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球帝评论|“苏超”也许是中国足球最该要的那个
懂球帝评论
苏超火了,有人批评说苏超水平低,不如中超中甲中乙;
苏超上座率持续飙升,有人说主要是因为苏超门票价格低,其实上座率不如很多中超球队;
苏超持续得到全国范围的关注,有些关注者之前完全没接触过足球,有人批评说这些球迷都是“伪球迷”;
苏超在社交平台上爆红,有人批评说苏超不过是网络网红经济下的又一产物罢了。
不管苏超场上场下发生了什么,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比较刺耳,有些还是挺冷静的。
在我看来,苏超可能是中国足球的“包产到户”,真正让中国老百姓吃上“足球饭”,享受足球的重要里程碑。
足球运动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足球源于人民,也融进大家的生活里。如果说世界杯是展示一个国家足球最高水平的舞台,那么各式各样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足球赛事,才是每个人自己的世界杯。
我们可以喜欢任何一支球队,也许是这支球队的成就高、历史曲折,也可以是这个球队的打法好看。能真正激发一个球迷喜欢一个球队的理由有成千上万种,其中归属感始终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最本能的一种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感叹于国外很多俱乐部经历降、破产和各种棘手的问题后,一家三代球迷仍会“世袭”球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球迷永远热爱中国国家队。
从地理角度上看,中国太大,大到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体系——也就是中超中甲中乙——参与的几十支队伍无法覆盖中国333个地级市和自治州。
我们可以想象大连人支持大连英博,北京人支持北京国安,但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浙江衢州市的球迷对中超的浙江队拥有绝对归属感,你也很难要每一个江苏淮安人支持中甲的南京城市队。
不管苏超最初是不是为拉动文旅而办,它真正做到了让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拥有自己的城市寄托。现场看球的球迷,还有大街小巷围在大屏幕前看球的市民,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还不懂“越位”是什么,还不懂很多具体的足球规则,他们最初也许只是因为支持家乡才来到现场或远程关注一场球赛的,但这不妨碍苏超正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不必定义什么是足球,足球能容纳的东西很多,不必用单一的标准去做判断,看球也不必只有一种心态,苏超的竞技水平非得去和职业联赛比较吗?人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式去享受它。大部分看苏超的球迷是欣赏苏超的竞技水平吗?并不是,他们眼中看到的是家乡,是那份乡愁,是那份在忙碌生活之余可以寄托的感情。
我生长在一个小县城,县里办过一回和其他县城对抗的足球赛,每周末我都拉着几个伙伴一起去场边看我们县的球队,为他们鼓劲。赢球了开心,输球了难过。引得我们开心和难过的东西好像和竞技水平没有任何关系。足球只是把我和伙伴们的周末连结到了一起。
苏超以地级市为单元组建球队,让原本喜欢足球的人有了家乡球队,让原本不熟悉足球的人亲近了足球,这就足够了。
现在的中超好像没有达到我小时候甲 A 联赛那种全城瞩目轰动的景象,也许是因为假球和黑哨让一部分人伤心了,也许是因为我们可以参与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了。但归根结底,中超中甲等俱乐部大部分俱乐部没有真正扎根本地,真正和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具体联系。
苏超没有中超的天价转播费,球员的酬劳放在职业联赛看来微不足道。但这样一项可以免费直播、球票便宜、全民可参与的城市性运动,也许才是足球本该拥有的样子。从经济账上看,一项可以拉动全民消费的运动,和一些动辄亏损无法持续盈利的俱乐部相比,何尝不是一种曲线进步呢?
哪怕苏超未来关注度下滑一些,只要它能持续做下去,融进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它就已经成功了。如果有更多的省份按照苏超模式打造出更多球赛呢?如果我们的国家队水平短期内无法跃升,足球就不应该普及和发展了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想中国足球有突破,就该有更多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喜欢上足球。
四十多年前,“包产到户”让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民吃饱了饭,摆脱了饥饿。中国职业足球已经发展了三十年,还存在着假球、欠薪、俱乐部无法持续盈利等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苏超的出现告诉我们,足球还能以另一种更轻快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和足球的关系,也许都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