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见证斯拉夫、日耳曼人的恩怨
因俄乌问题,俄罗斯被禁止参加世界杯。俄罗斯的禁赛始于2022年3月,因此,俄罗斯上次参加世界杯的经历定格在了2018年的夏天。
2018年的夏天,俄罗斯11座城市的12座球场,承办了属于球迷的夏天。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城市和球场是加里宁格勒市的加里宁格勒体育场(也称波罗的海体育场)。
这座只能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只举办了4场小组赛(克罗地亚2-0尼日利亚;瑞士2-1塞尔维亚;西班牙2-2摩洛哥;英格兰0-1比利时)。
这座球场的主人加里宁格勒波罗的海俱乐部,无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今天的俄罗斯时期,都没有取得什么重磅荣誉。
如今,它们征战俄罗斯第二级别联赛——俄甲(目前排名俄甲第一)。
虽然球场没有举办什么淘汰赛,球队实力也不像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球队那样强劲。但加里宁格勒所在的地理位置却十分特殊。因为它本身与俄罗斯本土没有陆上接壤。它的人文风情也值得我们去品读。
俄罗斯唯一位于飞地的体育场
加里宁格勒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与主办国本土分离的球场。
这座球场所在的城市加里宁格勒市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加里宁格勒州与俄罗斯本土并没有陆地相连,与波兰、立陶宛两个欧盟国家接壤。
因为加里宁格勒位于飞地,陆路进入要途径波兰或立陶宛两个欧盟国家(俄罗斯人进入白俄罗斯很方便)。
俄乌爆发战争之前,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关系处于缓和阶段。俄罗斯人(指俄罗斯本土的居民)从陆路进入加里宁格勒需要办理欧盟的过境签(外国人更麻烦)。
要想从俄罗斯本土进入加里宁格勒,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选择飞行。
俄罗斯举办世界杯期间对中国实行免签政策。如果当时的中国观众买到了加里宁格勒球场比赛的球票,飞行是最便捷的方式。
俄乌问题之后,立陶宛对俄罗斯的态度愈发敌对,北约也加强了对俄罗斯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陆路前往加里宁格勒变得愈发困难。
俄罗斯人进出加里宁格勒,主要方式是在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城市圣彼得堡机场乘坐飞机抵达。因为这个芬兰湾中部有部分海域是公海,俄罗斯船只和飞机依然能够顺利进入波罗的海和加里宁格勒。
德意志的龙兴之地?
这座城市今天叫做加里宁格勒。在俄语中,格勒代指大城市。这座城市的名字有着很浓厚的俄罗斯元素。
然而,从13世纪到20世纪时期,这里却属于德意志地区的东普鲁士地区。历史上,这座城市名字柯尼斯堡,更加如雷贯耳。
其所在的波罗的海东岸地区最早的居民是古代普鲁士人。古代普鲁士人并不属于德意志人,而是与立陶宛人关系更近的波罗的人的一支。
波罗的人分布↑
早在公元10世纪时期,整个欧洲成为了基督教的大本营。但这里却是为数不多的“飞地。”13世纪之前,波罗的人(包括立陶宛人、古普鲁士人等)依然信仰原始宗教。
基督教十字军东征失败后,波兰、丹麦、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前身)等基督教国家在罗马教廷的号令下,开始了向北方蛮族的圣战。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
波兰对于这里更是觊觎已久。波兰人自信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可以拿下蛮族。然而,波兰却在与古普鲁士人的战争中失利,甚至连大本营马佐夫舍(首都华沙所在地,当时波兰首都是克拉科夫)差点被普鲁士人攻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普鲁士人的进攻,波兰选择向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求救。波兰给出的条件更加丰厚:允许骑士团占据普鲁士人的土地。
1255年,条顿骑士团占据了普鲁士人的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一年,骑士团在普列戈利亚河河口的城堡建立城市。这座城市就是柯尼斯堡。
古普鲁士人是波罗的人的一支,条顿骑士们则来自德意志。为了控制自己所占领的土地,骑士团积极从德意志吸收移民,占据当地的经济命脉,推行德语和德意志化。
这是普鲁士地区德意志化的开始。
1454年,骑士团将首都迁至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从波罗的海东岸的经济重镇跃升为骑士团的政治、经济双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之风席卷欧洲大陆。德意志地区就是宗教改革的中心。
1525年,骑士团宣布皈依新教。
或亨索伦(左)和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进行者↑
柯尼斯堡迅速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最大的新教中心城市。
公元16世纪时期,骑士团将自己所在的国家更名为普鲁士。虽然名字上叫做普鲁士,但普鲁士的统治者与古代普鲁士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此时,普鲁士公国实力还不是很强大,距离德意志本土被波兰隔开。因此,他们一开始臣服于波兰。
摆脱波兰的控制,成为了普鲁士历代统治者的夙愿。
1618年,普鲁士最后一任公爵死后无子,其女婿(也是德意志国家勃兰登堡选帝侯)继承了普鲁士的土地。
1657年,借助波兰-瑞典战争,普鲁士将波兰势力逐出波罗的海东岸,普鲁士取得完全独立。
1701年,借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另一方是法国)的帮助,普鲁士从公国提升为王国。国家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一年,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加冕地正是柯尼斯堡。
1773年,普鲁士的首都从柯尼斯堡迁往柏林,柯尼斯堡首都地位不再,但仍是波罗的海东部的第一大城市。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波兰的衰落,普鲁士联合俄国、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
普鲁士本土和德意志地区有了陆上交通相连。普鲁士凭借着继承、兼并得来的土地,成为了德意志境内不可小觑的力量。
19世纪60-70年代,普鲁士开启了统一德意志的战争。相继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德意志国家,因其境内民族复杂被排除)和法国,统一了德意志。
柯尼斯堡,成为了东普鲁士地区最大的城市。
从德意志到俄罗斯
东普鲁士的丢失,跟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战时期,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去了七分之一的国土,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取得独立。
协约国为了让波兰拥有出海口,将一片80公里的海岸线划给了波兰,即波兰走廊。
波兰走廊的设立,使得东普鲁士和德国的地理联系被切断。
这为二战埋下了隐患。
1939年,羽翼逐渐丰满的德国向波兰索要波兰走廊被拒。
同年9月1日,德国(为了稳住英法,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后撕毁)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苏联也趁火打劫,吞并了波兰东部大片领土,强行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
1941年,德国希特勒完成了对西欧和南欧的征服后,直接入侵苏联。然而这一次,德国再次遭遇失利。
战败的德国领土再次被瓜分。
柯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大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入苏联,东普鲁士南部被交给波兰。
柯尼斯堡的名字,正是在二战后去德意志化。为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苏联将东普鲁士北部设置为加里宁格勒州,柯尼斯堡作为首府被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市。
从地理位置上看,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并不接壤,四周唯一接壤的加盟共和国是立陶宛。
然而,立陶宛是被苏联强行吞并加入其中的。历史上,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关系就不好。苏联对于立陶宛的吞并使得立陶宛对于苏联以及主体民族俄罗斯人更加敌视。
苏联自然不会把加里宁格勒这样的风水宝地交给立陶宛管辖。为了牢牢控制这里,苏联把加里宁格勒州交给了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为主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管辖。
为了加强对于这里的控制,苏联对于定居在加里宁格勒的德意志人进行驱逐,鼓励俄罗斯人迁入其中。德意志人被驱逐,俄罗斯人的大批涌入,这里完成了腾笼换鸟。
加里宁格勒成为了一座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城市。
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了俄罗斯的海外飞地。
如今的加里宁格勒因为俄罗斯本土分离,导致其经济发展常年处于低迷的地位。大批人口外流成为了大趋势。
如今,这里的柯尼斯堡大学仍在,欧拉的七桥问题、康德故居依然保留完好。
但这里与德意志人的故事,永远停留在史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