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冠军到东亚亚军,中国女足的关键位置开始青黄不接

写球的牧子 写球的牧子

先来看一次守转攻片段:

这次守转攻发生在第71分钟,日本队的17号成宫唯从姚凌薇的身后启动,来到左肋的两线之间接球,带出了之后的左路传中攻势:

而在传中发出的一瞬间,之前来到边路的张睿变成442阵型的左边前卫,于是当她回头发现日本队的右后卫前插,她立刻缩进后卫线防守:

这次传中经过变线之后,没有形成威胁,反倒让张睿直接获得了一次守转攻的良机,于是她用自己的精准传球试图寻找王珊珊,结果后者遭遇日本队两人前顶,反击战降格为阵地战:

之后的一分钟,日本队两人包夹张睿,夺下球权后迅速向前发展,19号植木理子在汪琳琳的前顶下成功做给身后的成宫唯,汪琳琳在无奈之下只得战术犯规,吃到一张黄牌:

赛后,21岁的汪琳琳被评为本届赛事最佳后卫,这是中国女足在本届东亚杯上的最大收获,然而,她无法顶掉的植木理子今年也只有22岁,而且还在比赛中险些攻破中国队的球门:

植木理子未来注定是汪琳琳和中国女足的长期对手。

至于张睿,今年33岁,王珊珊,今年32岁。

 

在这场事关冠军归属的关键比赛里,中国女足因为中场中路的虚弱,导致了整个中后场的被动。我们的442阵型,一旦边前卫内收帮忙,边路就会遭到对手打击:

一旦边前卫留守边路,中路就会遭遇打击:

到了比赛后半程,三线之间已经濒临脱节:

而在这个难以解决的防守问题里,张睿是其中一个源头。

这名球员虽然身高腿长,但年龄很大,而且跑动能力较差,这就使得在攻转守时,来到前场的她是无法及时回防的:

而在阵地战防守中,一旦被灵活性较好的对手占据身位优势,她的防守质量也会迅速下滑:

从张睿单点的防守问题,一步步导致了中国女足在后防和中场两线之间的空当,中场纵向的空隙和宽度问题,在日本女足大量的跑动之下,这些空当都成为了对手建立优势、发动进攻的起点。

张睿不是唯一的问题,但确实是最明显的问题。

 

很显然,张睿已经很难适应这个强度的比赛了。

在之前的比赛里,水庆霞尝试过在这个位置使用其他球员,比如张馨和杨莉娜等人,但前者也是30岁了,后者也28岁了。

问题在于,换人不是一个万全之策。张睿的确有着明显的短板,但其身高腿长带来的对抗和护球能力,以及其较为稳定的传球质量,也就是衔接后场与前锋之间的能力,这是中国女足现阶段明显缺乏的一大环节。

就像这次创造出全场最好机会的推进,张睿的作用就非常突出:

这是第一个矛盾位置。

中场彻底失势之后,中国队的压力其实就来到了王珊珊的身上。面对日本队,我们的边后卫注定要踢得保守一些,这样一来,拉开进攻宽度的职责一部分就要分摊到边前卫的身上,但中场的防守问题,会让边前卫们陷入两难:

去拉边,攻转守可能就帮不上忙;不去拉边,就无法扯开对手的防线。

作为顶在最前面的人,本身接应压力就很大的王珊珊,在边前卫无法帮助扯开防线的情况下,压力只会更大,更何况,日本队注定不会让她踢得舒服:

之所以这届东亚杯,女足的场上表现不太尽如人意,尤其是和亚洲杯时期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唐佳丽无法首发,只能从替补席打起。

亚洲杯时期,王珊珊打中卫的时候,中国队之所以不会被对手彻底围困,唐佳丽的存在是关键因素。这是一名能为王珊珊分担压力的球员,或许打不了中锋,但唐佳丽在边路做一个二线支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然而可惜的是,可能是有伤在身的她三场都是替补。

 

不管是此前两场首发的张琳艳,还是这场首发的王霜,即便她们都有一定的对抗能力,但依赖王珊珊才有效果的逻辑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依赖程度上的区别而已。

张琳艳在王珊珊带出的空间里可以发挥突击能力,而王霜可以在王珊珊带出的空间里发挥脚下优势。

很可惜的是,水庆霞通过这届东亚杯发现了汪琳琳这名年轻的中卫,但她很难发现王珊珊未来的接班人。

在亚洲杯、东亚杯的层面上,王珊珊还能发挥关键作用,比如能在单场比赛里从中卫打到中锋,然而到了对阵欧洲、美洲球队的世界杯层面上,王珊珊的作用和效果就会缩水。

同时期开打的女足欧洲杯强度如何,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了。

所以,如果这个人找不到,世界杯上要么依靠届时33岁的王珊珊,要么让唐佳丽改打中锋,要么就只能让王霜改到前锋位置。

不管是哪个选项,都不会是好选项。

 

东亚杯终归是一个友谊赛,就像我们用这届比赛发现了汪琳琳一样,大家都是借此在发掘自己的新人,从而完成一些位置上的新老交替。

只不过,日本新老交替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而且也顺利于我们。昨晚首发的日本女足11人,年龄最大的只有27岁。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中场球员,技术如何暂且不谈,至少在攻防两端,先要能达到基本的跑动能力;我们最好还能找到一个年轻的中锋,十有八九达不到王珊珊的高度,但至少维持住对抗能力,从而让王霜、唐佳丽、张琳艳这些人能继续打在自己舒服的位置上。

找到这两个人,中国女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下滑的趋势。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