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看亚平宁:巴勒莫
renavatio
竣工于1932年的巴尔贝拉球场正赶上法西斯在意大利最为猖獗的年代,当时甚至被命名为“Littorio”向纳粹致敬,而它本身也是经历多次重修与改名才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与意甲许多球队的主场一样,这里也被选为1990年世界杯举办场地之一,这样的待遇在西西里岛可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决定也为整个体育场带来不小的改变,所有的观众席都被换成座椅,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球场的容量。在2002年,球场又迎来一次重要变更。为了纪念俱乐部前主席巴尔贝拉(Renzo Barbera),二战后改名为La Favorita的体育场被重新命名为雷佐-巴尔贝拉体育场直到今天。
巴勒莫的观众席向来不缺少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因为他们鲜艳的粉色队服,还因为球迷们总是喜欢亮出各式各样的彩旗、条幅以及烟花。尽管这样的加油方式看上去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球迷们绝对是激情满满,尤其是遇到同处于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时,那种画面简直不能更美了。如果说西西里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巴尔贝拉球场可谓是这幅画卷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与热情激昂的氛围,有时还会出现暴力、甚至是黑暗的一面。
粉色,但不温柔
关键球迷组织:Commandos Aquile(雄鹰突击队), Warriors Ultras Palermo 1980, Ultras Palermo 1900, Brigate Rosanero.
其他球迷组织:Angeli della Nord e Arenella Meridiano Zero(北方天使与零点子午线), Teste Rasate(斩草除根)等。
今年4月,一个名为赫塞的年轻球迷第一次坐在了巴尔贝拉的北看台。对于许多热爱足球的意大利青年来讲,能够站在球场,成为所有人目光的焦点无疑是最大的梦想。但对于刚接触足球不久的赫塞而言,这个梦想或许过于遥远。不过他很快就融入了其中,没多久就在大家的款待下成为球迷组织的一员,并被选为鼓手。
这绝对是个听上去简单做起来难的工作,被选为鼓手的球迷需要在90分钟内不停歇地击鼓助威或是摇动旗帜。除此之外,还要通过麦克风来呼吁现场其他球迷一同参与进来,为主队加油助威。当然,这样的“领导身份”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整场比赛下来筋疲力尽的鼓手可能连比赛的场景都看不到几眼。但他们就是这样无怨无悔,舍己利人的精神被根植进每个人的心中。或许他们有时暴躁,甚至像黑帮一样,但这样恐怖的外表背后正是一颗颗真挚而热情的心。如果没有这种“暴力”,恐怕球场上我们很难看到五颜六色的标语与天空绚烂的烟花。
巴勒莫从来就不是一座简单的城市,在这里你既能看到阿拉伯式的圆顶建筑也可以看到巴洛克风味十足的人家。各种各样的建筑反映出西西里岛多元化的风格,汇成了关于整个岛屿的美丽传说。位于地中海的西西里岛自古以来就是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与阿拉伯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历史的足迹。
也正因如此,巴勒莫从来都没有办法做一个安静的小城市,以前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多方蜂拥而来的文化把这里装点得如同麻辣火锅一般色香味十足,可能唯有巴勒莫这座城市的名字不会随着时光推移而改变。这一点,我们在巴勒莫每个主场飘扬的旗帜就可以看到。
巴勒莫的首个球迷组织诞生于1977年,据传因为受到罗马球迷组织南部突击队的灵感启发而取名雄鹰突击队。众所周知,许多意大利的球迷死忠协会都会与政治牵连或多或少的一点关系,雄鹰突击队也不例外,他们始终站在左派这一边。但如今随着管理人员等结构的大范围更新,许多政治意识形态可能会就此来个180度的大转弯。
在随后的1980年,另外两家规模较大的球迷组织Brigate Rosanero与Warriors Ultras Palermo先后成立。前者的创始人大多为巴勒莫市区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为了寻求激情而创立了这个集体。后者则因为右派的政治立场而在当地臭名昭著,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雄鹰突击队的解散。
巴勒莫在意大利足坛并不算什么传统豪门,倒更像是甲乙丙三级联赛之间的升降机。但球迷们对此并不会太在意,即使是球队在1987年因财政问题降至意大利丙二联赛时,仍有不少球迷为球队加油助威,粉色从未凋零。
不过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人为球队带来了太多不一样的东西,他就是俱乐部当时的BOSS赞帕里尼(又名教练终结者)。在他的统治下,球迷们见证了一支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料到的巴勒莫。进军欧洲赛场、意甲第五名、闯入意大利杯决赛,一切听上去都是那么不切实际。不仅是球队,多次追随球队出征客场的Brigate以及Warriors同样借此机会在意大利火了一把。
当然巴勒莫球迷们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集体,之前伦巴第大区以及罗马城等多支队伍的球迷都曾随队南征北战。在球场内,巴勒莫球迷组织的领地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之前兴盛于北看台的死忠文化慢慢向南看台转移,随着本赛季球队重返意甲,球迷们积极性也是越来越高。
令人惊奇的是,巴勒莫球迷们看上去始终与帕多瓦队球迷们保持着友好关系。在意大利特殊的政治格局下,这样的关系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意大利南北“不和谐”的大背景下,这对分居南北两端的球队之间却有着兄弟般的情谊。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我们分开。”
据传事情的开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帕多瓦球迷们前往西西里岛与巴勒莫球迷进行交流。1983年双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对于右派思想的认同也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催化剂之一。越来越投机的双方就这样渐渐成为友好组织,除了百余里的路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将这两个孪生兄弟般的组织剥离。有时,双方球迷还会抽出空闲时间,前往对方城市观看比赛。
有这样要好朋友的同时,巴勒莫队还有个吵闹的邻居,他们就是卡塔尼亚。在西西里岛德比战当中,恶毒的言语与暴力的行为往往比比赛本身还要激烈。就像一些作家描述的那样,巴勒莫球迷们巴不得火山爆发把卡塔尼亚变为灰烬。这两家西西里岛最大的俱乐部之间的斗争有时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政治的较量”,输的一方仿佛永世不得翻身。
直到2007年2月的一天,隐形的“火山”终于爆发了。在双方的一场较量中,一名名为拉奇蒂的警察在球迷斗争中不幸身亡。在球迷们为了主队荣誉而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似乎忘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正是体现出了双方球迷对于这座岛屿“统治地位”的重视。在西西里岛上,各个俱乐部的旗帜总是插遍整座球场。
赫塞(上文的巴勒莫球迷)的父亲为他拍照时讲道:“我看到儿子在这群人当中十分兴奋。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我们可以与球队共同迎接荣耀。”相比数以万计的意大利铁杆球迷们,这样的场景只是冰山一角。
或许我们对于善恶的评判标准有千万种,但显然赫塞这样的行为让我们很难将他与那些狂热到极端的球迷们联想在一起。足球就是这样,它将温和的、狂热的、贫穷的、富裕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群体——球迷。死忠,只不过是多了一点热爱。
经典球星:米科利
意甲似乎是最适合球星们养老的地方,很多已过当打之年的球星们都在这里发挥余热,甚至有的迎来了自己的生涯第二春。迪纳塔莱、托蒂以及托尼的存在让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个长不大的小孩彼得潘,似乎他们永远都到不了退役的年纪。与之前几位类似,米科利也是这么一位让人感觉永远不会退役的“老油条”。他的球技被无数人津津乐道,但他的光芒似乎永远不及托尼、迪纳塔莱这样闪亮。
2002年矮脚虎一般的米科利一炮走红,从特纳纳加盟尤文图斯让他成为无数闪光灯的焦点。但随后他就开始了浪子一般的生活,先后浪迹到佩鲁贾、佛罗伦萨以及本菲卡。直到2007年,已经快30岁的他来到了西西里岛,成为巴勒莫的一员。对一名前锋而言,这个年纪或许已经有些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米科利带给巴勒莫的这段美妙记忆。
在这里的第一个赛季米科利并不是十分顺利,各项赛事仅取得8粒进球,但他出众的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还是征服了球迷们的心。在2009年,他成为球队队长,在球场上也是越踢越年轻,三个赛季下来已经有42个进球与22次助攻记在他的名下。尽管数年来身边的主帅换了一个接一个,但米科利始终是球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几年时间过去,或许球队唯一“健在”的只有两人:老板赞帕里尼和米科利。
在2012年,米科利成为球队历史最佳射手。尤其在客场挑战国际米兰的比赛中,米科利上演帽子戏法,帮助球队以4-4逼平了强大的国际米兰。只可惜他不断的进球还是没有帮助球队成功保级,在2012-13赛季过后巴勒莫不幸降级。这时已经34岁的米科利又该何去何从?寻找一家合格的意甲俱乐部看上去是最为合理的答案。
但米科利并没有这么做,他希望继续留在巴勒莫与球队共患难,为此他也拒绝了墨尔本胜利等球队发出的诚挚邀请。只可惜俱乐部方面并不领情,他们宣布与米科利解约,这样的场景也不禁让我们想起几年前斑马王子皮耶罗告别斑马军团的样子。只是,这一次并没有太多人为米科利送行。
据传米科利被解约还有另一内幕,即他被卷入与当地黑手党有关的一起案件。有确凿证据显示米科利与劳里切拉(黑手党头目)之子有密切联系,随后他被警察带走并进行询问调查。对此米科利本人也发出致歉声明:“过去几年里我不仅想成为球队的队长,也想为这里每个人做出一些贡献。我与自己认为的朋友们走在一起,事实证明我错了。”
关于昔日球队的核心,赞帕罗尼讲道:“或许这时候的离开是对米科利最好的选择。他是该换一下环境了,具体情况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但很不幸他还是迈出了这一步,与黑手党领袖的儿子走在了一起。”
这件事情终究还是影响到米科利的整个职业生涯,许多意甲球队对这位老妖也只好敬而远之。好在这时位于第三级别联赛的莱切伸出援手,为米科利开出一份合约,这也让他得以继续自己的足球生涯。前段时间,米科利也收获了自己的新赛季首球。
矮小的身躯、强大的内心加上杰出的球技,米科利生涯的精彩程度毋庸置疑。他进过很多球,也还将继续下去。在亚平宁以及西西里岛,他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如今回归家乡莱切,有关于他的一切依旧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