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U23政策,越改离“职业”越远

万狼之狼

U23新政终于出台了。有人拍手称赞,说这样的新政不仅锻炼了年轻球员,而且还给了俱乐部更灵活的调整空间。然而真的是这样么?恐怕未必。

没有强制U23球员必须踢满全场,确实让俱乐部可以在换人调整方面灵活一些。但U23出场人次必须与外援登场人次相等又是什么鬼?足球比赛里在伤停补时阶段,球队经常会战术性换人,说白了就是通过换人来拖延时间。只要求一名U23首发,同时又要求U23出场人数与外援出场人数相等,最可能的结局就是,不能首发的U23球员大多数会沦为伤停补时阶段战术换人的人选。

上赛季U23的一大奇景是,开场没多久就换下。新政实施后,估计会有一个新的奇景,比赛还剩几分钟时,U23被大面积换上。

总是有人拿着韦世豪、黄政宇、南松这样U23球员中的佼佼者为这个政策呐喊助威,但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这几名出色的年轻球员成就了U23新政,还是U23新政成就了这几名出色的年轻球员?

大多数时候,政策的初衷和功效都是兜底,而不是提高、拔高。有些政策想要试着在某些产业里刺激下企业,看看能不能在兜底之余拔拔高,结果就是电动车领域和国产动画领域骗补贴成风。

有人说不要总是妄自菲薄,我们在其他领域通过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超U23政策刚施行一年,凭什么就否定这项政策?

确实,凭借理性和经验来否定创新有时会难以服众。那么抛开U23政策到底是否有效这个话题,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个政策仍然是在错误的,而且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中超联赛全名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高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划重点,这句话里的重点是“职业”二字。

自从1992年红山口会议,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1994年的甲A联赛就已经走上了职业化道路。2004年甲A联赛变身中超联赛,也是希望将职业化走得更加彻底。

可在红山口会议过去25年后,我们距离“职业”二字却越来越远了。

一个国家的最高级别职业足球联赛的第一要务,不是培养年轻球员,而是要想着如何提升联赛的观赏度、精彩程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球迷和赞助商,才能通过版权和商务开发赚到钱,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联赛生态体系。

所以欧洲主流的五大联赛里,虽然也有非欧球员限制、年轻球员注册人数限制等条款,但却并不会直接要求球队必须使用什么样的球员。因为这是主教练的权利,干涉主教练用人的自由权,非常容易影响联赛的观赏性。一些球队、一些教练,就是善用老球员,比如意甲的切沃队,简直就是养老院,如果非让这种球队使用年轻球员,球队、球迷都不会答应。

说白了,职业联赛的定位就不应该允许联赛组织者,以任何理由出台任何可能损害联赛观赏性和商业利益的政策。而U23政策明显已经影响了中超的精彩程度。

如果非要一意孤行,那么请去掉“职业”二字。昨天我们推送了一篇介绍朝鲜足球的文章,如果我们跟朝鲜一样推行完全非职业化的足球联赛,那么主办者当然有权利推行U23政策。别说是U23政策,就是推行男女混合比赛政策都行。这招我们在其他非职业运动上不是没用过,比如乒乓球、比如排球,不就是用男球员来练女球员么。问问女排功勋主教练陈忠和,他应该最懂被政策牺牲的滋味。

既然自诩职业联赛,那应该最大程度收敛手中的权力。职业和其他一些东西本就是矛盾的,再聪明的人也绝对想不出能够完美调和的政策方案。又要站着,又想把钱赚了,你以为你是电影里的姜文么?

当然,也不是没人为U23政策叫好。对这项政策最欢迎的,怕是手握大量年轻球员的经纪人了吧。

这真是:

“改革春风迎面吹,中国足球抖精神。

U23是个好政策,富了一帮经纪人!”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