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在中国应该是什么颜色?

阿森纳名宿威尔希尔 阿森纳名宿威尔希尔

前言:对于足球话题讨论的火热程度,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然而这么多年来,遍观各类媒体、明星以及足球从业者的言论,我从未找到一个合乎我个人思想的观点。因此这次打算写一写我个人对中国足球的想法与思考。

足球是什么颜色的?一般来讲,可以说足球是白黑色的,但也不绝对。现代足球自十九世纪的英国诞生,伴随着材质的改变与制作工艺的进步,颜色也在不停发生着改变。足球从一开始的棕色皮革到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黑白双色“电视之星”,也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白黑双色的足球设计是为了让电视转播画面更加清楚。虽然再后来足球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颜色,但白黑双色的足球已经成为了现代足球的基本款,深入人心。

(图)历年世界杯用球的变化

我为什么要研究足球的颜色呢?因为对于中国来说,白黑双色的足球与绿茵场从来不是中国足球的主色调。在中国,说起足球,你只会想到一种颜色,那就是国旗的颜色。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所以在中国,足球就与其他运动有着相似的命运与发展轨迹。只不过其他运动的利用场景是奥运会,可以共同打包,同步参赛,而足球因为在世界上的地位过于重要,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赛道—世界杯。

(图)说起中国足球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画面

在我进行下一步分析之前,我要先陈述出我的核心观点。在我个人的观点中,运动本身最大意义,是强健人的身体、丰富人的精神、娱乐人的生活。发展运动产业,如果不以这些要素为结果导向,那么就是不合理、不健康的。

基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现状,有非常多运动项目在中国是没有发展条件的,但却阻止不了中国的这些运动项目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屡屡获奖,这些运动产业都是不合理不健康的,用太多钱去单独选拔、培养适合从事这项运动的有天赋运动员,并让他们去参加最高水平赛事并获奖。从始至终这些运动都与中国民众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大多数民众平日的生活中既不能体验跳水的乐趣,也不能体验击剑的刺激,这些运动从来都只能在中国的电视上看到,属于另外一个平行时空。

(图)正在进行跳水训练的中国儿童

(图)足球是一项人数众多的团体运动,并不能周期性反反复复地训练几个机械动作就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一项不可探究单一规律的复杂运动,所以举国体制就对这项运动丝毫不起作用了。

足球也是如此,基于中国的地理气候环境,足球的场地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来说是非常昂贵的,足球场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人均劳动时间又如此之长、人均休闲时间又如此之短,普通民众在正常生活之余能踢上足球,这是十分奢侈的一件事,相较于踢球,养活自己喂饱家庭这个目标更加重要。这种情况反应在青少年身上也是同样的,人数多、场地少、课业压力大、时间有限,相较于踢球,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这个目标更重要。

(图)以笔者所在的义乌市为例,八人制场租为350元/小时,踢一次球人均下来也要50元左右

在国外,职业联赛的主要营收是与球迷相关的各类应收,包括了比赛日门票、电视转播、球迷周边等,广告在其中占比较小。而中国的职业联赛则是彻底的赞助商联赛,球队收入以赞助商的广告赞助为主,联赛以及各球队对于球迷的联系以及服务做得相当之差,既损害了球迷的感受,也让自己失去了通过完善球迷服务而增加收入的机会。

(图)伦敦比赛日的阿森纳球迷

近几年的俱乐部中性名改革则让赞助商也逐渐远离足球产业,没有了资金的注入,在家门口欣赏国际大牌球星的机会也就消失了,球迷观感进一步降低,联赛关注度降到冰点。

接下来是不是就要给中国足球支招,怎样才能提高水平进军世界杯了?现在让我们停一停,回到最原本的目标,足球的意义是什么?

要承认足球是白黑色的,不是红色的。足球在中国的意义不在于国家队与世界杯,而是让国民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而这一切要遵循合理的自由市场原则。中国足球的主要市场以及消费群体是中国喜欢足球的人群,这也就是中国足球产业规模的基本盘,为他们提供让他们满意的服务,才能发挥足球产业的在真正作用,并产生价值。

(图)对于大众来说,足球青训的最大好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让孩子体验快乐享受足球

青少年5—6岁阶段就可以接触足球了,主要是培养兴趣和锻炼基础,对足球感兴趣的孩子很快就可以进行专业足球训练。在欧洲负责这一阶段足球培训的是各地区俱乐部的青训教练,俱乐部的青训教练在为社区提供服务帮助的同时,会发现并培养出有天赋的小球员,在球员本人以及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进入青训梯队训练,进而与俱乐部签署合同成为当地俱乐部的后备球员储备,俱乐部通过提拔或者出售这些有能力的球员来获取利益,并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为社区的儿童提供足球培训服务。这些欧洲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富足,因此有充沛的休闲时间,足球当地居民很大的爱好,所以每逢周末,小镇的居民便会倾巢出动去支持本地区的俱乐部比赛,看比赛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一种集合了娱乐、社交等元素的综合活动。如果俱乐部运营合理,有了大量球迷的资金支持,俱乐部营收不断增加,便会有更高水平的球员引援、更大规模的比赛场地、更贴心的球场服务以及更多样的俱乐部周边。市场化的良性发展既满足了球迷的需求,也壮大了俱乐部自身规模,让其产生更大的能量。

(图)韩日两国新一代足球精英的代表—李刚仁和久保健英

在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健康的体制呢?

一、中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大多数人没有足够自我休闲娱乐的时间,而且收入较低,仅能满足基本家庭开支,维持不了体面的生活。

二、学生课业压力负担大,娱乐休闲时间极短,也就无法从事足球兴趣爱好培训。

三、中国没有实行充分的市场经济,政策朝令夕改,足球入行门槛高,导致与国外相比国内俱乐部运营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

前两点造成足球市场需求日益萎缩,足球产业面向的人群规模不断减小,第三点造成了足球产业在中国没有生长的土壤,难以产生足球文化的根基。我以上所写几点是对于大部分中国居民的生活总结,并不包含占比较少的富裕阶层,但只有有钱人和家庭的参与,足球市场规模还是有限的。

太多人去探究足球产业如何发展壮大,我们不妨摒弃这种想法,从足球运动的本源出发去思考,足球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让民众低门槛地享受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当足球这一产业能为国民带来快乐,它才有最主要的价值,并获得发展壮大的资格,而不是本末倒置。足球在中国的意义不在于国家队与世界杯,就算凑到一个高水平国家队,那也仅仅是那十几个人在场地上享受足球,中国太需要自己的人民亲身去踢球了,遵循自由市场的规律为人民创造条件、降低门槛亲身去踢球,踢球的人多了,比赛也就多了,水平高的人也就多了,高质量的比赛也就多了,就能出现更多的民间联赛、业余联赛,足球文化兴起之后,足球大国自然也就出现了。

这一切都要以承认足球是白黑色开始。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