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制足球的战术建议,国安主帅施密特也在用哦
采药雨霁喜虹见
本文作者为Judah Davies,他是一名17年的曼联球迷,也是专门研究足球战术理论的专栏作家。这篇文章里,他将自己带队备战五人制比赛的一些心得和训练方法,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教练技术展现给了大家。
SV教练技术(注:系统可视化的教练技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这些内容将涵盖从技战术到身体等全盘的训练方法,并侧重于在可变的空间、时间和对手强度等等条件下,球队及球员的具体决策制定。教练们应该参考这些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队伍的最佳方案。
自从我们联赛的赛季结束以来,我(注:指本文原作者Judah Davies)所带领的U14队伍已经在着手进行着训练,为即将到来的那些小场比赛做准备,在一开始就是五人制的足球比赛。本文将详细描述我们是如何准备五人制比赛的。
五人制比赛的简要分析
在五人制这种小场的足球比赛中,对球员个体的责任和专注程度会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球队的防守方面。其次,小型场地的空间限制将使球场上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球员都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变化中产生潜在的威胁。另外,很多这种比赛没有设置越位规则。从逻辑上讲,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五人制比赛中的人盯人战术的使用变得非常得普遍。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人盯人战术的普遍使用和更少的场上球员数量,五人制足球的队伍在进攻时的站位通常是充满动态变化的。
我的战术模版
首先,我选择了菱形站位的阵型,它在对方使用人盯人或者区域盯人战术之时都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当对手采用人盯人战术时,采用菱形站位而不是2-2阵型,这意味着在球场空间的利用上,对手将会留下更多纵深和宽度。其次,对方可能的人盯人战术将使我们更加依赖前锋在全队无球跑动时的支点作用。从理论上来说,菱形的站位将能在左右两边为中锋提供更多的传跑方案。
如果对手防守时采用更多区域防守的2-2站位,菱形阵型也是具有天然的空间优势的,每名球员的站位都是在对方两名球员之间,这无疑将增加对手的传球失误率。单前锋可以站位在对方两名防守的中间,边路球员则在一开始会站在对方前锋和后卫中间的开阔地带,而中后卫在防守对方前锋们时,同时会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出球点。如果对方的前锋向两翼游弋,切断中后卫传给边路球员的线路,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非常明确的出球选项——把球传到前锋的脚下。以此类推,当对方有一个或两个前锋的站位特别靠近中路时,我方后卫则可以将球传到防守薄弱处的边路球员所在位置。
图1:菱形阵的布阵来应对对方的人盯人或是区域防守战术
如图2所示,我们破解对方人盯人战术的主要方法就是让第三名球员做大范围的纵深跑动,这是一个常规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战略优势,如果本方拥有对传跑时机把握非常敏锐的边锋就会更加适合不过了。此外,这与我们的菱形阵型相吻合,我们的球员们可以在左右任何一边都进行这样的跑位。
图2:边锋有目的的无球跑动
训练
显然,一旦战术分析结束,最终采取的战术模板也就决定了,那下一步就是如何去训练球员们了。
我设计了了一种动态的4V2的抢圈训练,来还原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菱形阵型和我们的战术模板的使用。
图3:4v2抢圈训练
在这种动态的4V2的抢圈训练之中,目标就是把球从球场一端传到另外一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至少有一次传球是要经过球场的方格之内。如图3所示,把球成功传到球场另一端的关键在于,只有在方格的上下两端都有一名球员时这种传递才能算数。训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五人制比赛的进攻过程中,球队至少需要有一名球员回撤来防止对方的反击。
这种规则会驱使方格外的球员动态和持续地对彼此的运动跑位作出反应。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针对后卫的防守范围,对如何传球和跑动作出相应的选择。如果两名后卫球员阻挡住了往中间传球的线路,其中一名边路的球员就应该尝试来到方格内接应。如果两名后卫球员阻挡了往边路传球的线路,前锋则必须回撤至方格,其他的队友也必须根据这种跑动做相应的调整。当后卫封锁往两个边路传球的线路时,想要达到目标就非常有趣。如果前锋回撤,一名边路球员将不得不动态地移动到方格区域的顶端线。同样的,第三名球员的无球跑动将是打破对手防线的方法。这种训练对于破解人盯人战术来说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工具。
一名教练指出我所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位置对”(positional pairs)。最深入腹地的球员和最后方的球员是一对,同时两名边路球员也是一对。在跑动过程中,位置对中的球员都将和另一名占据(菱形中)相对对角的位置。这就如同菱形阵型中那种钟摆型的跑位一样,无论如何跑动,始终保持菱形的站位不变。
在这种站位中,球员之间的空间保持得之前一样。至关重要的是,中后卫能够在接到门将的传球后,同时能在视野中观察到前方的位置。此外,在面对传球失误的时候,其中一名边路球员的任务就是保持更加纵深的站位,这就使得战局会更加平衡。
我们还在训练课中还设计了许多训练方法来训练某些球员们特定的战术行为。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设计是在六角形的区域内进行的踢球训练。
图4:六角形区域内的训练
使用六角形区域踢球,其中有许多原因。首先,这将锻炼球员们非直线传球的能力。因为原来方格球场的四个角被移除了,球在两翼的宽度不够,必须转移到中路来踢。其次,这也是很重要的,在先前的比赛中凸显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在相同的区域内,球员的控球时间太长,使得他们之后的选择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在两个边路)。结合场地的形状和菱形的站位,战术上应更加鼓励把球直接传给中锋。把球传到中锋的脚下可以说是促使对手阵型发生改变的关键,最终能显著地改变所有对手的站位和视野。
另外,把球传到中锋那里能够引发本方第三名球员的跑动接应,正如之前在动态4V2抢圈训练中所做的那样。为了接到这次传球,通常中锋可能会回撤,最近一侧的边路球员将纵深跑位到前锋身后,更靠近对方的门将。这将使对方中后卫陷入是盯防中锋还是盯防边路球员的两难境地,如果给前锋施压那么边锋的压力就减少了。因此,本方传球路线的选择也取决于对方后卫的防守选择。
我也使用六角形球场区域来影响边路球员的跑位。从球场六角形最靠边的位置,为了使进攻更深入腹地,边路球员不得不去进行斜向的跑动。这样将也会隐性地促进了第三名球员的跑动,这就是我们攻击阵型中最核心的部分。
另一个我重点介绍的训练方法将是罗杰-施密特(Roger Schmidt)的2V1转3v2的进攻训练方法。
图5:罗杰-施密特(Roger Schmidt)的2v1转3v2的进攻训练方法
在这种训练方法中,起初攻击方门将把球传给本方的一名后卫,然后他们必须在2v1的情形下找到时机传给本方的前锋。在球到前锋脚下后,两名后卫向前跑动接应,这样就形成了3v2的一种攻防局势。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可以通过无球跑动接应前锋的传球或者攻门。因为双方都是三名球员,这种攻和防的训练角色两队可以随时转换。
通过这种战术的演练可以训练很多方面。攻击方的持球后卫不得不学会把球更为精准地送到前锋的脚下,而攻击方的前锋则不得不学会在身后的对方后卫压迫下接球和护球。除此以外,后卫对纵深方向传跑机的把握也是训练中一个完整的方面。其中的关键就是,他们要么自己带球,给前锋足够的时间去转身,要么就根据对方后卫的防守选择把球传给跑动的其他球员。这种训练的另一个受益者就是前锋。接球的前锋必须能够察觉到他周围的防守球员的防守选择,因为这将决定他是否可以转身和运球到空当,或者不得不把球传给无球跑动的队友。
清晰的提示
图6:面对区域防守2-2阵型时,后卫传跑的选择路线
在训练演习之中,我会使用一些清晰的提示去强化提升球员的战术行为。这主要围绕着准备一些视觉辅助工具(如战术图上的标记),以简短的解释来提示球员,并进一步强化到整个训练过程的各个方面。
如图6所示,我提醒中后卫去根据图中所打问号的两个路线去控制对方球员的第一施压者(注:图6中第一施压者为CB上面的那个来防守的球员)。无论是选择传球,还是盘带,这都要根据对方第一施压者的选择而定。如果第一施压者选择切断我方中路的传球路线,那么则可以把球传给附近的边路球员。在不太可能的情形下,对方的第一施压者也许会首先选择阻挡在边路的传球路线,这样传给前锋的那条路线就将敞开了。
如图7所示,如果对方采取人盯人的战术,我将提醒前锋往球场中路回撤。与此同时鼓励在距离球远端的边路球员去立刻做斜向的纵深跑动。
图7:面对人盯人战术时的战术变化
因为身体机能的原因(因为转身和启动的时间差),原先盯防边锋的对方队员将没办法完全跟上边锋的步伐,因此原先盯防我方中锋的后卫球员就需要做出抉择:是跟着中锋回撤,还是去照顾跑出空当的边锋呢?
相应的,我方远端的边路球员应该学会去解读盯防前锋的那名球员所做的战术选择。如果前锋被盯紧了,这位边路球员就可以跑动到更纵深的位置试图接应,以减轻这种压力。如果对方那名后卫没有紧跟前锋回撤,那么自己就可以迅速插上,这会给前锋向前盘带匀出了更多的时间,或者适时的传出具有穿透力的直塞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