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中超11赛季以来的标王们(下)

上篇提到,无论是西方现代的权威财经杂志《经济学人》,还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历史古籍《史记》都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富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该国的体育产业将随之兴起。
如今,我国的人均GDP来到了8000-10000美元的关键关口,《经济学人》为此特地召开发布会,并在会中特别提到中超联赛未来强势的发展前景。有这样的权威背书,中超的“钱途”也是受到了全球财经界的普遍看好,以至于台湾一档财经节目的主持人在转述这则新闻时,下了一个“中国足球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被西方看好”这样夸张的标题。然而,中国足协却选择在这时推动新政,主动来给中超的转会市场降温。不知大家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图)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体育联赛的产值有着极大的提升潜力
上篇我们回顾了中超自2011赛季以来,各个转会窗口的标王们,可以看到他们基本都是外援(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中超11赛季以来的标王们(上))。本篇我们把视线转到本土球员,一起来看看这段时期里每个赛季的“本土标王”们。
注:文中欧元€计价的价格来自于《转会市场》网站,人民币¥计价的价格则以综合各大媒体报道的数字为主。由于,国内球员的转会身价有时候并不是很透明,各家媒体报道中的价格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文中某些球员的人民币身价,会与欧元的计价不呈汇率关系,并且与各位印象中的数字也可能会有所出入。
【2011赛季:姜宁,广州恒大,¥1400万,€140万】
姜宁出生于青岛,作为北京奥运适龄球员的他,从小的足球道路也是走的比较顺利,11岁入选青岛海牛梯队(现青岛中能,非青岛黄海前身之同名球队),而后入选国少,虽然因伤错过了05年世青赛那届国青队,但之后还是入选了08年的国奥队,此后他也成为了国家队的常客。
(图)姜宁在08年奥运代表队中,身披15号战袍
在俱乐部方面,姜宁在入选海牛梯队后,一直在这度过了自己足球生涯的前半阶段,并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2006年,年仅20岁的姜宁,在当年中超第四轮青岛中能客场挑战重庆力帆的比赛中,上演了青岛职业足球12年来第一个帽子戏法,同时他也成为了中超赛场上最年轻的戴帽球员。
2011年,刚刚升上中超的广州恒大队,以¥1400万的价格,从青岛中能签下姜宁。这一价格,打破了当年吴承瑛¥1300万转投上海国际创下并保持了8年之久的中国职业联赛本土球员身价纪录。
(图)恒大时期,姜宁与队友一起庆祝进球
然而,姜宁虽贵为中超历史第一标王,但在恒大队更多时候只能充当替补的角色。这种处境在球队更换主帅后,依然没有发生转变。最后,因不符合里皮战术体系的需要,2013年姜宁离开恒大,转投到了富力队。
值得一提的是,姜宁的足球生涯似乎与帽子戏法有着某种很玄联系。在前文的那个帽子戏法后,2013年他又代表富力上演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帽子戏法,而恰巧这也是我国顶级联赛史上第100个帽子戏法。2016年,中国队世预赛出线告急,国足需要在对阵马尔代夫的比赛中获得足够多的净胜球,这时久违国家队3年的姜宁临危受命,上演帽子戏法,为国足之后晋级十二强的奇迹,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注:姜宁转会恒大时的官宣身价为¥800万,但几乎所有关于这起转会的报道中,他的身价都被标为了¥1400万。另有部分媒体认为同年转会恒大的冯潇霆,身价为¥1500万,因此将冯潇霆视为该赛季的本土标王。
【2012赛季:于大宝,大连阿尔滨,¥3500万,€244万】
同为青岛人的于大宝,与姜宁同年进入了青岛海牛梯队。和姜宁不同的是,当时于大宝仅有9岁,而且他也没有在这支球队呆多久,不久便先后转投到了广东名峰和青岛海利丰两支球队的梯队,并在16岁就获得了职业联赛的出场机会。18岁那年,他更是在葡萄牙豪门本菲卡队的试训中得到了一份为期3年正式合同,开始了自己的留洋生涯。
(图)留洋时期的于大宝
可惜的是,在本菲卡的那3年里,于大宝并没有获得代表一线队正式出场的机会,第一年过去后,他便被球队租借给了一支葡甲球队,之后则又是经历了两支更低级别联赛的球队。最终,他没有获得与本菲卡的续约合同。
离开本菲卡后,于大宝原本打算去美职联试试机会,不过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中超加盟天津泰达,开启了中超年轻球员“出口转内销”新模式。
说起于大宝在2012赛季冬窗的这桩转会,那是极具戏剧性。原本外界一直在传于大宝将加盟恒大队,直到那年2月底,各大媒体终于正式宣布了于大宝1500万加盟广州恒大的消息,并附上了转会的各种细节,有板有眼。结果,第二天于大宝就穿上了大连阿尔滨的球衣。
(图)双手指天,是于大宝标志性的庆祝动作
在阿尔滨的那两年,于大宝作为队中的绝对主力,表现出色。但我们上期就提到过,这支球队实在点背,连续两年都以微弱的劣势被挡在了亚冠门外。最终,随着两年后队内财务爆发状况,于大宝被挂牌转会到了北京国安队。
注:关于于大宝这次转会的身价,各方报道中的价格差幅有些大,从¥1000万—¥4000万都有,¥3500万的说法较多,且出自辽宁媒体,故我们选择了这个说法。
【2013赛季:郑龙,广州恒大,¥2300万,€450万】
又是一位青岛人,又是打小加入的青岛海牛梯队。不过,与前两者相比,郑龙青年时期的足球路就走的没那么顺畅了。直到18岁,他都没能入选中能的一线队,于是他只好另谋出路,参加了上海联城队的试训,结果人联城也没看上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回到了青岛队。
(图)郑龙的脖子看上去有些歪,据说这是有原因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又一个默默无闻的赛季过去后,郑龙终于获得了在中超登场的机会,他没有辜负这个机会,凭借一脚精彩的任意球直接破门,一球成名。此后,他逐渐成为球队主力,而且很快还入选了国家队。
2013赛季,广州恒大又一次打入了亚冠的淘汰赛阶段,立志夺冠的他们,显然不会在季中的转会窗中放过任何一个补充球队战力的机会。于是,他们又找上了青岛中能队,此时两队的关系尚且融洽,鉴于郑龙的合约仅剩半年,但恒大希望能马上得到球员,而中能又不愿将球员拱手相送。所以,这项转会操作相当复杂,恒大先向中能租借郑龙半年,而后球员自由转会至恒大,这一过程中,恒大须向中能支付¥2300万。
(图)换个角度,这歪脖子还是挺明显的
可惜的是,郑龙并没有为那一年恒大的冠军之路帮上多大的忙,在加盟球队不久后,郑龙便在一场中超联赛中遭遇重伤,当季以及下一个赛季完全报销。不过,恒大在那两个赛季的成绩倒是非常优异。郑龙的这次转会,对于恒大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出维尔马伦式的引援了。
不过,伤愈复出的郑龙,很快便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2015年恒大队中的绝对主力,并在当季亚冠决赛中,助攻埃尔克森打入制胜进球,恒大为补强亚冠战力而引进郑龙的说法,终究还是没有毛病的。此后郑龙在恒大的出场时间,逐渐有所减少,并一度传出了离队的传闻,但他至今仍是队中稳定的轮换球员。
注:在《转会市场》的身价排行中,显示郑龙为这个赛季的标王。但在国内的报道中,同赛季转会至大连阿尔滨队的于汉超转会身价为¥3500万,而且各大媒体对于郑龙和于汉超转会价格的报道均非常统一,故实际上这一年的中超标王应该为于汉超。
【2014赛季:于汉超,广州恒大,打包价¥4800万,€550万】
于汉超出生于大连,他的足球生涯在大连毅腾的梯队起步,而后转到了辽宁宏运,并在18岁那年便获得了在中超出场的机会。那段时期辽宁队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在08年一度降入了中甲,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于汉超的成长,凭借自已在队中出色的发挥,他成为了少有的从中甲首次入选国家队的球员。
(图)辽宁宏运时期的于汉超
2013年,于汉超以¥3500万加盟大连阿尔滨,成为了新一代的中超历史标王。于汉超在阿尔滨的生涯,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也给球迷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可惜那个赛季的阿尔滨时运不济,不久后又陷入了财务危机,最终他们将于汉超与李学鹏一起,以¥4800万的价格打包转让给了广州恒大队。
(图)加盟恒大队后,于汉超依然身披20号战袍
与郑龙在恒大队的经历类似,于汉超也从15年球队的主力,逐渐转入了近两个赛季球队的轮换阵容。但于汉超很好地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在上赛季替补出场的比赛中表现优异,有着“超级替补”的美誉。
注:于汉超与李学鹏打包加盟恒大的转会操作还是比较明确的,国内各大媒体都是如此报道的,不知道《转会市场》是怎么得出于汉超€550万、李学鹏€250万的结论的。因此,国内媒体多认为该年的标王是以¥3000万加盟山东鲁能的前申花队门将王大雷。
【2015赛季:于海,上海上港,¥5000万,€560万】
出生河南的于海,为了自己足球梦想,在10岁那年搬到了上海,进入了上海足协的梯队。由于,球队的运作模式需要球员等到初中毕业后,再考核该球员是否有能吃上足球饭的能力,所以小时候的于海在学习方面也非常努力,据说他还因此落下了450度的近视。
(图)效力于荷甲时期的于海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于海还是很有能力去吃足球饭的,年仅17岁他便代表上海国际在中超登场,20岁他又被荷甲维特斯队看中,开始了自己的留洋生涯,而且当年在学校苦学的英语也终于派上了用场。然而,之后的他就没那么顺利了,虽然初来荷兰他便为球队打入了中国球员在荷兰赛场上的首粒进球,但他马上便遭遇重伤,好不容易伤愈,却又在08国奥的集训中,再次重伤,这也让他失去了在维特斯队的合同(那时候的国外球队还会主动跟中国球员解约,感觉他们错过了几个亿啊)。
伤愈后的于海,选择回到了自己在中超的老东家陕西浐灞(于海在队期间,该队演变简史:上海国际→陕西浐灞→贵州茅台)。与以上介绍过的那些球员相同,于海也是09年在高洪波的提拔下进入的国足,并逐渐成长为了国家队的主力。
(图)因其出色的边路能力,于海也被开玩笑的叫做“于本”
2015年,逐渐开始在转会市场大展拳脚的上海上港,以¥5000万的价格从贵州茅台签下于海。由于该金额之高前所未有,于海也被半戏谑性的起了个外号“于半亿”。只是,当时的人们应该不会想到,中超转会市场在之后两年的魔幻式膨胀,现在回头再看于海的身价和表现,良心价三个字应该也不算过分吧。
【特别介绍:孙可,天津权健,¥6600万,€920万】
在于海加盟上港半年后,中超转会市场又曝出了大新闻,天津泰达队在权健的资助下,以6600万签下了江苏舜天队的中场大将孙可。然而,这件转会新闻,却没有在官宣后尘埃落定,紧接着泰达就跟权健闹翻了。之后,权健确定自己单干,于是孙可在宣都宣了的情况下又回到江苏踢了半年。
鉴于孙可的转会,虽发生在15年,但直至16年才正式转会至天津权健。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转会市场》将这桩转会算到了16年。但实际上,孙可是以租借的方式回到的江苏,也就是说他转会权健的工作已在15年实质完成。因此,孙可才是2015年真正的本土标王。
(图)孙可在2015年亚洲杯上技惊四座
孙可的转会,不仅造就了一个新的本土历史标王,同时大幅抬升了这个标王的身价,这也使得外界常常将这起转会视为中超转会市场这一波球员身价狂涨的开端。孙可在来到权健后,虽然常受伤病影响,打的比赛不算多,现在也仅属于处在轮换阵容的球员。但对比起之后一些本土球员的身价,孙可的表现还是称上值的。
【2016赛季:金洋洋,河北华夏幸福,¥8000万,€1083万】
作为大连人的金洋洋,出道于大连实德的梯队,他也在1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在中超登场的机会。但与上边这些球员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快成名,实德队的解散,让他年纪轻轻的就失业了,在辽宁全运队待了一年后,他加入了阿尔滨队,然后阿尔滨的财务又崩了,他被球队甩卖给了广州富力队。
(图)在广州富力时期的金洋洋
在加盟广州富力队后,金洋洋进步神速,逐渐坐稳了球队的主力位置,并首次入选了国家队。仅仅一个赛季后,他就被中超的新晋土豪华夏队看中,完成了从被球队甩卖,到身价¥8000万的华丽转变。
来到河北后,金洋洋继续担任着球队的主力位置,然而在第二个赛季,随着球队的进一步引援,以及新政带来的一定影响,金洋洋的出场时间大幅减少。
注:在这一年,从河南建业转会至上海绿地申花的球员毕津浩,身价同样为¥8000万,也有许多媒体将毕津浩视为2016年的中超本土标王。
【2017赛季:张呈栋,河北华夏幸福,¥1.5亿,€2044万】
张呈栋出生于河北保定,但他的足球生涯却是10岁那年在辽宁宏运的梯队开始的。他在17岁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中超首秀。不过辽宁队在几个赛季后,降入了中甲,希望能在更高平台锻炼自己的张呈栋选择了离开。
(图)在葡萄牙留洋时期的张呈栋,此时他效力于贝拉马尔队
之后,张呈栋来到了本菲卡试训,然而他并没有被选中。不过他倒是没有因此就放弃了自己的留洋梦,而是转向葡萄牙的低级别联赛,加入了葡乙球队马夫拉。他也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代表国家队出场的机会。
总的来说,张呈栋的留洋生涯并不是很顺利,在被球队先后多次外租之后,他选择了回国,加盟了北京国安队。不过,这并没有泯灭他心中的留洋梦,再又一次留洋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果断来到西甲加入了巴列卡诺队。可惜的是,这一次他的留洋生涯依然并不顺利,在他熟悉的伊比利亚半岛仅度过半个赛季后,他又回到了北京国安队。
(图)如今效力于河北华夏幸福队的张呈栋
中超转会市场,在2017赛季冬窗刚开启的时候,来到了疯狂的顶点。随着足协引援调节费政策的实施,张呈栋创造的这一转会身价纪录,相信在今后不短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再会被打破了。上赛季,张呈栋代表华夏队首发出场28次,贡献了3球、4助攻。
======(手动分隔)======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遍这些标王们,转会时的身价:
注:关于通货膨胀的统计,涉及到将各类指数按特定比重进行综合计算,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而CPI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间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一种指数,所以直接用CPI表示通货膨胀并不是很科学,请大家就凑合着看吧。
再来看看,这些年本土标王们的身价走势:
本文的标题,出自于著名电影《大腕》中,一位神经病对我们房地产市场的神预言。回首这些年,中超本土球员的身价,经历了一个从“高”到“高到惊人”的转变,是不是也像极了我国房价的变化。
不过,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错综复杂,而中超本土球员身价飙高的根源,则相对好找的多,开篇的西方媒体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了适合体育产业腾飞的阶段,但今天我们抛开西方的那一套,从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根源可以被表述成我国现阶段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球迷日益增长的足球观赏需要同落后的足球竞技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个句子模仿的是,我国的先辈们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总结。当时,他们不仅找准了主要矛盾,指出了根本任务,还认识到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很荣幸的是,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我们这一代,终于初步解决了这一矛盾。
借用这样的成功经验来看足球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我国的足球实力,将至少在一个不短的周期内,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这样一支连晋级十二强都得花上吃奶的劲、同时还要靠拼人品的球队,是不可能在一、两届世界杯周期内,就拿到世界第二的成绩的。
明确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谈发展高等级足球竞技水平,这其中的重点也就是所有人最关心的所谓“青训”。我们来看,梅西为什么会成为梅西,首先是他有天赋,恰好还喜欢足球,然后年少时又有幸加入了优秀的拉玛西亚青训营。这三个条件中,天赋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除此之外,那么他为什么会喜欢踢球呢?这必然得力于阿根廷优越的足球氛围,熏陶所致;然后拉玛西亚又为什么会优秀呢?这又得力于西班牙优越的足球氛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及足球工作者。可见,要想抓青训,必须先在社会中培养出一个较好的足球氛围。
青训是一个增量,踢球的人越多,社会的足球氛围就越好,然后踢球的人就会更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如此反复,人群中那个有足球天赋的梅西,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那个支配球场的梅西。然而,足协领导者的任期确是一个存量,而且这个存量在某种收益预期中根本无法覆盖青训的增量,无论由谁来坐这个位子,都必须要面对这一增量与存量之间矛盾。这就导致了他们需要在自己的任期内营造出青训工作在出成绩的假象,于是就有了小学生的足球操、就有了球员们纷纷改年龄、就有了U23政策等等稀奇古怪的东西。
看过本号之前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就作者对中超改革的观点而言,跟足协的新政,可谓是一个右一个左,完全不在一个方向上。但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足协推动新政的行为的,毕竟我们可以看到本文中的所有标王,都在十几岁就登上了职业足球的赛场,二十出头就入选了国家队,像郑龙这样18岁进不了一线队,就慌着要给自己另谋出路了,而现在的U23球员,却要靠新政才能踢的上球。显然,我们的青训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事已至此足协必须做点什么去面对,新政或许是一个暂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理解的同时,我也希望足协能看到我国先辈们在建设祖国时的成功经验,当这些先辈们尚不清楚市场经济是好是坏时,他们就在南方画了个圈,好就推广,不好就取消。那么,当足协想推动新政时,何尝不能先在中甲或者中乙做个试验呢?
最后,还是再次希望大家要能明确我国足球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那么足协工作的目标,将永远会是制造假象,其结果就是每一任的足协领导都强调抓青训,青训却被抓到了如今这个需要急救的地步。其实,足协的工作在这几年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这一点在本文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不知大家刚才有没有发现,那就是我国媒体报道的球员转会身价与《转会市场》上的价格越来越接近汇率关系了,这表明中超转会市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这对联赛的健康发展以及招商引资都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但可惜的是,外界对于足协工作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各级国家队的成绩,这些方面的工作努力却常常会被忽视。
我想,如果有一天,当人们讨论一位足协领导的工作成绩时,不是只看的是当时国足的成绩,而主要看的是在他的任期内,踢球的小朋友有没有变得更多,踢球的场地有没有变得更好找,踢球的费用有没有变得更亲民,社会的足球氛围有没有变得更好。相信那时,中国足球就会在不久后,像我们的经济一样,迅速腾飞。
好了,我的话有些多了。各位对以上的话题有些怎样的看法呢,不妨到评论区,大家一起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