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月亮与六便士
王珊珊出生时,曾经能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齐名的洛阳,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落阳”了。
是年,改革开放已过去10载,距离邓小平南巡还有4年,距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有13年,计划经济行将就木,国企的凋零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但余晖之下,数十年建立起的上层建筑仍在,尽管经济影响力日薄西山,但这座城市仍向河南省足球队输送了大量的足球人才,并成为了全国首批22个“国家足球重点城市”之一。
王珊珊没见过父母口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洛阳,她只见过每天放学后,一群大孩子们在夕阳下的足球场奔跑、追逐、嬉笑、雀跃,城市在下沉,足球在上升,那个黑白相间的皮球,真的那么好玩儿吗?那时的王珊珊总会这样想。
“义务球童”,是王珊珊给自己在足球场赋予的第一个角色,只要有空,她就会跟着表哥来到球场,场边看球的同时,顺便帮着捡球,这让她获得了一种小小的参与感,也让她第一次真正与足球产生了连接。
王珊珊就读的涧西区东升第三小学是一所体育强校,尽管父亲王瑞金是个足球迷,但选择让女儿来到这里就读,却并非是有意为之,因为让这里闻名全省的并不是足球,而是排球。
整日迫于生计的买卖人,无暇、也无力为子女择校,尽管进入东升三小对王珊珊的体育生涯意义重大,但在当时来说,那更像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命运式决定。
直到六年后,当教练耿宏杰登门,王瑞金才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可能有点天赋,因为他的态度看上去极为认真,“如果她不走足球这条路,就太可惜了”,耿宏杰对他说。
耿宏杰教练(左一)与王珊珊家人合影
王瑞金起初没有被说服,他并不是不相信教练,也不是不相信女儿,只不过作为父亲,他必须考虑珊珊的将来,毕竟自己只是个捣腾服装、蔬果的小生意人,家底也不殷实,几乎没有试错成本,万一成不了,女儿失去的不仅是足球,很有可能是整个人生。
虽然那天一直在试着说服王瑞金,但耿宏杰越说越感到语言的无力,他的思绪飘回到某个下午,那天他跟同学们一起踢足球,这帮孩子,几乎没人能从他的脚下完成抢断,除了王珊珊……
每次面对她,耿宏杰都感觉这个瘦小的,个头才到他肩膀的女孩儿,仿佛会瞬间化身马尔蒂尼,无论他怎么做假动作,都无法骗到王珊珊,“我都有点怕她,她骨头硬,也不知道哪个地方扛着我,可疼了”,耿宏杰回忆道。
“要不你去看看孩子踢球呗?”,这几乎是耿宏杰的最后尝试,他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好苗子。
犹豫半晌,王瑞金心思沉重地点点头,“行吧……”。
那次家访以后,他来到学校,看了几场王珊珊的比赛,给了耿宏杰最终答复,“我们也不太懂,你说珊珊可以,我们就让她去学,全力支持她。”
2003年,随着中国女足止步世界杯八强,黄金一代黯然退役,尽管公众舆论没有表现出太多负面情绪,但女子足球在中国的发展却受到了负面影响,也就是在这一年,13岁的王珊珊走进了洛阳足球学校,亲友们的压力随即而至,大家纷纷质疑父亲王瑞金为什么让女儿去踢球,中国女足的大环境不好,待遇也不好,还容易受伤。
这一切,王珊珊都不知道,她当时正忙着转型,从排球到足球,从兴趣到主业,之前的13年里,她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巨大的差距,她需要每天加练两个小时才能弥补,“虽然底子薄,但她把踢球当成玩儿,爱踢,小孩子心性,应该挺开心的”,父亲王瑞金回忆道。
经过两年的努力,2005年,半路出家的王珊珊被北京什刹海体校看中,希望她能到北京踢球……得知该消息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纠结,这两年,他们支持女儿踢球的决定,几乎每天都会被周围的亲朋好友质疑,如今,要让女儿远赴千里之外,去奔一个不知是福是祸的未来,To Be Or Not to Be,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夫妻二人的决策范畴……全家唯一坚定的,是王珊珊。
面对女儿的固执,父亲最终还是答应了……10年后,看着王珊珊在世界杯上打进关键进球那一刻,王瑞金才确定,女儿的路走对了。
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剑……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10,一直被赋予极为特殊的含义,生年不满百,十年占据了一个人生命的十分之一,这段时间是人生蓄力的长度,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最好心无旁骛,锚准一个领域持续耕耘,你才可能有所成就,但对王珊珊而言,这10年的追梦路,尽管目标明确,但肩上始终背着沉甸甸的“包袱”。
这“包袱”里,期许与担忧几乎是同等分量,没有退路的远行,既是对自己的考验,更是对家人的考验,这是普通人之殇,如果你没有多少试错成本,梦想于你而言,是实在的幸运,亦是实在的诅咒。
05年来到北京后,王珊珊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先是进入天津女足二队,随后进入天津女足一队,2011年,她首次入选国家队,参加深圳大学生运动会,两年后的东亚四强赛,第一次出战洲际大赛的她,就收获两粒进球。
成绩背后,除了独在异乡的落寞与身体上的创痛,还有父亲为了给她凑生活费跟老乡打的白条,弟弟春节没有吃到的酱牛肉,妈妈身上那些自己穿过的旧训练服,以及作为职业球员的三四千元工资。
对王珊珊来说,通往月亮的天梯,就是由一枚枚六便士铺成的,这段路她走了十年,终于,在2015年的埃德蒙顿,她完成了自己的升华!
那是一粒很王珊珊的进球,禁区内,敌军围困万千重,皮球飞向后点,严格来讲,已经错过了射门的最佳时机,队友二次过渡,还是一个球速极快的凌空传球,电光火石的一瞬,别说瞅准射门角度,能够碰到皮球就已经实属不易,结果王珊珊还是完成了射门,那是顶级前锋的出色嗅觉,也是联赛金靴的价值展现,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女足时隔8年重返世界杯八强。
12年前,中国女足在这片北美大陆上结束了自己的黄金时代,12年后,王珊珊用一脚凌空抽射在世界舞台宣告了中国的归来,仿佛宿命式的,这个进球,刚好发生在比赛第12分钟——在今后无数次的历史回眸中,当每次提起这粒进球,就不能不提起王珊珊……那一年,她25岁,从洛阳足球学校到世界杯,也刚好过去了一个轮回。
作为运动员,25岁已经是巅峰,再往后,身体就要走下坡路,这一点,王珊珊感受明显,因为次年的巴西奥运会前,她的膝关节报警了。
作为需要长距离跑动的项目,膝盖是足球运动员损耗最严重的地方,为了赶上奥运会,王珊珊保守治疗了8周,用她自己的话说,巴西奥运会是她的低谷期。
“毕竟那么长时间没有系统训练,状态肯定不行了,而且受伤之后心理有阴影,很多动作不敢做,有时候想伸腿,但腿就是伸不出去,那个坎儿不是一两天就走过去的,我很想在奥运会舞台展现自己……但没办法,这就是竞技体育,你之后只能付出更多、练得更多,慢慢突破。”
为了保持高竞技状态,运动员必须刻苦训练,但长年累月高强度的比赛和训练,将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长度。
这是所有运动员的宿命悖论,国家队的领队曾评价王珊珊“技术全面,身体素质好”,中后卫、中锋、前锋,场上没有她不能胜任的位置,但奔跑并非无止境,尽管王珊珊依然是队内那个不动声色、默默努力的好球员,但她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在2017年,天津女足解散之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女子职业球队的经营状况都十分惨淡,天津女足的解散,是时代的一粒沙,但却是王珊珊心头的一座山,这里是她职业生涯的开端,奋斗了十多年,她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如今,在她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时候,家就那么散了,天津队宿舍的最后一晚,王珊珊失眠了,她开始思考一个脚下没有足球的未来……
离开天津女足的五年里,王珊珊充实但又稍显遗憾,18年亚运会,她在对阵塔吉克斯坦的比赛中连进9球,但球队却在决赛输给日本,屈居亚军,她所在的大连权健女足连续两年夺得联赛冠军,但19年法国世界杯,她们却未能继续进入8强。
那五年,是中国女足的低谷,也是王珊珊的低谷,32岁,足球虽然仍在脚下,但梦想却似乎渐行渐远,她接受了总局给她安排的体育老师岗位,对母亲说,当老师不累,轻松,自己挺开心的,不过,了解女儿的母亲周玉花却不这么认为。
“但是之后谁知道又有啥变化呢,万一她又改变主意了,都是说不准的事儿”,母亲周玉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变化,总是以一个峰回路转的急刹车出现在人们面前,今年亚洲杯,32岁的王珊珊打出了统治级别的表现,前锋线上,进球5粒,助攻2次,抢断4次;后防线上,解围12次,封堵2次,拦截5次,半决赛面对日本,她在加时赛还剩两分钟之际,打入绝平进球,决赛对阵韩国,于94分钟送出绝杀助攻……可以说,是王珊珊带领中国女足,捧起了遗落16年的亚洲冠军。
你还能奔跑,你还能进球,你还能带着队长袖标打进制胜一分,你还能在32岁的年纪举起冠军奖杯……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美好的错觉——我还年轻。
王珊珊一路走来,追梦路上最大的阻力一直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夺冠后,这个阻力变了,变成了积水肿胀的膝,多次拉伤的腿,还有33岁的倒计时,人无再少年,历任中国女足的队长们,几乎都选择在30岁左右的年纪退役,这一点,王珊珊不得不明白。
夺冠一个月后,亚洲杯的热度还未完全消散,王珊珊就宣布了一个令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决定,她要离开效力五年的大连队,加盟北京女足。
消息一出,外界大多表示不理解,毕竟女超豪门武汉队也曾向这位国家队队长送上邀约,但王珊珊却拒绝了,在她看来,加盟北京是个正确的抉择,“每个人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我可能再踢几年就该退役了,我工作的地方在天津,北京和天津距离很近,这也算是为退役后的发展做考虑吧”。
如果说,之前接受做体育老师时,对母亲说的话多少有不甘心的成分,那这一次的决定,可能真的意味着一种放手。
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赛场上,不存在激流勇退这回事,当一个运动员准备要放手时,割舍的不止是一件球衣,更是那些负荆而行的血与泪,还有那些足以铭记一生的胜与败,对王珊珊来说,更是如此……
7月20日,东亚杯首轮面对中国台北,作为前场支柱的王珊珊在禁区右侧接球,顶开对方后卫,冷静传给中路,跟进的21岁小将张琳艳接球转身,一蹴而就,完成得分。
进球后,张琳艳挂着幸福的微笑渐渐跑远,队友们纷纷前来拥抱祝福,这届比赛后,她将追随王霜和唐佳丽的脚步,前往瑞士,踏上留洋之旅。
“要是年轻几岁,我也会选择留洋”,王珊珊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过自己的憧憬,但如今的她,对国家队未来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自己的关注。
“留洋回来、代表国家队比赛的球员,她们在身体对抗和自信心上比国内球员强很多,如果我们的国家队里拥有更多留洋球员,肯定又不一样”,王珊珊说。
时至今日,多年的征战已让她慢慢褪去了自己,只剩一个心怀球队的国家队队长,王珊珊已经习惯成为这支女足的支柱,未来几年,她都将守在最需要她的地方,无论23年世界杯的赛场,还是天津哈密道小学的球场。
因为伟大,向来生长于平凡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