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颠覆你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中国体育,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
一方面,中国总是能在各届奥运会的奖牌榜上名列前茅;但另一方面,中国体育又有着很多未解之谜:为何三大球的成绩总是上不去?为何中国的体育赛事总是办不好,甚至连国球的赛事都一塌糊涂?为何女子的成绩往往好过男子?难道是因为小巧难女少的方针吗?
互联网上的文章和视频,似乎都只是给出了一些表面上的答案……
但其实,中国体育的真相并不复杂,上述诸多的“未解之谜”之所以解不开,都仅仅是因为大家掉进了同一个误区。
那么这个误区,到底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就让我带着大家走出这个,把99%的人都蒙在鼓里的误区:统一度量衡。
CHAPTER 1. 一把尺子
上过小学二年级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不同的度量衡下,度量出的结果是不能直接拿来对比的。
就比如,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行星,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有人由此得出结论,说水星的体积小于蓝鲸,这显然就是在度量衡上出错了。
在不统一度量衡的情况下相互对比,必然会闹出很多的笑话,这也是为何秦国在统一华夏之后,秦始皇要下令统一度量衡。
同样,我们在分析中国体育的时候,也要先统一度量衡。
很多人在分析中国体育各个项目的时候,一开始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因为很多人第一时间看的都是国家队成绩;但国家队成绩,仅仅是各国在某一个项目之内的对比,而不同项目的度量衡之间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乒乓球和中国足球,哪一个发展得更好?
从项目各自的度量衡,也就是世界排名来看,中国乒乓球明显更胜一筹。
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乒乓球放在足球的度量衡下,它还会排在中国足球前面吗?
中国乒乓球能拿世界第一,那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乒超联赛15支球队、108场比赛群雄逐鹿,这个联赛体量除了德国和日本,没人能在乒乓球领域比得过。
但在足球领域呢?就连柬埔寨的男子顶级联赛都有12支球队,比乒超男团的9队要多,赛程也比乒超要长。
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乒乓球联赛之一,放在足球的度量衡上,还不如世界排名150开外的柬埔寨,乒乓球和足球两个度量衡之间的差距,就是那么大。
当然这也不奇怪,全球的乒乓球注册运动员数量,也就2400左右,足球却高达12万,两者的差距不言而喻。
当然,有人会说,光看职业联赛没有用。中国的举国体制呢?中国体育的独特优势呢?
行,那我就拿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度量衡,来个五盘三胜,看看中国乒乓球和中国足球,哪一个做的更好。记住哈,这都是各项目之间统一的度量衡。
第一盘,我们来比一比官方赛事的数量,更准确地说是运动员等级赛事的数量。这是中国国情下,赛事建制方面最重要的度量衡,由体育总局发布。其中,中国足球407项赛事,排在所有球类项目首位,相比之下中国乒乓球就只有100项赛事。中国乒乓球先输一盘。
第二盘,注册企业数量。这个度量衡来源于天眼查,度量着中国国情下的市场经济体量。其中,足球相关的企业数量,排在所有球类项目第二;乒乓球相关的企业数量排在第三,排在足球后面。这一盘,中国乒乓球又输了。
第三盘,我们来比一比体育场地的建设,这个度量衡由体育总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批准发布。从场地数量上,中国乒乓球似乎更有优势;但一乘以面积,乒乓球还是输了。
按道理,五盘三胜就到此结束了。但为了彻底说明问题,后面两盘我们接着打。
第四盘,体教结合。体教结合方面最重要的度量衡,自然就是教育局发布的体育单招,因为体育单招决定了那些上不了顶尖职业的运动员,他们的退路能有多宽。在体育单招中,中国足球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录取人数,都位于所有球类项目的首位,远远高于中国乒乓球。这一盘,足球赢得更没有悬念。
第五盘,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体育项目的关注度。tzm要说了,中国乒乓球肯定比足球受欢迎啊,我家头哥哥的货都给我们买爆了!没错,国家队层面上,国乒和国足的流量确实不相上下。
但在国家队以外呢?
这,是两个项目离国家队仅一步之遥的球员,两者谁的关注度更高?
这是乒超联赛的四强,以及中超联赛的四强,两者谁的关注度更高?
这是两个项目的第2、3级别联赛,两者谁的关注度更高?
很显然,中国乒乓球的整体关注度远小于中国足球,因为很多人关注的只是国乒,而不是中国乒乓球。
这也难怪一些投资乒乓球的人,只能炒作国乒的那几位球员搞饭圈了,因为除了那几位国乒队员,整个乒乓球金字塔根本得不到应得的关注。乒乓饭圈与其说是资本的贪婪,还不如说是畸形关注度之下的无奈。
总之,在以上的五盘对决中,中国乒乓球都比不过中国足球。这,就是统一度量衡之后的结果。
这里我要声明一下,这个结果不是我的个人观点,而是根据多项客观数据的客观结论。
我知道很多人不认可这个结论,他们会说,官方的数据未必靠谱啊,这些数据不重要啊,数据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啊。那行,那麻烦各位找回五个统一的度量衡,拿出五个各位认为重要的数据,来证明中国乒乓球好过足球吧……
说真的,作为一名足球博主,我很了解中国足球的各种问题。我统计这些数据的初衷,也是想在中国其它体育项目之中,找到中国足球能借鉴的解决方案。但在整个中国体育兜了一圈之后,我绝望了。
我们总说,中国足球应该更重视青训,但放眼中国体育,青训赛事最多的项目偏偏就是足球。
我们总说,中国足球应该以联赛为本,但放眼整个中国体育,成年赛事体系最健全的偏偏就是足球,拥有中冠这种打通业余和职业之间通道的也只有足球。
我们总说,中国足球应该促进体教结合,但放眼中国体育,体育单招录取最多的项目偏偏就是足球,具备中青赛这种校园-俱乐部联动机制的也只有足球。
我们总说,中国足球应该更公开透明,但放眼中国体育,能把所有运动员等级赛事数据都公开出来的只有足球,能公开全国青少年注册人口等大数据的也只有足球。
由此来看,中国足球和中国体育,到底是谁在拖累谁,是非曲直已是相当分明。
CHAPTER 2. 两个特点
其实很多人说的没错,中国乒乓球做得比所有国家的乒乓球都要好,这的确是事实;中国足球做得比很多国家要差,这也是事实。
但这里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中国乒乓球做得比中国足球要差。
当我们把这整一条的大小关系捋顺,中国体育的整个框架也就清晰了。总的来看,在统一的度量衡下,中国体育确实是挺特别的。中国体育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能保证很多小项的下限,就算是一些门槛很高的项目,比如跳水、体操,都能保证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国体育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会框死所有项目的上限。
有些人喜欢拿“田忌赛马”来比喻中国体育,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说中国体育是一群马,那么足球和篮球并不是什么下等马,而是最快的两匹,尽管算不上特别快。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更准确的比喻:很多国家的体育,包含一两匹马,少量的乌龟,以及一大堆蜗牛。
而中国体育这边,蜗牛比较少,乌龟比较多,还有排乒羽这三只羊,加上足球篮球这两头驴。至于马呢?不好意思,中国体育没有马。
现在中国体育的情况,就是让驴跟马赛跑,让乌龟跟蜗牛赛跑,然后给我们一个错觉:尽管我的驴跑得慢,但我的乌龟爬得快啊!
这样一来,中国体育没马的矛盾,就转移到了两头驴身上。整体矛盾也就伪装成了局部矛盾。
但问题在于,乌龟怎么可能比驴跑得快呢?
当我们统一各个项目的度量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驴跑得比乌龟快的证据。这些证据或出于官方发布的数据,或出于我们自己身边,相关的资料在互联网上也是触手可及。
那为何没有人愿意拿着这些证据,来说明驴跑得比乌龟快呢?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中国体育没马的事实。
同样,为何中国会出现唯金牌论呢?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割裂各个项目的度量衡,站在金牌、成绩这种非对称视角去思考时,我们才能逃避统一的度量衡,才能逃避中国体育这个整体上不去的客观事实。
然而,客观事实就是客观事实,它不随任何人的一叶障目而改变。
中国足球0-7不敌日本,不应概括为中国的弱势项目输给日本的优势项目,而应概括为中国的第一大球惨败于日本的第二大球。
中国的三大球成绩上不去,也不应概括为三大球时中国的弱势项目,而应概括为中国发展最好的三个项目,在世界上依然缺乏竞争力。
CHAPTER 3. 三个解答
当我们弄清中国体育,在统一度量衡下的真相之后,中国体育的诸多谜题也自然迎刃而解。
一、中国乒乓球的成绩明明那么好,为啥乒超和WTT偏偏办不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在统一的度量衡下,中国乒乓球的赛事建制能力,本就远远不如中国足球;如果中超联赛都被说成“伪职业联赛”,那比中超更落后的乒超和WTT,就更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令大家满意了。
二、中国体育为何会“阴盛阳衰”?
其实中国体育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阴盛阳衰”,包括排球在内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男子项目的发展优于女子项目。只不过,中国体育能兜住女子项目的下限,同时也会框死男子项目的上限,于是中国体育的男女差距,就没有其它国家那么大,放在相对的度量衡下,自然就是成绩上的“阴盛阳衰”。
当然也会有人说,中国体育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会不会跟“小巧难女少”的方针有关呢?确实有关,但我必须说明一点,现在的中国体育基本不存在,小众金牌项目向足球篮球“吸血”的现象。相反,各地机关扶持最多的,最重视的,就是足球和篮球。只不过再多的扶持,放在集体大众球类项目的度量衡下,都只是杯水车薪。这也是为啥某些中超球队脱离金主之后,被托管两年不到就解散的原因。
三、中国体育要不要坚持举国体制?
我并不是说举国体制不好,但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都不是单纯的举国体制。中国的优势项目是啥?大家记得统一度量衡哦,没错,就是足篮排乒羽,这五个项目或多或少都有市场的介入。其中最具优势的两个项目——足球和篮球,还正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同时也是管办分离做得最好的。
之所以有些人以为纯举国体制比市场-体制结合的模式更好,很明显,他们也是忘了统一度量衡。
CONCLUSION
最后,我想说明一下,我写这个文章没有恶意,我和大家一样都想让中国体育变好,也对中国体育的各种乱象深恶痛绝,更不能容忍抹黑、造谣之人。
但是对于中国体育,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先敢于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有些球盲总说,村超踢得比国足好,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他们骗自己国足不是全国踢球最好的一批人,骗自己只要完善国家队选拔和取缔足协,中国足球就能一步登天。
同样,很多人总是吐槽中国足球和篮球,本质上也是一种逃避,骗自己中国体育一片大好,骗自己中国仅仅是三大球不行。
所以当我们发现统一的度量衡之下,足球篮球是中国第一第二大球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容易下意识逃避,宁可骗自己官方数据不靠谱,宁可骗自己数据不能说明问题,也不愿意承认足球篮球就是中国体育天花板的事实,因为承认了这个事实,就等于承认了整个中国体育都不行。
但别说官方数据了,哪怕是在我们身边的社区,能拿到出场费、拿到饭碗的足球生篮球生更多,还是乒乓生更多,我们自己其实都有数。
与其一叶障目,不如从当下开始就直面问题,直面中国体育这个整体上不去的问题。
其实,当下的中国体育已经是整体向好,“小巧难女少”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目前中国无论是体育产业规模,还是社区体育氛围,都是在向上走,甚至还是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逆势向上走,这确实已经很不错了。
只不过,中国体育之前遗留的坑太大了,不是一下子就能填上的。
中国体育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体制机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观念。
当我们把王楚钦的梗当cxk一样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进不了国家队的球员在哪里,打不上顶级联赛的球员在哪里,身边社区的球员、球队和赛事在哪里,中国体育的金字塔底部在哪里。
我们有时会说,当国足成绩上来了,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就会好,但国乒都世界第一了,大多数人不还是只关注国乒而不关注乒乓球吗?在统一的度量衡下,中国乒乓球不还是不如中国足球吗?
反倒是国足成绩下滑的这五年,中国足球的基层赛事和青训赛事,关注度都上来了,近几年球迷的觉醒也为中国足球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基础。
说白了,中国体育需要的不是金牌和成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觉醒。
只要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去关注身边的社区体育,去关注中国体育金字塔的塔基,增强自己的基层自聚焦意识,那么中国体育又何愁上不来呢?毕竟,大环境只不过是人的组合,只要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觉醒,这个大环境就有改善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