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第24和25轮的定位球分析
阿森纳VS伯恩利以及西汉姆联
一、进攻端角球
对阵伯恩利的比赛,角球进攻使用了两个基本的模式。
模式一:本怀特依然扮演干扰门将的角色。萨力巴进攻跑动路径的起始和终点位置均位于小禁区的中间区域,任务着重于帮助本怀特和后排插上队友进行掩护和挡拆。哈弗茨则是与基维奥尔绑定,起始位置位于小禁区后点区域,通过绕过本怀特和萨力巴抵达小禁区的前点区域,其中基维奥尔在最前点。特罗萨德和加布起始位置则是在小禁区外靠近点球点的区域,而各自的终点分别是在小禁区的后点和小禁区的前点。待球开出后在小禁区前中后点人数构成的结构为3-2-1,这也是厂子常规使用的结构,结构虽固定,但是达成这一结构的方式每场比赛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图)模式一
(图)模式一
模式二:本怀特不变,萨力巴起始位置位于小禁区后点区域,但终点依然是小禁区中间区域。哈弗茨和基维奥尔依然绑定,起始位置分别位于禁区的大后点(哈弗茨很多进攻角球的起始位置都在该区域)和小禁区的后点,终点为小禁区的后点。特罗萨德和加布的起始位置不变,但终点分别变成了小禁区的前点和中点,小禁区里前中后点的人数结构变为1-3-2。下半场换人后也大致沿用了这一模式。
(图)模式二
对阵西汉姆联的角球进球,主罚者是近期比较常用的莱斯。和对阵伯恩利时明显的区别,在于和哈弗茨绑定的人选由基维换成了萨力巴,搭配的人选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需要达成特定结构所要完成的任务却没变,终点位于小禁区中间区域的人的目标都是帮身后的人挡拆,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为后排插上至前点的人的提供掩护,一个是保护后排的人不受前中点对手球员的干扰,人数在结构上形成了1-2-3。最终的进球也正是来自于处于后点区域最前点的萨力巴。
(图)对阵西汉姆的进球
二、防守端角球
(图)上半场区域结构
(图)下半场区域结构
(图)下半场换人后区域结构
对阵伯恩利时的上半场,区域的防守结构有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即站在结构最前的人换成了特罗萨德,以往这个位置的人选是本怀特或哈弗茨,但这场这两个人都在,或许是忌惮伯恩利的头球萨力巴和哈弗茨都被安排去进行1对1的人盯人防守,而伯恩利主罚球的落点却在前点特罗萨德的头上,这也直接改变了下半场区域防守的结构,哈弗茨回归区域结构的最前点。(本怀特下场后恩凯蒂亚取代了他的位置)
三、进攻端任意球
对阵伯恩利时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快开任意球,哈弗茨有心地提前处在了越位的位置上,以便在队友接到球后推进的过程中,达成人在球后不越位的目的,同时又获得比对手更靠近球门的位置优势,可惜萨卡球处理地略有拖沓。
(图)快开任意球
同一场比赛,哈弗茨的进球也正是来自于界外球没有越位,以获得比防守球员更靠近球门的位置优势,当然,这个球伯恩利的球员其实有时间并且也意识到哈弗茨所处的位置,但并没有及时做出反馈。
(图)界外球
而在对阵西汉姆联的比赛中,加布的任意球进球也是来自于4名球员提前处在越位位置上,待球快开出后回落以获得位置优势,这是近期非常常用的套路,客场对阵利物浦的进球就是来自于此,这个套路的优势在于对手整条越位线的人的视野无法兼顾开球者和身后的人,而西汉姆联越位线最前点的人就是吃了这个亏,为了不漏掉身后的哈弗茨而选择提前转身向他靠拢,一个点的提前移动也迫使越位线后提,最终导致加布的进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进球的主罚者还是莱斯。
(图)任意球进球
(图)任意球进球
防守端任意球没啥特别的地方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希望欧冠定位球也能给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