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皮长度也值得吵?不仅如此呢
王子轩范范之辈
某解说员曾经说过:“球场上每一寸草皮都在进行激烈的争夺”。的确,足球比赛就是这样充满紧张刺激,但也许我们最直观所看到的,只是教练在场边斗法,球员在场上斗智斗勇,那么除了这些战术因素和球员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对比赛有着深远影响呢?
随着瓜迪奥拉执教拜仁,而穆里尼奥重新入主斯坦福桥,昔日“西超”赛场颇具看点的“穆瓜对决”成为历史。不过上周,欧足联教练研讨会的举行还是让瓜迪奥拉和穆里尼奥意外重逢,“仇人”相见,果然分外眼红,仅仅因为草皮的长度,两人就产生了分歧。
矛盾的开端源于在瑞士尼翁进行的教练研讨会上,两人分别作为德甲和英超的教练代表出席,现任拜仁主帅瓜迪奥拉提议欧足联在未来比赛中将现有的3厘米草皮修剪至1.5厘米,并且要强制在赛前对草皮浇水,瓜帅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以让比赛更加快速和具备观赏性。
然而,穆里尼奥一向对技术足球嗤之以鼻,而他的防守反击理念自然同瓜帅的理论向悖。切尔西主帅非常不赞同这一提议,他表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应该被加以尊重的,美丽足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在我看来,足球也可以是以防守的方式来踢的。 ”
面对穆里尼奥的质疑声,瓜迪奥拉自然也没有留情面,拜仁主帅回击道,“足球是否美丽取决于教练,看起来穆里尼奥先生似乎更喜欢破坏性的打法,更加重视比赛结果的美丽。”很显然,两位昔日西甲的老对手即便未走上赛场,但也依然是剑拔弩张。虽然不在同一联赛执教,不过两人有望在未来的欧战赛事中一决雌雄。斗嘴?这仅仅是为今后的大场面拉开序幕而已!
草皮对比赛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为什么两人会如此互不相让?他们争论的核心其实是足球风格。草皮从3厘米剪短至1.5厘米,并在赛前强制浇水,这些都是为了让足球的运行速度更快,这样的话,擅长短传渗透的球队踢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瓜迪奥拉的提议很显然也是在为自己球队踢球方式争取最大的利益。
而穆里尼奥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并不利于自己球队的比赛风格。相比讲究换位,让球尽量在地面传递,传倒线路复杂多变的瓜帅而言,魔力鸟的战术更加直接,稳固防守,并通过中场超强的硬度赢下球权,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守转换,效率极高的反击。这样简单粗暴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控球的打法,如果草皮剪短了,显然不会有利。这样,我们就不难找到两人矛盾的根源了。因为,足球场上,每一寸草皮都真的是至关重要,就连草的长度也可以影响一个队的前景。
除了草皮因素,还有几点客观因素也是对比赛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与比赛本身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分别是球鞋、足球、天气以及海拔。
我们常说某某某没穿射门靴来形容球员射门离谱或把握不住机会,虽然是玩笑话,但球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对比赛构成影响。现在知名的运动品牌都在巨星代言上下尽功夫,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自己的品牌更响亮,当然,也是依靠他们的球技,让球鞋本身的技术或者设计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此前哈维、伊涅斯塔所穿的战靴,就是为了更突出他们控球能力,并非平滑的鞋面加上脚内侧的摩擦条,更加有效的展现他们出众的停球和控制球。而像C罗、贝尔、内马尔这样以突破见长的顶级球员,他们的鞋更重视对鞋钉和底部的改善。更好的抓地力,更突出他们急转急停,快速变向的能力。更好的包裹度,也让他们这样容易被对手侵犯的球员,对脚踝的控制更灵活,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说到鞋的创新科技,最高端的要属“粘”技术了,就像真正把球粘在脚上一样。现代粘合剂使当今的足球鞋比贝利时代的轻了不是一星半点。像梅西这样的球员所穿的高端球鞋不超过100克。这样一来,球员跑得更快,也更便于节省体能,从而提高耐力。超轻球鞋的耐穿性也显著提高,因为它们不再采用缝合技术,而是由高性能粘合剂将高级材料粘合起来。
同样,比赛用球也决定着球队技战术的发挥。前段时间,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足球的缝制方法,高质量的比赛用球不再使用皮革制造,而是采用高级塑胶。此外,针线缝制技术也遭到了淘汰,所有片料只需粘连在一起即可。无缝的表面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足球的耐磨性,优化了其飞行特性,且降低了阴雨天的吸水性。
针对2014年巴西世界杯官方足球的研究,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认为,巴西世界杯官方用球由于其皮块的形状和数量,能“飞出”稳定的飞行路线。传统的足球由32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皮块组成,新一代的足球则是由32块、14块和8块等各种形状和设计,而2014年巴西世界杯使用的是一种全新设计:由6块皮块组成的足球。经过研究测试,皮块的缝制方向对于足球的空气阻力存在影响:6块皮的足球空气阻力最低,32块皮的其次。
研究者还发现,当机器人踢足球时,这一因素对足球的飞行路线也有显著的影响。总体说来,和其他足球相比,6块皮和传统的32块皮展现出相对稳定和有规律的飞行路线。所以,足球材质的粗糙程度、皮块的对称性等因素,也会对足球比赛产生影响。
足球比赛中,不得不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技术性的但却客观存在的因素——天气。有的时候,比赛失利的一方经常会把输球的原因归咎到天气上,尤其是当以弱胜强的时候,强队也许正是受到天气或者气候的不适应导致爆冷。
首先,我们得承认,雨、雪、大风、雷电、大雾、高温、低温都会对足球比赛产生重大影响。总的来说,不利的天气对弱队有利,因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弱队有更多的机会逼平甚至赢得比赛。部分原因是坏天气条件下传球失误更多,而传球失误通常也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不过,在大风天气下,技术上领先的球队所受的影响要小一些,因为他们比技术落后的球队传球和射门更准。
对于短传技术高超的球队,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在雨中比赛,由于水的阻力,足球的移动方向、速度、落点和晴好天气时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各球队更倾向于打防守反击,为了防止受伤,队员们在湿滑的草地上更多地先立足于防守,用最稳妥的方式来进行比赛,比赛节奏也较慢,这对那些有速度优势的球队和球员很不利。而且雨雪天踢球,肌肉、关节、韧带、骨骼受伤的机率成倍增长。赛后患呼吸道疾病、发高烧的运动员更为普遍。不同的气温条件下,各队的表现也不一样。
如在15°C条件下,挪威队就会比加纳队更占优势,也许处于劣势的加纳并不一定会输球,但至少从适应比赛来说,挪威已经走在了前面。同理,在高温、干燥条件下,非洲球队尤其是西非沿海或者赤道附近的球队就自然比北欧国家更具优势。2022年的世界杯举办地卡塔尔,就是一个高温国家,正常的世界杯举办时间都是在夏季,正是炎热的时候,在那里踢球恐怕很多球员很难适应,并且加大了对球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国际足联已经确定基本方案,要改为在冬季举行。
最后,来说一说海拔。我们都知道,在高原地区比赛球员的发挥肯定和在普通地方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体能。曾经有过一项科学调查,结论是在海拔500米之下没有影响,超过500米,会出现诸如心律加快、呼吸困难和体力下降等不利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影响会变得更为明显和严重,不过一些人会比其他人反应重。到达海拔2000米,就会出现高山病的问题,这时候适应是至关重要的。3000米以上对身体性能有实质性影响。当然,体能或者是身体机能受到影响,直接导致的就是球员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在高原比赛,很多球队凭借其高原优势,奠定了主场的威力。
最著名的比赛就要属玻利维亚6-1痛击阿根廷了。2009年4月2日,玻利维亚在世界杯预选赛南美区的比赛中,主场6-1大胜强大的阿根廷,这是马拉多纳挂帅潘帕斯雄鹰之后的首败,同时也是阿根廷51年来最惨痛的失利。玻利维亚地处高原,他们的首都拉巴斯海拔达到了3650米,一般人在这样的海拔下正常活动都会不适,呼吸都会受到影响,更别说要踢一场重要的比赛了。两个月之后,阿根廷又来到了另一个“魔鬼主场”,厄瓜多尔的基多,这里也是因为高原而著名,最后比赛也以厄瓜多尔2-0获胜告终。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阿根廷,这也许是个巧合,但不得不承认高海拔主场的厉害。
五星巴西也在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身上吃尽苦头,“世界足球先生”罗纳尔迪尼奥就曾在一场比赛中由于高原反应,出现了缺氧,在场边赶紧进行了吸氧。巴西足协甚至为此向国际足联抱怨,认为像安第斯高原这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进行足球比赛。
2007年5月,国际足联以维护球员健康为由,出台决定禁止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足球比赛。但是这项决定遭到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南美高原国家的强烈反对,因为那将意味着在他们的国家级球场里再也看不到国际性比赛了。这些国家的激烈反应以及南美其他国家对他们的声援,迫使国际足联将这一决定的实施计划搁置起来,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这些客观因素其实还有不少,比如时差、气压差等等。有的的确不可避免,有的也是有利有弊,有人适应自然有人遭殃。这些球队技战术、球员本身能力之外的因素,又恰如其分的真实覆盖于许多比赛当中。当然,即使人们经常用这些来为自己输球找个借口,但这确实也是足球的一部分。足球超越所有运动的魅力不正是拥有这么多的不可逆因素和不可预测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