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战术复盘:中场绞杀已成标签,换人组合拳逆天改命

长时间少打一人,中国女足在极端被动情况下依靠两名留洋球员的灵光一现,艰难地击败了海地女足,保留了小组出线的希望。身处背水一战的境地,水庆霞对首发阵容和整体打法做出了调整,中国女足依靠不俗的战术执行力一度取得了比赛主动权。张睿直红离场后,中国女足没有退缩,继续坚持力拼中场的打法,此举既兼顾了攻守,也突出了己方攻击球员的优势,王霜与张琳艳不辱使命。
生死战退无可退,首发调整需要魄力
首战不敌丹麦,中国女足的战术执行能力和脚下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琳艳、杨莉娜和张睿等人的表现赢得了舆论认可,导致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水庆霞指导用兵思路保守,临场调整力度不足。面临必须拿分的巨大压力,水庆霞并没有对首发阵容做出大幅度调整,安排朱钰和姚凌薇出场只是为了修补两块显而易见的短板,王霜、沈梦雨和唐佳丽等人依然要在替补席上等待召唤。
从过去两个阶段的热身赛,到世界杯小组赛首战,中国女足连续对垒欧洲球队,一直使用442阵型。此役面对世界排名不如自己的中北美球队海地,水庆霞摆出了一个非对称的4231阵型:张睿来到了前腰位置,娄佳慧既要配合吴澄舒攻坚,还要兼顾侧翼的攻势,李梦雯获得了插上进攻的空间。海地在小组赛首战中表现不俗,较低的世界杯排名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或许就是水庆霞决定继续执行后发制人策略的原因所在。
非典型性前腰,张睿不幸染红
海地女足拥有多名征战法甲联赛的球员,首战小负欧洲冠军英格兰的比赛过程亮点颇多。就像面对丹麦时一样,中国女足在身体对抗、速度、往返冲刺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只有打出高质量的整体足球才有胜机,这意味着球员们必须付出大量的跑动,进攻时围绕持球人打出流畅的配合,防守时用局部人数优势遏制对手的突击。
(图)进攻端敢于投入兵力,局部连续配合,避免简单的一对一,右后卫深入底线传中,这些都是首战中鲜见的战术元素。
(图)张睿或许不是前腰,而是三中场位置靠前的一位,压迫式反抢就是其“组织”进攻的方式。
首战在防线身前与杨莉娜配合默契,张睿此役被水庆霞推到了前腰位置,主要任务是串联进攻,通过反抢夺回球权,攻坚时伺机进入禁区抢点。由于己方后卫线身后空间较大,拼速度又是海地女足的特长,中国女足必须加强丢球后的反抢,以此迟滞对手的反击。上半场初段,中国女足就曾多次通过战术犯规遏制了海地女足的反击起速,张睿的问题在于其(掷界外球违例后)心态失衡后的动作过大,这对于一名有着三届世界杯经验的老将来说实属不该。
(图)少打一人,中国女足没有退缩摆大巴,而是继续执行中场绞杀战术,此举的好处是可以缩短反击距离,有利于王霜和张琳艳的发挥,水庆霞一直没有放弃赢球希望。
防线不退需要勇气,冒险打法终获回报
首战憾负丹麦,水庆霞的临场指挥槽点很多。此役面临长时间以少打多的不利局面,水庆霞用完美的战术调整作为自己正名。早早地遣上张馨以延续中场绞杀战术,在半场阶段(不占用换人名额)就换上王霜,将张琳艳推上中锋位置来制造错位优势,最后时刻换上窦加星变阵五后卫……在水庆霞完成连续操作的过程中,中国女足始终“不退”,中场绞杀战术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标签。
(图)对阵丹麦,张琳艳多次从后场开始盘带,进入前场后便遇到了巨大阻力。此役,张琳艳更多地在高位接球发动进攻,带几步之后就能进入禁区,以小搏大成为可能。
面对身材高大、柔韧性出众的海地后卫,张琳艳只有尽量靠前接球发动进攻,才能制造错位优势。中国女足尽量将防线向前推,这样既避免了因摆大巴而遭到对手依靠体格碾压,也能够将发动进攻的地点推前,让王霜&张琳艳连线发挥出最大功效。经历了一年旅欧生涯的洗礼,张琳艳场上处理球时更加自信,边中游走的时机把握也愈发老道。海地没有像丹麦一样对张琳艳进行坚决地包夹,这为后来的点球埋下了伏笔。
总结
三军用命拿下价值连城的胜利,水庆霞赛后接受采访时表扬了球员们的拼搏精神,强调“奇迹也会发生”。张琳艳连续两场比赛都有出色发挥,王霜的状态也随着赛事的深入渐入佳境,沈梦雨和唐佳丽还没有完全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水庆霞手中还有底牌。考虑到英格兰的状态和伤病问题,中国女足从欧洲冠军身上拿分并非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