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茅斯打不到热刺的痛处,波斯特科格鲁的战术改革仍有隐忧

一场对阵曼联的胜利,热刺又让球迷们看到了希望。
虽然没有了凯恩,但在波斯特科格鲁的战术改革下,球队的整体性有所提升,不再依靠单个球员的发挥,而是更多地依靠传跑线路来打开空间。
打下来,这样的足球自然有着更好的观感,尤其是面对伯恩茅斯这样的弱队时,球队的目标应该就是不费力地赢下这场比赛。
哪怕是在客场,这个目标也不应该发生改变。
当然了,主场作战的伯恩茅斯不会心甘情愿地同意这一点。
比赛开始之后,主队在前场进行了力度很大的高位逼抢,试图给热刺带来一些压力:
只不过在热刺的传跑线路生效之后,这样的投入力度变成了后场空间广大的隐患:
所以在开局阶段,虽然热刺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但他们的进攻表现依然不错,还是能够打出威胁到伯恩茅斯球门的进攻:
直至第17分钟收获进球,让这一切都变得更加具体:
看起来,热刺的战术相当成功。
不过,波斯特科格鲁的这套东西依然有着明显的问题,双边后卫内收进来增加中路的点位,:
从而推动中场前插,边锋拉边,形成压制局面之后,边后卫和后腰也适时前插,成为进攻中的额外点位,提供突然性。
然而这套战术成立的基础,建立在边路空当非常明显的隐患之上。
只要对手拥有出色的边路进攻球员,就可以利用到边后卫身后的空当,就像第一场比赛布伦特福德的维萨和姆贝乌莫,而第二场比赛的曼联,加纳乔也不乏机会。
这些边路进攻球员,要么消耗热刺边后卫的体能,逼迫他们回追,要么消耗热刺中卫的精力,逼迫他们拉边,接下来就可以顺势利用肋部或禁区外围的空间了。
起到这个效果,热刺的战术起点就会坍塌。
伯恩茅斯这场比赛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说没有打好的地方,就是对边路的空间利用不够,这一点也和他们手中的好牌是索兰克和比林这些在中路活动的球员有关。
他们的球员足够努力,在前场投入的体能也不少,但每每到了前场,进攻效果就比较一般,打得较好的两次进攻,第29分钟就在横向转移中利用到了边路的空当:
伤停补时阶段,更是从两个边路获得空间,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但在这两次机会之外,是热刺多次打出进攻,险些就把比分差距扩大到了两球以上:
下半场比赛,伯恩茅斯做出了一些改变。
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塞门约的位置更靠前,更靠中路,于是他打到了热刺在中路没有优秀后腰的问题,也由此联系到了两个边路:
但伯恩茅斯球员能力不足,没有抓好这些机会,而塞门约威胁到球门的地点,也是在中路:
在这段时间,热刺的困局当然源自防守端,但进攻端的表现也比较差,集中体现在理查利森连续失误,没能打出突前的效果:
这个时候,波斯特科格鲁比较果断,他直接换下了理查利森,另外换上了霍伊别尔和佩里西奇,在防守端的禁区前沿和进攻端的边路都增加了有生力量。
这一手调整还是很准确的。
于是在第62分钟,热刺从佩里西奇所在的左肋打进去,库卢塞夫斯基打进了局势危险时的关键第二球:
此球一进,比赛也就结束了。
本场比赛,热刺的表现还是可以的,战术上也打出了应有的优势,点位众多,从而换出更多的球员参与到进攻端,人手确实充足,也确实能够制造足够的进攻压力。
但在比赛中陷入困难的局面,说明还是有一些问题。
再怎么设计,球场上终归只有10个外场球员,通过位置的变化来换出进攻人手,也会在防守的时候出现位置上的问题。
这个道理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伯恩茅斯这场并没有在边路打出多么好的效果,但下半场的塞门约从热刺的中路进去,已经给边路制造了不小的压力,所以热刺的攻守之间并不平衡,这体现在比索马打不了如此靠后的位置,而他身后只剩四人是肯定不够的。
所以现在的热刺,生命线维系在主力中卫的健康之上,稍有不慎,就有崩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