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曼联赛季总结-浮沉

rayswing rayswing

曼联在挤破脓疮的21-22赛季结束后“大破大立”,请来新帅滕哈赫操刀,并由新舵手阿诺德放权给主帅与转会部门重建球队。热身赛中的曼联欣欣向荣,滕哈赫把在阿贾克斯用的体系经过改良搬到曼联,在传控系的比赛内容中融入中锋元素,看起来改善了进攻质量。然而在转会市场上由于“就要德容”、“就要安东尼”,给转会团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我们在赛季末回首时应该庆幸,曼联在赛季初被暴打后买来的后腰是卡塞米罗,让后场防守的齿轮开始转动,给整个赛季垫好了安全气囊。滕哈赫在曼联的首个赛季,有得有失。

 

一、阿贾克斯的滕哈赫

在数年前阿贾克斯进入欧冠四强的赛季中,滕哈赫作为掌舵人打造了一套几乎全攻全守的“181”体系:后场德里赫特(当年的德里赫特很强)作为防守强点不必频繁参与球队传控,专心负责在后场解决有难度的防守问题;前场范德贝克作为一个机动对抗点也不需要参与传控网络,只负责无球跑动和有限的对抗。

由于伪九号塔迪奇能够回撤用技术串联起球队,这个极为特殊的体系能够让两头的范德贝克、德里赫特施展才华。同时,当赛季的德容尚未“大师化”,仍能看到很多冲刺回防的镜头,虽然有代打中卫拔高防守数据的场次,并且防守技巧糟糕,但球队整体防守够用。在德里赫特的周围,几位相对矮一些的同伴负责打游击,减少对手对德里赫特造成的干扰。

这种体系不可复刻,因此后来者想用范德贝克这样8号位出身的球员继续踢影锋基本是天方夜谭。哪怕是滕哈赫本人在下个赛季也必须在一半的场次内用范德贝克踢8号位平衡攻守。因此,只要范德贝克不愿意踢后腰或者不被当作8号位看待,在曼联一定没有出路(当然,现在再捡起出道时的位置也可能为时已晚)。腾本人所说的对空位捕捉很敏锐,更适合靠近球门的说法,只是范德贝克经历过的一次空中楼阁。

刚巧,也是在阿贾克斯四强后失血严重的赛季,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在后腰位置搭档过范德贝尔克。场面不算惨案,但范德贝克替利马擦屁股的场景,怕是很多球迷完全难以想象的。

21-22赛季,滕哈赫重新搭建了一套有中锋的体系,并且在后场重组了1强带N点的三角形结构。

由于塔迪奇的老化,滕哈赫将其放在边路,并且允许左路没有速度。这样整个阵容仅有马兹拉维一个速度相对较快的点。损失纵向速度的补偿是塔迪奇、安东尼会快速地把球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传导,加快横向速度。格拉芬贝赫作为组织型8号位上下往返,布林德内收辅助,后场防守强点阿尔瓦雷斯带动利马、廷贝尔两个矮中卫扫荡。利马放在后腰位置机动性不够,腿也不够长,南美防守球员特有的“使坏”因为粘不上人(全TM是人)而无从发挥;但放在中卫位置有了一层缓冲,就能够扬长避短。

这套体系虽然合理,但在欧战对阵本菲卡屡失良机,被反过来绝杀。内在因素是缺乏锋线的锐利度,仅靠体系运转是无法战胜足够强的对手的。


二、赛季初的波澜

来到曼联后,滕哈赫在季前赛磨合出一套类似“181”的体系。1人前场对抗里的马夏尔和8人传控里的桑乔磨合的很顺。腾体系前场原本就拥有一定豁免权,对于马夏尔而言是把往日需要的低效跑动消耗转嫁到8人传控里,发挥移动对抗中的技术。对于桑乔而言正好反之,8人里不需要速度拔尖或者对抗强点,跑动中输出传停控带就行,同样是扬长避短。

热身赛对阵维拉的季前赛中,马夏尔回撤做球并反插带走防守。这应该是滕哈赫期待中的中锋作用。

马夏尔与桑乔两人的问题在于正赛拉起强度时原本的短板会不会暴露,长板还够不够有延续性地发挥。比如说马夏尔抢点本能的退化,桑乔的射门和防守是不是真的能练出来。

赛季开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俩人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一个高开低走,另一个频繁伤病。演练了一夏天的中锋阵暂时搁浅。与此同时,队内球星C罗未参加完整的季前训练,希望寻找有欧冠的球队进行转会。身体老化加之缺少完整季前训练使得其竞技水准跳水。这样,曼联前锋仅剩拉什福德一人,在季前赛的收获仅剩下一个能在左路风驰电掣的加纳乔。为什么说收获仅剩加纳乔?这是因为1.在季前赛没上强度的情况下,腾式体系可以把两名后腰全推上去不管后场出球,用边后卫内收慢慢悠悠地把球短传到前场。2.正赛的防守强度会使得腾式阵地进攻难以用渗透的方式打进对手核心区域,最终演变成无限传中+远射。

如果前场没有速度或力量作为威慑,破对手高位全依靠短传出球,对手可以用在前场堆人的方式完成高位逼抢。因为后场不需要放那么多人应对反击。

无论是第一场埃里克森踢伪九整活的无锋,还是第二场同时首发C罗、拉什福德、桑乔、B费这四位上赛季互相掣肘的球员,滕都在脱离实际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极致传控。而这在英超和曼联显然是行不通的,简单概括原因就是:自己不够强,对手不够弱。

在之后的转会市场和球场上,曼联开始了自救。超高价新援卡塞米罗、安东尼分别到来。而在场上,滕哈赫从“David,你TM在干什么”变成了允许门将开大脚,告别极致传控,允许防守反击。后场也不再将后腰推到前场完全不管出球。滕哈赫放弃了季前赛使用的中锋阵,重新开发了一套拉什福德中锋阵。区别是拉什福德作为中锋更擅长突击纵深而不是背身或回撤拿球。

(注意这个空心圆,后面要考)

而现实证明,向现实低头还挺管用的……曼联打出了一波四连胜,甚至掀翻了领头羊阿森纳。这些比赛的共性是:包裹保护(指关系而不是具体位置)。

1.防守三角(机动性更好的瓦拉内替换了马奎尔)包裹保护埃里克森。

2.埃兰加(后为安东尼)与B费拼凑出一个前锋的接球质量包裹保护拉什福德。

对埃里克森的这种使用方式像以前用谁呢?没错,就是索尔斯克亚用林德洛夫。受到保护的林德洛夫反哺了后场出球。同样地,受到(开大脚与防守三角)保护的埃里克森用跑动拉高了曼联的出球组织质量,他既可以接应中后卫接球,也可以拉到马拉西亚前提后产生的空当。受到保护的拉什福德虽然甚至干不过迟暮的埃文斯,但能对进球产生影响。这样对曼联必须用的两个点进行保护,剩下三个点散养(离滕哈格期望的极致传控越来越远了),尽量维持整体的完整性。

埃里克森第一脚把达洛传在身后的球洗成利马能够选择出球时机的回传,第二脚提前到位用逆足继续洗球,中路策应后拉到边路的B费接利马斜传完成破高位。我们在赛季末畅想芒特是否能代替二人中任意一位时,不妨把他带入上图中的场景脑补一下。

这套打法中,埃兰加(后为安东尼)、B费的接球、拼二点球质量,直接决定拉什福德是会被中卫挤散架还是能用他的正面持球威胁对手;马拉西亚(后为卢克肖)的接球、转球、内收防守的质量决定了散养的几人+埃里克森的策应空间,进一步会决定整体是否紧密;而后场三角中,瓦拉内必须靠近本方禁区起防守作用,这会影响马丁内斯、麦克托米内(卡塞米罗)在防守端的选位,进而影响埃里克森与散养的几个人受到的冲击,以及阵型被拉散时前场接球质量下降的风险。

以上三点既是维持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曼联临时体系可能遭到重创的突破口。因为这三点不是说做到了一两点就能让其他的点立起来的,而是必须同时成立。而最显性、最可能先崩溃的就是埃兰加/安东尼、B费、马拉西亚/肖三个人的接球质量了,面对本赛季状态糟糕的莱斯特,埃兰加和b费已经被挤到了边路(尽管埃兰加本就习惯在边路接球)。要知道打南安普顿时对手用的是最简单的兑子战术,几乎奏效(但还是让埃兰加钻了几个)。

滕哈赫的后防三角关系中,利马扩大防守面积顶防,瓦拉内补防,麦克托米内(后为卡塞米罗)站住位置阻挡对手进入关键区域。在赛季末回看,卡塞米罗在后腰位置站牢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只有卡塞米罗-瓦拉内-利马的三角才能完整地保护住埃里克森。

在这三人外侧埃里克森/弗雷德策应出球,马拉西亚(后为卢克肖)撑住后场左路,达洛内收至后腰身侧辅助出球。腾式曼联的后场体系初步成型。前场的安东尼(埃兰加),替拉什福德在边路接球转身,减少了拉什福德的背身接球次数,同时具备小范围控球和内切打门的力量。只有当他在保持特点的同时能完成防守、填补阵型中空心圆的时候,才能够接近自己的1亿身价。

在空心圆被填充前,曼联中锋体系与拉什福德踢中锋的体系(两者完全不同)存在着明显的上限问题,只能说足够争四。马夏尔复出后,曼联在中锋体系与拉什福德踢中锋的体系来回切换,标志是加纳乔顶替中锋替补出场。加纳乔替补出场,拉什福德去中路这一套组合拳往往能够带动曼联在比赛末段的反攻。

除了盘带能力可圈可点,加纳乔最大的优势在于高速和盘带中都有射门。

更难得的是,加纳乔的攻击手段并不拘泥于盘带和射门,哪怕看起来不可为的传中他也会尝试。

弗雷德换下一个边锋也是经常能够见到的操作,内在逻辑是在比赛末段形成B费-弗雷德-埃里克森(麦克托米内)-卡塞米罗的中场菱形,通常由后上的弗雷德提供中场的活力,对对手中场进行绞杀和渗透,往往行之有效。在联赛复仇曼城和足总杯决赛的鏖战中,滕哈赫起手就摆出菱形中场的首发,都很好地对抗了曼城的中场优势。

战术之外,滕哈赫用巧妙的管理手段处理了C罗的问题,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曼联的前半赛季以世界杯落幕,C罗离队作为结束,低开高走,在弯路中完成了自救。

 

三、训练带来的球员改变

除了引援、战术上的改变帮助曼联成功自救,训练带来的球员改变也不可忽视。其中最关键的两人是B费与拉什福德。两人在经历了挥霍无度的21-22赛季后,迎来了生涯中踢的最合理的22-23赛季。

在前一个赛季,B费与拉什福德还是队内最大毒瘤之二。这个赛季,两个人突然变得会踢球了。在这一点上,滕哈赫的教练团队功不可没。

B费仍然没有有球能力,直传球的水准仍然是优秀而非顶级,甚至传球成功率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大家应该能感觉到,B费的球风变得更加稳健了,乱传、乱扑抢的场面比前几个赛季有明显减少,这赛季很多传不过去都是传球水准的天花板所限(而非胡乱选择)。原因之一是接球与逼抢时更有时间观察周围的形势,以前可能会抡一脚的冒险传递,放在现在可能会重新思考。

B费的有球能力仍然不足以站住中路,但他开始懂得钻缝作业,在有空间时,接球后总能有一些小幅度盘带,等待对手防守阵型产生变化,这是他的一点质变。

极限的无球状态下传接球本来就是B费最大的卖点。滕哈赫“工兵化”B费,换来的是B费对球队贡献最大的一个赛季。

而拉什福德的进步,除了在中锋体系中明白如何在左边路“摸鱼”积蓄力量,更是重新捡回了在拉什福德中锋体系中踢中锋的感觉。

滕哈赫团队的前锋教练除了帮助拉什福德融入腾式体系,更是帮他恢复了一定的身体状态。

除了这两人外,达洛、万比萨卡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卢克肖更是在左后卫、左中卫两个位置上都发挥了定海神针一样的作用。

达洛在联赛中的传中准度提高非常多,当然硬仗里仍然无法指望。

这些能够被“拯救”的球员们有一点共性,就是身体素质不差或优秀,能够结合自己的身体做出一些技术动作。比如B费在无球环境下能够极致地拉伸、舒展身体,拉什福德能够在冲刺中完成一些动作,万比萨卡有极致的柔韧性,达洛身高不算矮,卢克肖拥有大体重的同时能够压低重心对抗。

这其实也暗示了曼联应该在转会窗进行什么样的引援。图省事寻找“会”踢球但身体条件不足的球员并不是长久之计(埃里克森逆足与身高足够抵消一定身体劣势)。

 

四、隐患

世界杯在几大联赛的中段举办,打乱了球员正常的比赛节奏。赛程变得更加密集,球员伤病频发。对于曼联来说,世界杯期间虽然治好了一些伤员,却有另一拨人参加了高强度的世界杯,积攒了疲劳,尤其是瓦拉内、卡塞米罗、卢克肖、B费这几位。

在赛季重开后,马夏尔、埃里克森、麦克托米内、卡塞米罗、安东尼先后受伤或停赛,桑乔也因为高开低走而去参加了在荷兰的私人训练。滕哈赫的排兵布阵变得捉襟见肘起来。冬窗租借的萨比策、维格霍斯特成为了救命稻草,虽然没有力挽狂澜,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阵容时不时缺人的情况下,滕哈赫开启了一些危险的实验,比如B费拖后给萨比策擦屁股,比如维格霍斯特担任肉搏型前腰拱卫拉什福德。这样萨比策踢得舒服,其他人却未必踢得舒服。几场后置b费或b费回撤的内在逻辑是用B费担任组织型8号位,顶替埃里克森的功能完成后场疏导,前场用安东尼+维格霍斯特或桑乔去尝试控住球权,拉什福德冲击纵深,萨比策堆积前插次数转化为射门。

B费前压维格霍斯特回撤原本应该应该能够拉出路线,但萨比策的前插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并没有帮助其他队友打开进攻路线。

在萨比策边路控球的时段,B费被压在后场无法用无球给进攻制造层次,拉什福德、卢克肖的区域也遭到了挤压。

如果不用萨比策或维格霍斯特,用桑乔+安东尼两个边前腰弥补B费的前场作用,结果更加糟糕。缺少B费掩护并且直接站在中锋位置的拉什福德要同时承担冲刺和对抗任务。安东尼虽然技术不够丰富,起码并不怕事;桑乔瞻前顾后型的球风等于把拉什福德一个人晾在对手的绞杀中。第30轮对阵埃弗顿的比赛,桑乔和安东尼在两翼支援拉什福德,作为中锋踢了81分钟的拉什福德伤退。无独有偶,足总杯决赛上,担任中锋的拉什福德也在80分钟前后出现伤情,本该给予他最多支援的人又是桑乔。如果再赶上他防守摆烂,简直就是一条边路的灾难了。

刚好,踢塞维利亚第二回合B费停赛,拉什福德疑似没有好透,一些球员能力不够的问题集中爆发。

桑乔的不敢传、不敢起脚,本质上是技术问题而不是心态问题,他明白自己的技术不够丰富,贸然传球、起脚很可能会被挡。最好的反例就是大伤前传球、射门方式足够多样的维尔茨。

你看明白了他这三球怎么传出去的吗?

桑乔的问题其实只是个小问题,因为当曼联人员齐整时有办法规避。中锋体系与拉什福德中锋体系攻击力不够才是曼联本赛季的上限所在。如先前所言,B费、拉什福德变得更加会踢球了,但这两个体系核心一个在“工兵化”后射门技能钝化,另一个射门状态和受到的消耗直接成负相关。无论是马夏尔、安东尼、萨比策、维格霍斯特还是桑乔,都不能用射门有力地补充整个体系,这个体系最有效的补充是60分钟后上场的加纳乔(甚至还有偶尔前插的胖虎)。不幸的是,加纳乔下半赛季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伤病。

而这个体系另一个巨大的隐患,用两张动图就足以说明。

无论是内收成边后腰的达洛还是几乎可以顶到锋线掩护拉什福德的万比萨卡,曼联右后卫身后一定存在可以被穿插的空间。多伤的瓦拉内、移动能力进一步下滑的卡塞米罗都很难保证这个空间的绝对安全。

中锋融入进攻与后防三角是滕哈赫安身立命之本。足总杯决赛上,几乎跑吐了的弗雷德已经有效地过滤了大量来自左路的攻势,但仍然无法兼顾卡塞米罗右侧的空间(这是我难以理解引进芒特踢8号位的又一个原因)。B费铁人般的表现、拉什福德多次带伤出战也无法拔高整个体系的攻击力。腾式体系的第二年,应往何处走?

 

五、未来

看到这里,你如何定义本赛季的新帅滕哈赫?

我对他的定义恐怕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与他的嫡系安东尼是同样的水平。当他们向现实低头,放弃心里膨胀的想法时,都能够发挥很大作用。而当他们又觉得自己行了,不回防了/不要中场了,浪射了/战术整活了,他们对不起自己的身价/转会投入。从长远来看,安东尼必须学会怎么联系中路(张路指导评),滕哈赫则必须学会一直向现实低头,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完善自己的后防三角+中锋进攻体系,少想不靠硬实力就靠跑动建立空中楼阁的歪路。

在赛季末看,卡塞米罗、B费、卢克肖甚至是拉什福德(瓦拉内早已过巅峰并且多伤)这几个核心都到了一个特殊的年龄,“按常理”来说,应该引进一些人,配合他们最后几年黄金时间出成绩,凯恩这样的目标正是为此定制。特别是考虑到下赛季曼城可能会大换血、阿森纳继续补强、利物浦继续重建、纽卡稳步前进,英超竞争的上限可能降低,但下限又将提升(甚至维拉这种球队可能在短时间内进阶),尚未完成俱乐部出售的曼联只会面临更艰难的处境。

越处于艰难,越需要理智与冷静。从长远周期看,配合某些特定人群出成绩的思路,与三德子主政时期的大体路线有何不同?从短期来看,出成绩的即战力人选一定能完美匹配整个体系吗?是不是引进了凯恩,曼联体系的战斗力就能够超过阿森纳,直追本赛季的曼城?

我们还是以最典型的凯恩为例子,姑且抛开凯恩是否能够接受60-70分钟为加纳乔让位置的安排,只将凯恩放入曼联本赛季的体系内。首先,凯恩显然不能只当一个拉什福德的挂件存在,因此只能踢凯恩中锋、拉什福德边锋的中锋进攻体系。但如先前所讲,拉什福德要保证60分钟后能够发力,一定会在左边锋的位置用某种形式“摸鱼”。即便不摸鱼,要发挥凯恩的100%威力,拉什福德必须同时承担对抗和冲刺(因为不可能完全依靠安东尼),他有很大概率扛不住对手的肉搏,早早受伤下场。矛盾便从此处而产生。凯恩的脚踝和年纪、拉什福德的背伤和腹股沟是这两个人无法兼容的根本原因。有没有可能用纯技术的方式来规避这两个人受到的消耗?有这样的对手,但这样的对手只会越来越少。第一个原因是英超的球队都太有钱了,大多数都能得到补强;第二个原因是很多球队面对曼联都会想啃一块肉下来,逼抢力度上根本没有放过曼联的理由。只要对手不够弱小,逼抢力度也不放松,就不存在拉什福德和凯恩都能躲避消耗的比赛。当然,建立凯恩体系还有另一个竞技上合理的操作,就是卖掉拉什福德。起码在这个时间点,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可能发生的概率。凯恩与拉什福德,就像火锅中的牛羊肉一样,偶尔吃几顿,简直能够满足好几天。但如果顿顿吃涮牛羊肉,就必须得问问碳水、纤维、维生素从哪来?每顿后特别口渴怎么办?上火了怎么办?脸上长痘了怎么办?

至于芒特则仅有一种可能在曼联首发且有用,就是踢足总杯四中场里埃里克森的左中场位置。无论是中锋进攻体系还是拉什福德中锋体系,芒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型成一个组织型8号位或替代B费。

换一种思路想,难道几位年龄到点儿的核心球员只有快速出成绩这一种作用吗?难道他们在场上场下的表现,不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教材?特别是卡塞米罗这样的活榜样,还有几年可以言传身教?

今年的转会窗正是见证滕哈赫膨胀与否的最佳时机,也是见证曼联未来几年道路的时机。曼联转会部门提供的选项足够让滕哈赫走出不同的道路,这是他实现自我升级的机会。但同时,这也是曼联管理层懒政的延续。曼联去年的情况是管理层换血,全力支持新帅。但恰恰是廷贝尔的备选马丁内斯(左脚矮中卫),德容的代替方案卡塞米罗起到了定海神针一样的作用。优秀的管理层虽然并不该制约教练(手伸得太长同样会破坏平衡),但要对球队的长远发展提出负责任的想法。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并不是工作关系的唯一形式。只要目标一致,头脑风暴一样能够提供惊人的能量。

当然,对于即将出售的格雷泽们而言,这点从来都并不重要。无论白头巾或拉特克利夫接手,能否给曼联带来现代化的专业管理体系才是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