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德社媒被冲引发争议,巨大失误后不许批评也是一种病态
岚言岚语
巨大巨大超级超级低级的失误,而且是两次,中国体操男团丢掉了几乎已成囊中之物的金牌,两度掉杠的苏炜德成为众矢之的。苏炜德赛后致歉,但舆论如风刀霜剑袭来,他也只能承受。
2008年与2012年,刘翔在两届奥运会上的失意,掀起了中国互联网上对运动员最轰动的两次网暴,这也成为了转折点。自此以后,中国互联网环境对运动员来说相对宽松了一些,“刘翔事件”值得深以为戒。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展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带来了一种清新的风气。
我们逐渐在摆脱“唯金牌论”的思想,民族的自信不再只靠金牌,大家更加尊重奖牌,尊重运动员的努力,尊重胜败乃竞技场常事的客观规律,舆论环境更加包容与宽松。
可是,这种宽松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摆脱“唯金牌论”的观念,是否也需要一个临界点?
同时,我们是不是也没有再出现一个运动员达到刘翔的高度,近而留下一个足以让舆论失态的巨大落差?
其实这几年,在互联网上被攻击的中国运动员也不在少数,只是没有人适用于刘翔的例子,因为还没有人能达到刘翔的高度,也就无法去模拟,去验证,我们的舆论是不是真的不会复制当年的状态。
苏炜德是最近的一个例子,刚刚发生的例子,他的社交媒体被冲了,网络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这又是一次舆论内部的大对冲。有的人批评,有的人批评批评的人,又有人批评那些批评别人不该批评的人。
其实首先,在舆论的对冲前我们要明辨敌我关系,避免误伤友军。批评≠辱骂,批评≠网暴,什么是网暴?网络暴力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过激过分,辱骂运动员,辱骂其家人,甚至上升到地域攻击,性别攻击,将攻击范围扩大化;还有超越红线,对运动员进行人肉攻击,电话骚扰,甚至曝光其地址,死亡威胁,这些触犯法律的行为;再者就是无差别组团,形成一股势力,长期攻击运动员,造谣抹黑,以完成情绪上的发泄。
一味在失误后辱骂运动员是病态的,但在巨大失误后不许批评同样是病态的。抗压能力是运动员的基本功之一,如果一名运动员只能接受掌声与荣誉,承受不住批评,那么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做一名永不失败的常胜将军,要么干脆别去站在那个可能会赢得掌声也可能会遭到批评的舞台。
所以,当苏炜德出现巨大失误时,他内心应该已经对批评、对舆论轰炸有了心理准备。这件事,不要动辄上升到“国人如何如何”近而抬升自己的理性高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像这样的失误都会遭到铺天盖地的批评,外国的月亮没那么圆。
当然,也会有人鼓励苏炜德。其实,鼓励与批评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有人批评,有人鼓励,才是正常的有生命力的舆论环境。如果苏炜德想要一个温和的评论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控评。
批评和鼓励并非硬币的两面。对不同的对象来说,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有的人会被批评击垮,陷入心理障碍,就此一蹶不振;有的人会在批评中越战越勇,以此为动力,甚至在批评中更加强大。鼓励亦然,有的人会在鼓励中走出心里的阴影,迎来重生;有的人却会在鼓励中迷失,视其为理所当然。
如果运动员不管怎样失误,面对的舆论环境都是“哥哥努力了”“你行你上呀”,那么只能说是对“唯金牌论”的一种矫枉过正。
其实,不管我们怎么说“银牌也很好了”,金牌和银牌就是不一样,金牌能得到的曝光度和商业价值就是不一样,竞技体育就是要分胜负,来到了奥运会就是要争,只是不同的运动员心态不同。有的人带着争金的压力爆发,有的人在压力中崩盘,有的人在放松中超水平发挥,有的人却因过度松弛而失利。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在心中,没有人有资格去替运动员接受失败。
每一名观众,都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情绪的人,而非评论机器。苏炜德的重大失误,相信每个观看了比赛的人都会生气。这是奥运会啊,对运动员来说,四年一次,金牌不仅是荣誉,也很可能改变人生,肖若腾说他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将心比心,谁能接受呢?如果是个人赛,也许苏炜德因重大失误丢金,大家还会心疼,可这是团体赛啊!一切的一切,最终产生的舆论结果,现在看其实是正常的。
不管批评还是鼓励,都是观众在观赛后产生的情感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评价,再带有不同程度的理性修饰,没有对错之分。但由此产生的舆论对冲,却是另一种状态,因为参与对冲的很多人并没有看比赛,只看了新闻和评论区,就义愤填膺加入了团战。有的人攻击批评的人,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理性,有的人攻击鼓励的人,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率直,此时,运动员如何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互联网形象。当然,笔者自己也在其中,“什么话都让你说了”,正是如此。
总之,在摆脱“唯金牌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自然合理”。当苏炜德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团队丢金时,对他的批评是自然的,鼓励他也是合理的。只是在情绪化中,批评容易迈入网暴的禁区,鼓励也容易有“圣母”的嫌疑,舆论的沸点掀开了锅盖,任何呼吁都变得苍白,苏炜德必须要承受煎熬。
这是苏炜德要独自承受的历练。这次失误会不会毁了他,还在于他自己,互联网的记忆会久久围绕着他。不是谁都能在巨大阴影中浴火重生,但转过头,阳光还在身后,抬起头,让阴影留在脚下,连这样的挫折都经历了,那你苏炜德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希望我们再次在新闻里看到这个名字时,看到的是更好的消息!
但现在,苏炜德就别奢望“更好”的舆论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