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组争议判罚:加纳进球前手球没吹,补时时长引韩国不满

裁判圈 裁判圈

昨晚的四场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第二轮较量中,H组的两场比赛都有或大或小的争议,韩国队主教练保罗·本托在赛后被英超名哨安东尼·泰勒红牌罚下,成为了卡塔尔世界杯首位被红牌罚令出场的球队官员。本篇主要分析韩国2:3加纳、巴西1:0瑞士以及喀麦隆3:3塞尔维亚这三场比赛中的焦点判罚,葡萄牙2:0乌拉圭的分析请移步文章【支撑臂手球也判点?解读葡萄牙比赛最后时刻的点球争议】

韩国2:3加纳

本场比赛最大的争议自然是第23分钟加纳队的首例进球。在萨利苏射门进球前,加纳队10号安德烈·阿尤明显手臂触球在先。不过,VAR经确认后认定此粒进球没有问题,当值主裁安东尼·泰勒判罚进球有效。

根据现行规则(2022/23版IFAB《足球竞赛规则》),队员手/臂部触球后(即使是意外手球)立即进球得分属于手球犯规。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前不同,目前规则所针对的是“进球队员本人”,即如果队员手球后自己进球,或球碰到自己手/臂部后直接进入球门,那么无论手球时手臂位置如何,都要判罚手球犯规。但在此进球过程中,手球的是进球队员(萨利苏)的队友,而非萨利苏本人。

(图)IFAB《足球竞赛规则》手球部分节选

22/23版本中手球部分的条款与21/22版本保持一致,没有任何变化。由于目前22/23中文版《足球竞赛规则》还未正式发售,截图中的中文规则为21/22版,可暂时参考21/22的手球规则。

在20/21版规则中,手球条款被细化,其中规定了在队员或其队友手球后立即进球或创造出进球得分机会,即使是意外手球,也属于手球犯规,但手球规则在21/22版本中继续调整,删除了“or a team-mate's”以及“手球后创造出进球得分机会”这部分表述,将进球前的手球犯规行为分为了以下两种情况,当出现这两种情况时,不管是什么样的手球,都要判罚犯规:

1.      球碰到队员的手/臂部后直接进入对方球门;

2.      队员手/臂部触球后,立即进球得分。

(图)近三年IFAB《足球竞赛规则》手球部分节选

总而言之,在现行规则下,“队员意外手球后其同队队友立即进球得分”不再属于手球犯规,只有队员本人手球后立即进球得分才会被判罚手球犯规。在本案例中,球是被韩国队队员顶到了安德烈·阿尤的手臂上,属于距离较近的意外来球,阿尤手臂的位置也是由于其起跳争顶的动作所导致,所以阿尤的手球不被判罚犯规也是符合规则的。

第90分钟,孙兴慜罚球区内射门疑似打在了加纳队员的手臂上,安东尼·泰勒同样没有表示。由于转播信号并没有给出回放,无法确定射门是否真正打在了手上,更何况当时VAR也没有介入,说明并非一次“清晰明显的点球漏判”。

此外,在本场比赛中,双方队员也一同展现了英超般的对抗强度,给安东尼·泰勒营造出了一种“足球回家”的感觉。

韩国球星孙兴慜无疑是加纳队的重点盯防对象。开场仅5分钟,韩国队获得反击机会,孙兴慜带球突破,被加纳队2号兰普泰从后侧放倒,面对这次破坏了韩国队有希望的进攻的犯规动作,泰勒不仅没有出示黄牌,甚至连口头劝诫都没有。

泰勒与孙兴慜经常在英超赛场碰面,也非常熟悉孙兴慜的特点,但泰勒来到世界杯后似乎依然保持了英超似的执法尺度,“老熟人”孙兴慜也坐在地上一脸茫然,不理解这样的判罚。下半场阶段,第58分钟金玟哉的亮鞋钉蹬踏以及第62分钟黄仁范的抱摔也都没有被黄牌警告,那次蹬踏泰勒甚至连犯规都没吹。

比赛结束后,韩国主帅保罗·本托愤怒地走进场内,将输球的矛头直指当值主裁安东尼·泰勒,认为其补时时长不够,没有让韩国队开出最后的角球就吹终场哨,最终被泰勒红牌罚下。

本场比赛下半场的伤停补时为10分钟,安东尼·泰勒吹响终场哨时的时间为100分51秒。91分25秒,韩国队换人,时间损耗约25秒;95分42秒,泰勒吹罚犯规,加纳队员场内治疗,比赛死球时间长达1分18秒。由此可得,伤停补时期间时间损耗的总时长约1分43秒,而泰勒吹响终场哨时仅仅多补了51秒。

根据规则,第四官员展示的补时为“最短补时时间”,裁判员可增加补时时间,但不能减少。本届世界杯,在国际足联裁委会主席科里纳的要求下,裁判员们基本都是“能补多久就补多久”,“超长补时”已然成为常态,场边的第四官员和候补助理裁判员也会严格计算伤停补时期间的时间损耗并告知主裁,酌情延长补时时间,对补时的管理可谓相当严格。

这样看来,待韩国队将角球开出并完成第一波进攻后再吹终场哨似乎是个更为合理的选择,不过本托对泰勒所做的行为无疑是无法容忍的,被红牌罚下理所应当。

给执法本场比赛的泰勒裁判组评分:

 

喀麦隆3:3塞尔维亚

首先辟个谣,喀麦隆进球之后巴索戈被黄牌警告的原由是“过度庆祝”,因为他是带头冲进场的那位,被哈桑看的一清二楚,哈桑就顺势来了个“枪打出头鸟”,直接在场地内给了巴索戈一张黄牌,而非谣传的“巴索戈在替补席用中文骂脏话被马宁听到”,再继续传下去恐怕要变成“马宁见到巴索戈一激动没忍住就给牌了”。

本场比赛双方队员从开球就开始了非常激烈的拼抢,比赛开始仅14秒,喀麦隆队18号伊马就在争顶时“坑”了米特罗维奇,在米特罗维奇起跳后自己并未同时争顶,而是在身旁将其撞倒,这个明显的犯规行为直接被本场主裁哈桑所无视,这也引起了米特罗维奇的不满。

第10分钟,米特罗维奇射门中柱后弹出,队友卢基奇在罚球区弧顶前沿得球后试图突破,被对手从身后放倒,哈桑同样没有任何表示,并且示意卢基奇赶紧起身,没有犯规。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比赛的火药味渐浓,球员也对主裁哈桑的一些判罚表示不买账,米特罗维奇更是在第19分钟角球前被哈桑单独“训话”时表现出了十分不满的情绪。

下半场比赛,第72分钟,喀麦隆队10号阿布巴卡尔在被哈桑吹罚犯规后故意将球一脚踢飞以示不满,哈桑竟然没有向其出示黄牌,在场上几乎没有权威可言。

喀麦隆队的第二粒进球有越位嫌疑,第一助理裁判员哈马迪完美地执行了“延迟举旗”的策略,直到阿布巴卡尔将球打进后才举旗示意越位。不过根据半自动越位系统的判定以及VAR团队的确认,阿布巴卡尔在队友传球瞬间并不越位,哈桑改判进球有效。

这无疑是一次通过肉眼非常难以准确判断的越位与否的情况,不过半自动越位系统的画线清晰地展示出了阿布巴卡尔与对手倒数第二名队员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塞尔维亚队4号米伦科维奇的左脚拖在了最后。

不过,即使有如此精准的判罚与清晰的展示,半自动越位系统还是遭到了质疑。该技术使用安装在球场顶棚下的12个专用跟踪摄像机来跟踪球和每个球员的29个数据点,每秒50次,计算出他们在球场上的确切位置,比赛用球中也装有惯性测量单元,每秒向“小黑屋”发送500次球的数据,以对踢球点进行精确的检测。

如果只愿相信明显存在视觉差的转播画面,而将高科技给出的建模画线判定为“P图”,那恐怕再高超的技术手段都会被贴上“假球”的标签了,科技再怎么进步都少不了质疑的声音。不过,给出三维建模画面及越位画线的用时如果能够再缩短一些就更加完美了。

本场比赛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上半场第21分钟,哈桑鸣哨后突然跑向场边,找到第四官员马宁,让马宁帮其调试裁判组的通讯设备。相信有不少人看到这一幕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哈桑受伤了?!

尽管哈桑在整场比赛中有不少犯规漏判,他的运气还是较为不错的,最终得以顺利完赛,而哈桑甚至还留有执法1/8决赛的希望。

世界杯开赛至今,无论是非洲“中暑哥”的“炸场”、温契奇首场吹毁后的“二刷”,还是哈桑的勉强过关,无疑不凸显出想要在世界杯“拿哨”,有些方面的因素比能力与临场表现更重要。

给执法本场比赛的哈桑裁判组评分:

  

巴西1:0瑞士

本场比赛当值主裁——来自萨尔瓦多的伊万·巴顿无疑是本届世界杯的“最强黑马”。作为世界杯史上的首位“九零后”主裁,巴顿在第一轮德国1:2日本一役中的执法表现便获得了国际足联的认可。第二轮派其执法巴西与瑞士这场焦点大战,足以看出国际足联对他的信任。

瑞士队从开场就对巴西队的重要球员进行重点盯防(例如维尼修斯),主裁巴顿也执行了较为严格的执法尺度,在短短两分半钟的时间内吹罚了瑞士队员两次对维尼修斯的犯规。下半场开始后不久,25号里德第三次对维尼修斯犯规,被巴顿黄牌警告。巴顿个子不高,但本场比赛的气势明显要比上一场强不少,本场第68分钟吹罚犯规后“贴脸”斯特芬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纵观整场,巴顿在比赛中的融入度非常强,对犯规动作的识别有着自己清晰的考量,最大的短板还是在于助理裁判员。第63分钟,维尼修斯进球,在巴西队员后场传球瞬间,里沙利松明显处在越位位置,并且在队友将球传出后向后回撤参与进攻、试图与对方队员争抢球,然而第二助理裁判员泽赫拉尔在进球后却没有补越位旗。

通过回放可以看到,里沙利松的越位还是相当明显的,泽赫拉尔没有及时察觉到相关情况,确实是次较为低级的失误。在德国与日本的比赛中,泽赫拉尔还曾在德国队一次完美的反越位时举旗示意了越位。

此役过后,深受国际足联信赖的“黑马”巴顿无疑将闯入淘汰赛阶段,甚至有望直接执法1/4决赛。唯一的疑问在于,与巴顿一同执法淘汰赛的还会是他的两名常规搭档吗?是否会“借用”墨西哥或美国的助理裁判员?

给执法本场比赛的巴顿裁判组评分:

  

展开更多
打开懂球帝,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