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训,路在何方?

咪咕体育 咪咕体育

六年前,在一次来到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交流活动中,前日本国家队和杭州绿城队主教练冈田武史与几十位北京市的体育老师和家长分享着关于青少年足球的心得。

在谈起自己眼中的中国足球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在顶级联赛和国家队层面猛下功夫,忽略了在普及和培养方面的努力。包括青少年足球注册人数、持证教练的数量以及业余和校园足球赛事的建制等细节,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

“在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中国足球缺乏那种热爱足球,真心想把这里的足球(水平)搞上去的人……”

诚然,在勒紧裤腰带的“后金元时代”,中国足球的任重而道远众人皆知。至于为数不多的利好消息,大抵是相较于几年前的浮躁和虚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赛事吸引了关注。

校园足球

7月30日,第一届“遵义杯”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校园组和国脚传承组的赛事全部落下帷幕,两百多位中学生和U9年龄段的小球员在40场比赛收获了289个进球,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暑假。这届由遵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邀请赛分为两个组别,各有8支球队参加,校园足球组的球队有澳门、上海、珠海、重庆、怒江、延安、贵阳和遵义,国脚传承组的俱乐部主理人包括了孙继海、马明宇、姚夏、曲波、祁宏、胡志军、杜震宇等前国脚。

在两周前“遵义杯”的开幕式上,作为赛事发起人之一的孙继海表示:唯有校园足球的全面普及,(中国足球)才不会漏过每一颗遗珠。他说自己创立赛事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利用这个暑假,把很多做青训的老队友召集起来,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中国足球)目前最切合实际的行为,就是扎下根来,忘掉世界杯,沉下心来把基础工作和青训培养做好。”

无独有偶,不同于刚刚起步的“遵义杯”,于7月中旬在苏州奥体中心开幕的2034杯第三届小学生足球大会(U12)总决赛,已经举办到第三届。作为目前国内最知名的民间青少年赛事,“2034杯”自创办之初就备受瞩目,其辐射到的城市、地区和参赛球员、球队的规模,都是非常可观的存在。

以本届赛事为例,“2034”杯在全国设置了37个分赛区,共有683支球队的9907名球员参赛。而经过216天、1356场比赛的较量后,88支球队齐聚苏州,成为了全国总决赛的参赛队。

作为当下国内民间青少年赛事的代表,“遵义杯”和“2034杯”的最大意义并不是竞技或冠军,能让成千上万的足球小将以赛代练,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闭门造车,才是好事一桩。

当然,为了解决“小球员比赛少”的问题,民间的助力总归是辅助和补充,中国足协的实际行动才是最关键的步骤。以近年的效果看,虽然只是蹒跚起步,但只要别半途而废,坚持下去就有得到回报的可能:一个重要的核心原则是,建好竞赛体系要重于竞赛成绩本身。

青少年足球联赛

以今年为例,隶属于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体系的赛事,主要包括了举办到第二届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涵盖女子U14、U16、U18,男子U13、U15、U17、U19)、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涵盖职业俱乐部U17组和会员协会男子U14、U16、U18组)、中国足球协会U-17和U-21联赛以及若干地方性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第一届有些仓促的中青赛,第二届中青赛在参赛规模上已有明显扩大——在全国总决赛阶段,13岁以上男女组的参赛球队已达547支,参赛球员12720人,比赛场次共2505场,这三项数据相比首届赛事分别增长了35%、32.7%和73.6%。

中青赛赛事办公室执行秘书乔岱虎说:“中青赛就相当于一个‘池子’。地方赛事其实是‘主干’,不同类型的全国赛事是‘分枝’。各类型赛事不会冲突,也会有效降低办赛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促成赛练结合,这符合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规律。”

另外,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也以男女足U18和U16(由中国足协承办,分为公开组和校园组)两个年龄段的比赛,加入了今年国内青少年足球赛事的序列。

无畏坚持,共赴远方

虽然在赛事安排、赛区划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相关机构和组织者仍有提高空间,但在赛事数量方面实打实的进步,已经被各方看在眼里。刚跟队出战学青会预选赛的成都队领队李林风便表示:

“现在,我们的各项青少年赛事安排得越来越丰富,预选赛出线后还有正赛,再算上会员协会组的青少年锦标赛以及中青赛,仅就今年,我们队应该能踢上30场左右高质量的全国性比赛。”

相较于过去的闷头苦练,这样保质保量的比赛检验,无疑是很多青少年球队最需要的台阶。

“我不怕被球迷遗忘,只愿尽可能多的退役国脚、专业足球人加入到青训事业中,无畏坚持,共赴远方。”孙继海在遵义的感叹,应该被更多人听到。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