过今天并不需要多提及这些,差不多就只提足球。对于意大利老球迷来说,他们可能会记得1990和1998年世界杯霍尔佐格的威胁之大,而现在的奥地利还拥有阿拉巴这一后防万金油也算有幸。但将时间拨回到百年之前,他们居然还是中欧的足球大国,欧陆第一家开设职业足球锦标赛,力压意大利成为欧洲冠军,险些将欧洲最强的英格兰翻下马。
19世纪末,来自英国的足球运动在欧洲兴起,并且大部分国家对于足球也是通过当地英国人了解的,奥匈帝国也不例外。维也纳当地最早的足球俱乐部“第一维也纳足球俱乐部”的第一任主席弗兰兹·乔利便是,他与一名英国园丁詹姆斯·布莱克一起创建了奥地利最早的俱乐部。有意思的是,另一家英国人创立的板球俱乐部“第一维也纳板球和足球俱乐部”几乎同时成立了足球分部,但他们距离成为奥地利最早的职业俱乐部就差了几个小时,后来两队的德比赛也充满火药味。(后者于1936年德奥合并时解散,前球员建立的FK维也纳和维也纳快速组成了目前火药最浓的维也纳德比)

尼科尔森是一名前英格兰国脚,跟着西布朗赢过足总杯,1897年因为工作原因被调到维也纳,而喜爱足球的他也加盟了上文最早的奥地利俱乐部,他的脚下技术和组织能力让他成为当地最强的球员,当了维也纳足球委员会的官,因而为奥地利的足球发展做出很多贡献,就比如他引入了球门的球网,改善了训练质量。还成为了1900年奥地利足球联盟(奥地利足协的前身)的首任主席,不过一年后就回了英国。

奥匈帝国由两个主权国家组成,匈牙利主要的属地统称外莱塔尼亚地区,而与之相对应的奥地利的属地则是内莱塔尼亚。1901年,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地区的球员组成了黑黄色的奥地利队,对阵瑞士队。这场比赛被奥地利足协认为是奥地利的第一场正式国际比赛,但欧足联和FIFA都认为是非官方性质的。1902年,维也纳5:0布达佩斯的比赛分部代表了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了官方承认的两家的第一场国际比赛,此后双方几乎每年都举行两场主客场比赛。1904年奥地利足协正式成立,并在后面的一年加入了FIFA。
内莱塔尼亚球员组成的奥地利队参加了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他们居然战胜了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夺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另外几场奥运比赛由一名奥匈主裁判雨果·梅斯吹罚,他本是波西米亚人,后来在维也纳激发了他的足球热情,并不成熟的足球赛制让他成为了一名裁判,而1913年开始担任起了奥地利的国家队主教练。

随着奥匈内境萨拉热窝的枪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地利主教练雨果被调往前线,参加了与意大利的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一战期间,奥匈仅与永远中立的瑞士进行过比赛,时任代理主教练则是海茵里希·雷楚里。当然,在贡比涅森林的停战协议两周前,维内托的奥匈军队就被意军击溃,10月31日奥匈解体。
一战结束后,以英国为首的几个国家以奥地利为战败国为由试图让其退出FIFA,不过最后不了了之。雨果·梅斯回到奥地利足协之后为奥地利国家队和俱乐部重新出现在国际赛场做出了很多努力,就如捷克斯洛伐克,一开始抵制与奥地利比赛,但之后还是接受了自己西南部的国家。

一战在民众心中的阴影被足球覆盖,再加上8小时工作制的大规模引入,一战后欧洲足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24年,在今维也纳第19区的霍赫瓦尔特,奥地利建设了一个能容纳8万人的体育馆,由此引发了一阵体育热潮,趁热打铁的奥地利足协引入了欧洲大陆第一届职业锦标赛,维也纳哈科成为了第二个职业锦标赛的首届冠军(第一个职业锦标赛应该是英格兰足总杯,首届冠军流浪者)。有意思的是,匈牙利是第三个引入职业足球的国家,而意大利紧随其后。
1926年,奥地利足协主席雨果·梅斯又提出创办了欧洲国际杯(如今欧洲杯的前身,赛制更类似欧国联,一届两年)和米杜博杯(中欧版欧冠,也算个前身),孤傲自大的不列颠佬虽然没参加,但由此可见奥地利对足球的发展。

1931年到1933年的奥地利取得了“奇迹之队”般不可思议的战绩,开始了一段令人刮目相待的高峰期。苏格兰被认为和英格兰一样,是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这俩队在欧洲大陆一直保持着不败,奥地利还曾在1906年被英格兰11-1羞辱,至今仍是他们国际A级赛事的最大比分失利。但1931年的夏季,梅斯率领的奥地利队在主场4万名球迷面前,以5:0的比分打破了苏格兰不可击破的神话,20岁的奇舍克梅开二度横空出世。他们也并不打算停止,一周后,奥地利受邀前往柏林与魏玛德国队比赛,而最后播报员似乎也不敢相信,奥地利以6:0大胜了德国。一年后他们又与旧识匈牙利相遇,马蒂亚斯·辛德勒独造8球+帽子戏法,8:2再次狂胜。从未如此美妙的开局?当然啊,他们8-1瑞士,6-1比利时,这种战绩似乎在欧陆无法阻挡。

《每日邮报》将奥地利进攻大腿辛德勒、斯米斯蒂克、瑙什和沃格尔并列为“天才球员”,《泰晤士报》则对奥地利的“团队配合”和速度突破赞赏有加,描述了“奇迹之队”在欧洲大陆的荣誉之最,并果断的推断,英格兰在世界足球中的霸权时代即将落幕。
1932年欧洲国际杯的那个夏天,“奇迹之队”再次上演,他们以两分力压意大利夺得第二届欧洲冠军(但这也是奥地利时至今日唯一的大赛冠军了)。12月7日,“奇迹之队”前往了伦敦与英格兰进行切磋,彼时的欧陆国家队,还未有一个能对英格兰有超过一个进球的球队(当年奥地利1-11英格兰还是第一个),半场休息0-2落后的奥地利也不觉得自己能打破了,不过他们最后居然狂扳3球以3-4惜败,中场沃格尔甚至还险些绝平。无论是《每日邮报》还是《泰晤士报》都对这支奇迹之师赞口不绝,1933年,维也纳快速出现了一名19岁就摘得金靴的天才射手,约瑟夫·比坎,他也于同年入选“奇迹之队”,似乎他们将无法停止。

但似乎再美好的故事也会有结尾,“奇迹之队”的赞誉似乎停止在了1933年,奥地利4-0法国的比赛吹响之时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