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撤型六号位”助德意志战车开门红,后轮驱动威力何在?

在一些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场球员在比赛的组织阶段会回撤到两名中后卫之间或旁边。这位球员通常是球队组织进攻的关键人物,拥有多样的传球方式和覆盖范围,理想情况下还具备战术意识。典型的例子包括哈维-阿隆索、马斯切拉诺,以及欧洲杯揭幕战发挥出色的托尼-克罗斯。中场球员回撤到后防线有许多原因和效果,本文将在这里为大家分析。
何时以及为何回撤?
回撤到后防线的最明显原因是创造人数上的优势,以对抗对手的逼抢。面对双前锋的逼抢阵型,如果球队没有像埃德森、特尔施特根或诺伊尔这样的门将,那么创造3v2的局面就很有必要。通过增加一个传球点,球的推进变得更加容易。向侧边回撤会将进攻重点放在半场或回撤球员的强势脚上,而向中路回撤则会突出中路的进攻。
回撤还可以用来改变整体站位。特别是针对盯人防守的对手,这种战术可以用来迷惑他们。瓜迪奥拉在执教拜仁时期,就经常使用回撤内收的边后卫,比如拉姆或阿拉巴就客串过后腰,通过六号位的球员回撤来保持平衡。这样一来,对手盯人的边锋就会面临一个难题:跟上去防守边路,还是保持位置防守中路?当然,边后卫也可以直接向前推进,边锋内切,占据半场和中场之间的空间(肋部)。这主要取决于球员类型和对手的行为。但是,在双后腰阵型中,重要的是要确保球员能够及时移动到中路,因为中路很容易出现空缺。十号位球员、边后卫或边锋可以移动到第二名后腰球员旁边,形成合理的的中路站位。
中场球员的回撤也可以用来加强防守。一方面,可以确保边后卫的助攻,同时保持后防线的人数优势。另一方面,在对手控球的时候,如果一名中后卫前压,那么六号位球员可以回撤填补空缺,保持平衡。
回撤带来的结果
首先,如前所述,回撤可以打破对手盯人防守的体系。对手要么跟着回撤的球员,从而打开空间,可以利用通过第三人原则进行进攻,让回撤的球员可以相对轻松地接球,参与组织进攻。
其次,传球角度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4-2-3-1的阵型可以迅速变成3-4-3,在三角形站位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有利。除了人数优势,站位变化是回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往往被忽视。正如前面所述,在球员回撤之后,周围球员可以进行不同的移动。像托尼-克罗斯这样视野开阔、对于皮球落点和速度都有着精准把控的球员,既可以在后场逼抢较少的地带实施进攻方向的调配,也可以轻松地移动到半场进行进攻组织,而像基米希或米特尔施泰特这样的球员则很难做到同时兼顾这两点。但是,这些球员可以通过沿着边路的前插或回撤,在边路发动进攻。内切的边锋可以帮助形成三角形站位,并创造难以防守的站位。
结论
就像任何战术手段一样,"何时?"、"为何?"以及"用谁?"都至关重要。一味的、持续的回撤只会让对手摸清规律,如果后续的移动没有很好地平衡中场人数,反而会带来更多弊端,而不是优势。当然欧洲杯揭幕战苏格兰队的战术布置并没有去刻意限制这个点,将来在面对疯狂的高位压迫和逼抢时回撤型六号位需要承担部分防守职责,克罗斯在进攻和组织端的才能无可置疑,可一旦周围没有类似安德里希或埃姆雷-詹一样的防守型中场去周围保护和扫荡,必然会导致中前场实际投入进攻人数不足,出球成功率下降,球队反而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