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体坛“饭圈化”,我们要抵制的是什么?

不懂球的麦克雷 不懂球的麦克雷

8月3日的巴黎奥运会比赛日开始前,中国奥运代表团已经提前收获了两枚金牌,在羽毛球女双和乒乓球女子单打两个项目上,决赛参赛双方都是中国选手,按理说比起当天有望书写中国体坛新历史的郑钦文,这两枚已是囊中之物的金牌,看上去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澜。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比起非常和谐的“凡晨组合”与“圣坛组合”的国羽内战,陈梦与孙颖莎的国乒内战却频现不和谐因素。

东京奥运会女单冠军得主陈梦,决赛最终4-2力克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达成奥运会卫冕。

在陈梦蝉联冠军的背后,却是非常刺耳的场外“噪音”,甚至个别粉丝的恶劣行为激起了众怒和舆论声讨。

种种闹剧之下,陈梦本人堪称教科书般的决赛发挥,反倒成了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话题。

(一)

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比赛开始不久后,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在屏幕前观看本场比赛的观众,都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这个异样是什么呢?有人这样总结道:“我都不用看电视画面,只需要开着声音就知道谁得分了,欢呼声大的就是孙颖莎得分了,没什么声音的就是陈梦得分了。”

还有网友调侃称:“知道的是国乒内战,不知道的还以为陈梦是外国哪个队的选手呢。”

在几乎一边倒的“孙颖莎加油”的声音之中,奥运会的导播团队似乎也想找到一些为陈梦加油的踪迹,可惜只有一位外国友人和一位手持陈梦手幅的中国阿姨成为现场的“孤勇者”。

有在现场观战的粉丝透露说,决赛当晚只要在看台喊“陈梦加油”,就会被喷或者被喊闭嘴,甚至相对中立一些的“中国加油,你们都很棒”也会遭人嘲笑。

在中国观众被逐渐“沉默”的氛围下,反倒是愈发看不下去的外国人开始站了出来,现场不少外国朋友开始为陈梦呐喊。

这样的诡异画面,让法新社记者都不免询问中国同行:“为什么大家都支持孙颖莎,不支持陈梦?”

哪怕在陈梦最终夺冠后,刺耳的声音依然没有中止,在陈梦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金牌时,现场充斥着的却是孙颖莎粉丝的声浪,仿佛夺冠的不是陈梦而是旁边的孙颖莎。

“陈梦夺冠说不定是教练组的安排”这样的论调可不止在网上出现,在巴黎奥运会现场的看台同样能听到这样的言论。

如果说只是“打打嘴仗”也还说得过去,但在陈梦斩获胜利后,有画面拍到现场竟有中国观众直接对陈梦竖中指,加上比赛中陈梦得分后存在的被喝倒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中立,在各大平台表达对陈梦的支持。

许多体育迷和评论员也把陈梦所遭到的种种遭遇,直指“体坛饭圈化”的乱象。

(二)

何谓体坛饭圈化?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就先得了解清楚什么是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的诞生事实上和偶像经济有关,以前追影星、歌星的“追星族”多数属于自发行为,没有集体组织、捆绑决策的概念。

随着偶像经济的不断发展,饭圈的功能不断扩大,饭圈粉丝不仅能为偶像购买周边产品,拉动销量,也可以做数据,打投各种榜单,吸引金主投资,更能战斗维权,维护偶像切身利益。    

如今一个偶像成熟的饭圈组织体系,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①后援会(负总责,引导粉丝做事情、对接线上线下、大型活动、集资等各项粉丝事务)。

②大粉、脂粉(粉丝中比较有名气的粉丝,在粉丝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能影响粉丝意见。脂粉指的是有偶像所在公司背景或者直接就是公司工作人员,伪装成粉丝的形式,引导粉丝进行相关活动)。

③宣传组(包含数据组、文案组、美图、视频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数据组的业务主要是打投各种榜单,提升偶像包括微博互动在内的多项数据)。

④反黑组(举报或删除对明星有负面影响的评论或者留言,控评把社交媒体里的留言进行优先级的分化,挤掉其他无聊的评论等相关的反黑工作。严格遵守反黑组的反黑条例,为自己粉的明星留下好的社会形象)。

⑤财务(监督账目、对集资款项进行管理)。  

除开像后援会、应援会这样的饭圈组织,还有站哥、站姐(给偶像开返图、视频fo站子的)、同款博(穿搭同款安利)等个人身份为爱发电的存在,当然这里的为爱发电也不是完全分文不收,在经营得当的情况下,卖到千万收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随着《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和《创造101》这样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大火,饭圈体系还多了一个更重要的使命,送自己喜爱的偶像出道。

在粉丝们眼中,偶像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粉丝的自我实现过程,偶像是粉丝主体性的代言人,满足观看者的自我想象。

而体坛饭圈化的重灾区——乒乓球,最早苗头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就有显现,当时中国乒乓球队风头正盛,包揽了全部四枚金牌。

荣誉声望盛极之下,国内和国外都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日本媒体制作的中二预热视频“卓球帝国-中国”、“帝国绝凶虎”、“帝国破坏龙”、“正六边形战士”等梗的火爆,更是吸引了大批并非平时就对乒乓球项目有所关注的粉丝进来。

也许你并不懂什么叫直拍横打,什么叫正拉反拉,但调侃一下“不懂球的胖子”,吹一吹“他拿公交卡也能打爆你”,可是人人都能来的事情。  

当时国乒男队阵中,有马龙、张继科这两个人气超高的明星选手存在,前者在里约奥运会堪称无敌,是男乒包揽金牌的信心源泉,阳光帅气的形象是最好的吸粉保障,后者当时带着腰伤强撑比赛,惺忪的睡眼也能成为“圈饭”的利器。

2018年后,张继科逐渐淡出,开始转战娱乐圈,上综艺,发歌,与景甜谈恋爱、分手等等,通过他自身的积极转型,也吸引了不少粉丝继续关注他以及中国乒乓球队。

这样的粉丝涌入也带了新的现象,从16年开始,舆论逐渐把国乒运动员神化,粉丝的关注度也是赛场外大于赛场内,纷纷给国乒运动员造人设。

当体坛变得饭圈化,在饭圈化高度的组织下,强烈的“舆论排他”特征就会显露无疑,这一点不仅仅是出现在本次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中,早在三年前东京奥运会的混双决赛就有出现。

实力并不弱的水谷隼/伊藤美诚组合战胜了许昕/刘诗雯,被外界视为神话的国乒没有拿到第一枚乒乓球的金牌,这层信息茧房被撕破之后,一些粉丝就开始破防骂人。

甚至出现了不少网友攻击伊藤美诚长相,取笑伊藤美诚发球动作等言论。

同时,一些正常地讨论技战术,讨论许昕是不是给对手太多搏杀球这样的声音,被类似“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永远都是最棒的。”这样的声音所驳斥。

看上去竞技体育不像是竞技体育,更像是饭圈自我感动式的造神与安慰。

同样的例子也在此前孙颖莎的混双搭档王楚钦身上出现,在拍子意外被踩坏后,心态出现波动的王楚钦令人大跌眼镜地止步于男单32强。

正常讨论王楚钦技术发挥的声音,有不少被粉丝控评式的问责所掩盖,甚至在夺金压力全部来到了身处死亡半区的樊振东身上后,一些极端粉丝化身“外国人”,希望樊振东早早被淘汰,为的只是“王楚钦拿不到,樊振东也别想拿到”

(三)

在乒乓球领域,饭圈的一些糟粕屡见不鲜,运动员本人也深受其害。

跟拍、偷拍、代拍运动员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代拍的站哥、站姐,收图的站子产出者,做数据产出的饭圈组织成员形成一条闭环,更不用说牵扯其中的“刷关”(为接送机的人提供过安检口便利)、“提供身份证信息”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了。

樊振东、王楚钦因不堪极端粉丝的骚扰、跟拍,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隐私”。

2023年4月,某女士通过多日跟踪确定了樊振东在酒店的房间号,又设法拿到了该房间的房卡,在樊振东出门期间多次非法进入酒店房间。

在隐私不被尊重的背后是日渐追星化的表现,粉丝会研究运动员微博的IP地址、微博照片里的柱子是哪个酒店的,以及时间线……就跟扒明星一模一样。

另一方面,粉丝持续生产数据、制造话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明星的市场价值,他们真金白银地参与偶像相关的文化消费,把运动员推向体育饭圈的“顶流”。

从这点来说,倒和饭圈的打投颇为类似,相比于传统竞技体育粉丝的“低参与感”,饭圈语境下“偶像需要我”“使命感”推动着粉丝不断激励自己去维护和扩大饭圈。

毕竟,为偶像拿下真金白银的代言,可绝对是有自己参与其中的“功劳”在里面。

但在看似热血的“奉献”之外,则是无差别的火力覆盖。

在竞技体育领域,新闻从业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报道相关赛事和新闻的天然使命,但正常的报道工作和文字描述,在饭圈粉丝的有色眼镜中总是有所差异。

国内体育新闻一线从业者,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被极端粉丝网暴是家常便饭,且行业内几乎没有“幸存者”。

越来越多的极端粉丝无原则吹捧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出于复杂的情感寄托,他们常会萌生“护犊子”心态,只接受赢不接受输。

(四)

说回本次事件的中心人物陈梦,法新社的那位记者的问题恐怕也是很多中国观众的心声,为什么没人支持陈梦?

从饭圈的角度来看,陈梦其实得罪了不少群体。

首先,陈梦在东京奥运会夺冠后,曾豪情万丈地来了一句“属于我的时代来临了”,这被很多粉丝“视为黑点”。

其次,本次巴黎奥运会周期的选拔中,原本单打名额希望并没有同队队友王曼昱高的陈梦,顶住压力在相关赛事中“外战”获胜,最终逆转王曼昱拿到单打名额,王曼昱粉丝群体自然也对陈梦“恨之入骨”。

最后,也是最荒谬的一点,陈梦是中国影视演员黄晓明的表妹,因为黄晓明和他的前妻Angelababy在娱乐圈的人设不是很好,所以很多粉丝对陈梦也是“恨屋及乌”。

陈梦平时训练非常努力刻苦,并没有类似“炒cp”的行为,这在粉丝群体看来是“比较无趣”的那一类型,换言之“我饭这个人除开她打球打得好以外,没有和别人磕糖的点,也没有养女儿的既视感,那我为什么要饭她呢?”

更令人不齿的是,在陈梦夺得女单冠军后还出现了“造黄谣”的情况,这种行为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是非常下作的。

说白了,在饭圈粉丝看来,参与感、朦胧感(方便脑补)、养成感(陈梦年纪较大,孙颖莎年纪小)是更为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浏览相关选手的超话,你会发现我们先前提到的那些饭圈群体要素在部分选手的“超话管理细则”中是“一应俱全”。

而在粉丝群体之间也分离出了不同的粉丝属性,有专注球员本人的,也有“磕组合CP”的,也有团体粉丝。

在这个过程中,“磕CP”的粉丝把运动员比赛和生活中的一些瞬间,通过艺术化的剪辑表达,代入到类似自我解读的“爱情关系”里面(也可以理解为相互陪伴和成长),这样的宣传方式能够吸引并不看球的粉丝群体加入。

因为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辐射的不只是体育迷范畴,下至青少年儿童,上至中老年群体,都可以参与其中。

随着粉丝属性的割裂,唯粉(指喜欢某一个成员的粉丝群体)、CP粉、团粉之间彼此混战,群体之间泾渭分明,甚至有着非常严苛的审核标准(例如加入粉丝群体,需要审核是否有点赞其他选手的动态)。

这样的方法论成了所谓的识别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你有没有在对方的超话里留过言、打过卡等等。

如果有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就会觉得你对某一个人的爱不够忠贞,你爱她就要全心全意地爱。

而在奥运会决赛中同时支持两位中国选手的行为,在如今的粉丝文化里,反倒是被视为“博爱”的表现,其行为是需要被打压的,在这样的情景语境下,爱国之心的概念似乎就不太存在了。

这一点来说,体坛的饭圈化反倒落在了“偶像饭圈”的后面,起码偶像粉丝层面的饭圈,经常宣扬的一句话是“国家面前无偶像”,也是真的能够落到实处的。

并且在相关团体在演出时,不同属性的粉丝虽然观点对立,但表面上的尊重和饭圈礼仪还是会有的,不至于像女单决赛那样“丢人丢到了国外”

赛场之内的不尊重已经摆在了台面上,赛场之外的谩骂、饭圈球迷的混淆视听、小作文更是常规操作。

千言万语归结为“我的偶像遭到了不公正待遇”,这个时候她需要我们。”

对于这样的饭圈化现象,或许这样的两句话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2008年,人们不喜欢体育,他们只爱金牌。

2024年,人们不喜欢体育,他们只爱运动员。

(五)

除乒乓球之外,跳水、游泳、羽毛球、女篮、女排等多个中国强势体育领域同样也是“饭圈”盛行。

在2021年举行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年仅14岁的中国跳水小将全红婵一跃成名,她以五跳三跳满分、总分466.2分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

另外两名中国跳水小将陈芋汐和张家齐也以363.78分的成绩夺得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冠军。

全红婵和陈芋汐都是中国女子跳水队的顶尖选手,都是“水花消失术”的代表人物,东京奥运会后,全红婵和陈芋汐也成了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的最佳搭档。

在最近两年国内和国际的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赛场上,全红婵和陈芋汐几乎囊括了所有赛事的冠亚军,二人搭档的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更是所向披靡。

原本全红婵和陈芋汐是中国女子跳水十米台的绝代双骄、黄金搭档,结果在“饭圈”的语境下却变成了一场“宫斗大戏”。

2023年11月22日,在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多哈世锦赛选拔赛上,全红婵以9.2分之差输给陈芋汐,屈居亚军。

原本一场精彩的“巅峰对决”,却在场外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有全红婵的粉丝在现场大喊不公平,认为裁判有意压了全红婵的分。

在全红婵接受场边采访时,一位女粉丝趴在护栏边上怒斥裁判:“就要说,就要说,我就要说,作为一个观众!实事求是要说,207、407给全红婵分打低了!”

“你们媒体听到话没有?407、207给全红婵打低了。”

正在接受采访的全红婵听到了这位粉丝的喊声后也是非常震惊,她只能回过头去对这位粉丝说:“你别讲话了吧!”

陈雨菲是国羽女单的一号选手,拥有很大数量级的“粉丝群”,但个别“极端粉丝”查行程、堵机场的过激行为也是让她非常困扰。

2022年9月,陈雨菲在自己的社媒上公开呼吁抵制体育“饭圈化”。

“我是名运动员,职责是努力训练创造成绩为国争光,我希望大家能关注赛场,为我加油。球场下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日常和快乐,但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请不要想办法查我的行程和航班以及其他越界行为。我已经无法区分谁是粉丝谁又不是,所以这让我没能拒绝一些不舒适的行为,如果是我的好朋友请用行动告诉我、尊重我和我的职业,也欢迎在比赛训练集体活动时来看我,感谢理解。”

女篮国手杨舒予也有着和陈雨菲同样的遭遇,因为长年短发和“干净帅气”的长相,杨舒予成了某些女粉丝心目中的“老公”,经常在场外遭到粉丝和“代拍”的围追堵截。

2023年10月23日,杨舒予在自己的社媒上发文拒绝粉丝接机、拒绝粉丝蹲守未公开训练行程并索要签名,称这样非法获取自己个人信息和行程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很恐怖。

2024年4月,中国女排名将朱婷在宣布回归国家队时透露,东京奥运会结束后,网络上针对她的各种流言蜚语、蓄意攻击一直没停过,甚至影响到其家人,让她一度对排球失去兴趣,甚至萌生退意。

(六)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体育界的“饭圈文化”。

再强调一下,我们不用一提到“饭圈”就畏之如虎,体育界出现“饭圈”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家为了同一个偶像组成一个的团体,也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前文中提到,一名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是通过其粉丝数量来体现的,拥有一个庞大的“饭圈”可以为一名运动员拿到更多的流量曝光资源,拿到更多的商业代言,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都是“真金白银”的回报,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是可以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

但是,我们必须抵制饭圈中的糟粕文化,因为一些极端粉丝的极端行为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也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形象和健康发展。

首先,作为运动员自身,应该主动约束粉丝群体。

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多少都有一些虚荣心(这绝对不是贬义词),可能会被粉丝地吹捧和拥护一时冲昏头脑,但作为运动员必须明白,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体育竞技本身。

运动员应该主动引导大众和青少年粉丝理性、适度追星,主动制止粉丝群体接送机、扒隐私等越线行为,呼吁粉丝更多关注体育竞技本身。

第二,国家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在法律层面对“极端粉丝”和各大网络平台做出监管,形成实质性的法律威慑,让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 “极端粉丝”付出代价。

2021 年 6 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使当时已经过热的粉丝经济得到有效降温,某些毒瘤被剔除。

在2024年5月15日举行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全国体育系统必须高度警惕、快速行动,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在思想教育、宣传引导、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全系统聚焦发力的共治格局。

第三,作为体育迷,我们大家应该从自身做起,关注竞技本身,抵制不良饭圈文化,一旦发现有泄露运动员个人隐私、造谣抹黑等极端言论出现,我们要马上进行投诉和举报,不参与粉丝互撕、对骂、拉踩攻击等行为。

喜欢偶像无可厚非,粉丝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繁荣与进步,但我们必须对少数极端粉丝的过激行为说不,抵制“饭圈畸形文化”,从你我做起。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