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防守与埃雷拉:国际米兰的战术革新

阿明

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一些特定的战术的时候,仍然会有一些特定的教练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国际米兰主教练埃拉尼奥-埃雷拉就是这样的一位教练,他的“美丽足球”直到现在还令人们记忆犹新。说起196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还记得这场比赛的战术安排和针对性布置吗?

“链式防守”这个词语曾经并不好听。现在,人们对于链式防守的理解通常是比较简单而消极的“在禁区里摆大巴”。当然意大利人除外,他们说起链式防守时很可能会长吁一声,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这个国家辉煌的过去。在把链式防守单独拿出来讲一讲之前,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是足球比赛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战术革新之一。

20世纪30年代早期,奥地利教练卡尔-拉潘创造了“门闩”战术。拉潘在执教瑞士的一家半职业俱乐部塞尔维特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想要击败球员对抗并不在一个层面的职业俱乐部的话,布置针对性战术可能是唯一的途径。

这种战术的革命性之处在于,拉潘在后防线安排了一名球员,却并没有给这名球员安排特定的任务。在瑞士俱乐部主要使用的2-3-5阵型中,当时的“边后卫”——类似于现在的中场靠外的位置——回撤参与防守,中后卫之一站位非常靠后,前场的五名进攻球员的位置也因而向后移动。这样一来,球员一对一盯防的压力减轻,丢掉位置的后果也不再严重,因为站在最后面的这名中后卫通过解围和抢断给防线增添了稳固性和层次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清道夫”。

链式防守是拉潘的清道夫战术的主要继承者。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国内在还远远没有掀起链式防守的浪潮,而到了1960至1968年,埃雷拉与他的国际米兰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这一防守体系。执着于一种特定战术体系的主教练在当时相当罕见——或许查普曼和米歇尔斯相对比较接近——然而对坚持链式防守的埃雷拉而言,实用主义的价值远远大于教条主义。这位阿根廷教练来到俱乐部的前两个赛季,国米的进球数可以排在联赛的第二位。起初,蓝黑军团的战绩并没有达到预期:1961年的季军和1962年的亚军险些威胁到了埃雷拉的帅位。于是,埃雷拉不得不对首发阵容作出一些调整,撤下一名中场,增加一名后卫。

这样激进的调整瞬间招致无数批评。埃雷拉的战术看起来是冲动的,是消极的,是一些小俱乐部更需要使用的,甚至是违反体育道德的。主教练罗科执教的同城死敌AC米兰成为了最先尝试链式防守的大俱乐部之一,不过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还是国米。1965年欧冠决赛,国米1-0击败本菲卡夺冠,这场比赛体现出了真正的、完美的、教科书式的链式防守。

国米和本菲卡的进军决赛之路全然不同。葡萄牙俱乐部是1961和1962年的欧冠冠军,他们两回合6-1击败瑞士的拉夏德芳、6-3战胜皇家马德里、5-0轻取匈牙利豪门吉奥利ETO,晋级不费吹灰之力。与此同时,国米却显得非常跌跌撞撞:虽然首轮7-0狂屠布加勒斯特迪纳摩,但是埃雷拉在接下来对阵英国俱乐部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最终两回合3-2险胜格拉斯哥流浪者、4-3磕磕绊绊地淘汰利物浦晋级。

这场最终的决战——有趣的是,比赛被安排在圣西罗球场进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俱乐部的支持者们都期待着一场火星撞地球般的较量。国米使用1-4-3-2非对称阵型,本菲卡则排出常见的4-2-4阵型对战。阵型绝非几个数字就能轻易描述,从开场的第一声哨声吹响开始,双方的表现就显得截然不同:本菲卡倾巢而出全力进攻,国米则尝试着用尽可能少的防守球员化解危机的同时,让左路内锋马佐拉和9号球员华金-佩罗留在球场的最前面准备可能的反击。

埃雷拉的一条重要的执教信念是“快”:想得要快,做得要快,踢得要快。从比赛的前15分钟来看,国米的战术已经非常明确。本菲卡的所有首发球员都来自葡萄牙,其中有尤西比奥、科鲁纳、西蒙斯这样鼎鼎大名的球员,比赛中,他们能够持续拥有球权,等待着最佳时刻的来临;与此相对的是,国米希望比赛的节奏越快越好,在打到对方禁区内这个过程中的传球最好不要超过三脚。起初,国米是表现稍好的一边,不过双方的守门员都没有受到太大威胁。

25岁的巴西球员雅伊尔是国米战术的一个缩影。虽然在场上出任右边锋的位置,但是埃雷拉将其定义为一名“回击者”:平常的站位非常深,一旦国米拿球,他就像弹簧一般迅速参与到反击之中。雅伊尔的“快”是做到这两点的关键,而娴熟的有球技巧则让他成为了国米转换进攻的核心。

而在另一端,意大利后卫法切蒂同样是进攻的好手。这名左后卫不但是链式防守的关键一环,还在为国米出场的476场比赛中打进令人印象深刻的59球。法切蒂在进攻端亮眼的原因还在于,很多俱乐部都和国米的雅伊尔一样在右路安排一位“回击者”的角色,这样一来,与其对位的左后卫就有了更多压上参与进攻的机会。

除了雅伊尔和法切蒂的上下来回奔跑之外,国米的进攻主要源自中场球员路易斯-苏亚雷斯和清道夫皮基的长传。两名球员的个人技术都非常不错,当尤西比奥和科鲁纳连续用短传控制比赛节奏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用过顶球找到前场的马佐拉或者佩罗。苏亚雷斯在1961年从巴塞罗那来到国米,是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球员。比赛中,他对于节奏的掌控能力、视野和传球范围都称得上顶级。而作为清道夫的皮基并没有直接的盯人或者其它的防守职责,因而他有机会在防守反击的时候从后场发动进攻。

比赛中,马佐拉所要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是一名将出色的接球、强劲的速度和矫健的灵活完美结合的球员,当接到苏亚雷斯或者皮基的长传或者解围球时,他可以迅速为佩罗传出好球,或者自己选择射门。国米的前场战术系统被最大化地高效利用,他们主要的进攻威胁都来自马佐拉的衔接。

第43分钟,国米打破了比赛的僵局,雅伊尔的射门从本菲卡守门员科斯塔-佩雷拉的手臂下面钻进球网。这是一个完美的得分时机,国米非常需要这个进球:本菲卡无疑会在下半时继续高位的压上,这样一来,国米也就有了更多的反击空间。

下半时的比赛刚刚打响,蓝黑军团开始通过一系列努力来尽可能地减缓比赛的节奏。接下来的比赛中,国米用无穷无尽的回传球消耗时间,守门员萨尔蒂一次一次地接过后卫的传球。你可以说这种消极的踢法是有悖足球文化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称得上是一种聪明的策略,吸引本菲卡压上,然后获得快速的由守转攻的机会。

虽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本菲卡却难以找到打透国米的机会,皮基率领的防线看起来无懈可击。这位意大利国脚将每一个二分之一球都直接解围出禁区,还连续两次限制住了本菲卡球员若泽-托雷斯的威胁。

现在,踢后卫的球员们镇守自己的区域、限制对手的进攻区域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下半时开始的10分钟,创造出连续两度进球良机的都是意大利俱乐部。雅伊尔在6码的距离射偏,而马佐拉则在接到佩罗的传球之后狠狠地击中了立柱。

本菲卡在第55分钟遭遇打击,佩雷拉臀部受伤离场,他们只能使用后卫热尔马诺客串守门员的位置。只能10人作战的本菲卡送给了国米一些进球机会,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看起来只想维持现有的比分。

著名的足球战术专家贝克尔博士1977年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链式防守不是简单的将一名中后卫变成清道夫,而是“让他回撤,依旧保留四名后卫和三名中场,在进攻端只留下两名前锋”。上半时的比赛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明显的,国米的进攻非常有限,只能依靠前锋的反击。

链式防守的消极程度和犬儒主义的思想是人们对于埃雷拉的主要批评之处。这一点无可辩驳,使用链式防守的比赛的确缺乏看点。不过,埃雷拉对于胜利的渴望同样非常明确,虽然这种战术不像是想要赢球的战术。另外,作为拥有苏亚雷斯、马佐拉、皮基、法切蒂、雅伊尔和斯科尔索的国米而言,完全不缺乏天赋的他们看起来好像差点儿自信。

本菲卡——尤其是表现出色的科鲁纳——在比赛的最后20分钟依旧掌控球权,也依旧找不到任何的进球良机:乔纳森-威尔逊在《反向金字塔》中写道,“本菲卡的一切进攻在链式防守面前都成了无谓的尝试,这让支持传统足球的人们大吃一惊”。国米舒舒服服地踢着剩下的比赛,将他们实力超群的对手一次次限制在了极小的区域之中。

比赛结束的哨声终于响起,整座球场瞬间被巨大的欢呼声所包围。没有人继续讨论关于战术或者比赛策略的话题,他们只是在忘情地庆祝属于他们的连续第二座欧洲冠军奖杯。当然,埃雷拉和他的链式防守也将一直被人们所铭记,在先后击败利物浦、格拉斯哥流浪者和本菲卡最终夺冠的过程中,这种战术得到了检验,证明了其独到之处。

纵观足球史,任何一种效果卓越的战术都会迅速被人们研究透彻,然后最终与时代告别。20世纪70年代,链式防守的热潮被阿贾克斯的全攻全守战术体系所取代。全攻全守要求球员刚柔并济、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的时候都做到积极主动、反应灵活迅速。

1967年,凯尔特人击败国米夺得欧冠冠军,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链式防守发展停顿的一个象征,虽然这场比赛看起来更像是超群的个人能力战胜了巅峰不再的一群高龄球员。到了1972和1973年,阿贾克斯连续击败国米和尤文图斯夺冠,意大利俱乐部在米歇尔斯面前毫无招架之力,链式防守也就此走下神坛。

历史总是显得无情,现在,当我们再次谈论起链式防守的时候,总是将其与消极比赛联系起来;埃雷拉也被一些球迷和教练嗤之以鼻。然而,有些事实是他们无法辩驳的:链式防守被人们记住的原因有很多——雅伊尔和法切蒂的角色安排,以及对马佐拉和苏亚雷斯进攻天赋的利用。进一步说,这种战术实打实为国米球迷钟爱的俱乐部赢得了三座联赛冠军和两座欧冠冠军的奖杯,他们也无法过多地批评指责埃雷拉。另外,对于清道夫的使用——虽然这严格意义上并非埃雷拉首创——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举,也真正意义上地改变了足球的发展。

无论如何,当我们回顾1965年欧冠决赛的时候,我们还是对于国米精彩的发挥津津乐道。虽然我们可能并不想看到这样的踢法,但是我们尊重这样的踢法。链式防守可能是足球史上争议最多的战术之一,也注定已经在足球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