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三万多的小县城,却在源源不断地培养足球运动员

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的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因功被授予“留侯”的爵位。后来,张良在汉中的紫柏山隐居。紫柏山下的一个小县城,也因为张良的缘故,获得了“留坝”的名字。
如今的汉中市留坝县,总人口排在陕西省的倒数第二,常住人口只有三万五千人左右,人口还在快速下降当中。2023年,全县总出生人口只有100多人,2024年只有80多人。即使把留坝县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都坐不满一个稍大的体育场。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县城,却成为了陕西足球重要的“水源”之一:如今女超联赛的陕西志丹女足,一线队里有六名留坝培养的球员,其中三个都是国字号球员(师晓敏、邹梦瑶、赵欣悦);陕西2001年龄段的男足全运队,队长廖阳来自留坝;在第四届中青赛男子大学年龄段U19组比赛里,留坝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代表陕西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
留坝培养出的球员,多人入选国字号
此外,留坝县还为陕西省青少队伍输送了70多名球员,培养出国家健将、一、二级足球运动员300多人次。140多名学生因足球特长,被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录取,让这些孩子走出了大山,见识到了更宽广的世界。本届全运会,陕西U16、U18足球队相当一部分队员的学籍都在留坝。
许多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大概都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口只有40万的冰岛能打进世界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留坝这个人口只有三万多的小县城里,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海拔1780米的秦岭腹地,藏着二百名足球少年
陕西省汉中市是一个秦岭当中的城市,扼守着连接秦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尤其在秦汉三国时期,这里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著名的韩信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鲁割据、定军山之战、刘备称王、诸葛亮北伐曹魏、子午谷奇谋等历史故事都在这里发生。就连汉族、汉语的“汉”字,也来源于这里。
汉中虽然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佳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但由于交通不便,它并没有充分地被外界所了解。如果想到这里了解足球的开展情况,同样也需要走进巍巍秦岭的深山密林之中。
留坝县足球运动的“核心区域”,位于海拔1780米的山上,一个名叫“营盘村”的村子。刚到村头,就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营盘足球运动小镇”的字样。在周边的宣传墙上,印着中国女足国家队曾来这里训练的照片。
刻着“营盘足球运动小镇”的石碑
中国女足国家队曾经在营盘基地训练
营盘村是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小村庄。通过留坝县政府的投资,这里建成了四块天然草场地和三块人工草场地。今年4月,这些场地旁又建成了一所专门培养足球人才的留坝县中学新校区,称为“留坝县中学营盘分校”。分校启动后,把校本部踢球的孩子们全部搬上了山。同时,这里也挂着留坝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汉中体育运动学校北校区的牌子。从硬件和环境上看,这里无疑是一个搞足球的好地方:气候宜人、设施齐全、保障到位。营盘分校里包括了初一到高三年龄段的孩子,总人数不到200人,每个人都同时兼顾文化课和足球训练。
营盘村目前有七块足球场
留坝县真正开始重视足球,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汉中市体育局要求留坝县中学的时任校长在学校里开展女足运动。那个时候,留坝县在女足领域几乎就是一张白纸,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搞起。学校的数学老师张素洋是县里为数不多的足球爱好者,他负责了留坝第一支校园女足的组建工作。
用张素洋自己的话说,他“喜欢一切球形物体”,对足球有着天生的爱好。他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刚当上老师的那段时间,常常扮演“孩子王”的角色,带着学生们上山下河,在牧场里骑羊、在河里捉螃蟹。当然,张素洋也曾组织孩子们在一起踢球。因此,组建球队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把当时留坝县中学97-98年龄段的女孩子聚集起来,成立了县内第一支女足。留坝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代代将足球传统传承了下来,从未断档。
如今的张素洋已经担任了留坝县中学的党委书记。在营盘分校的墙上,还贴着当年第一支队伍的大合影。面对照片,张素洋在和记者介绍时如数家珍:
“这是我当时的数学课代表……”
“这个现在已经当老师了……”
张素洋讲述着自己组建留坝县第一支女足的故事
目前,留坝县中学营盘分校有足球教练员13人,其中A级教练1人——曾经执教陕西男足全运队的王民捷;守门员B级教练1人——球员时代曾在辽宁二队效力、退役后担任过足协守门员教练讲师的王景琦。除此之外,其他的教练员大多是留坝中学此前自己培养的学生:这些当年的娃娃们毕业之后回到母校,承担起了培养下一批球员的责任。可以说,留坝足球的教练,许多也来自于自己的“青训”。
“从孩子们的高中阶段,我们就开展裁判、教练的培训。”张素洋介绍:“高中生只要到16岁,就可以学裁判。教练则是要到18岁。只要符合年龄的人数足够组成一个培训班,我们就立即向陕西省足协打报告,开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这几年,也培养出了不少的裁判、教练,县里有两个预备国家级裁判。其中有个女孩,小时候跟着我们踢球,前段时间执法了全运会预赛,也是女乙联赛的裁判之一。这对孩子们也算是个很好的出路。”
在汉中举办的2025年陕西省足协三级裁判员培训班
从学校的性质上看,营盘分校比较特殊。它既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学校(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们不但一天要练四个小时足球,还要上七堂文化课),也不同于营利的社会青训机构(学校并不收取费用,只是收点伙食费)。
张素洋介绍了一个营盘分校学生一天的时间表:“早上七点二十分进教室,上三节课,然后十点到十二点进行第一次训练。午饭、午休后,下午两点二十到四点上两节课,四点到六点进行第二练。晚上七点半到九点二十分上两节课。九点二十分,食堂供应第四餐。前三餐是定时的,第四餐实行报餐制。”
留坝县中学营盘分校
“一个很小的地方,在进行着一种新的探索”
就在记者来采访的当天上午,张素洋去参加了留坝县委书记组织的足球专题会议。这个会议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开到中午十二点半,安排、讨论了接下来的许多工作,同时也讨论了留坝县发展足球的成绩和困难。多年以来,省、市、县甚至中国足协都给了留坝足球很多的扶持,帮助他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在工作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难点,张素洋在会议里也坦率地反映了这些难点。
“搬到山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张素洋说:“由于这个地方太偏僻,加上留坝的整体教育质量不算很好,导致我们的招生情况不乐观。很多队员不愿意来,到实在没有退路的时候才来。如果招不到好的苗子,体量上不去,就无法谈论质量。”
张素洋所说的“偏僻”体现在各个方面。整个营盘村里甚至没有一家理发店,因为这里人口太少,开一家理发店无法正常地经营。队员们如果想理发,甚至都要坐车下山。后来,学校会定期把理发师傅请到山上来。同时,留坝县医院也在营盘分校附近建立了分院,对队员的伤病治疗做了一定的保障。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素洋希望能将全县的苗子集中到山上,甚至在更大范围内选材:“全运会打完之后,陕西省将会重新构建各个年龄段的队伍,这样就会淘汰下来大批的人。他们淘汰的人,我们就可以接收过来。”
但如果要这么做,留坝县中学营盘分校还要为这些外地的小球员解决学籍问题。近期,张素洋就要去一趟汉中市,与相关领导一起,和汉中市教育局商讨相关问题。
或许正因为这些难点,张素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提出,请不要在报道里突出他个人的作用:“每个人都在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团队和工作环境才行,仅凭某一个人,可能也会把事情做成,但不会走得长久,所以不宜突出哪一个人。我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不需要这些。我更需要的是:通过你的采访,为我们这个地方打一个‘招生广告’。这么小、经济如此薄弱的一个县,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我只想让这件事长久地做下去。这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在中国足球如今的环境下,还有一个很小的地方,在进行着一种新的探索……”
因为足球,300多人的小村庄生活得到了改善
谈话之间,太阳落山了。张素洋带着记者出了校门,走到学校后面的一条街上。这里都是营盘村村民的自建房,现在都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农家乐。甚至像国内的很多景区一样,这里也竖起了“我在营盘很想你”的牌子。
营盘村因为足球而改善了经济条件
张素洋介绍:“十多年前,这里还没有足球场地,当时这个村是留坝比较落后的村子。通过十来年的发展,因为这里有了足球基地,经常举办比赛,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的发展。营盘村就此成了留坝县收入水平比较好的村。尤其每年七、八月份是旺季,来这里的人很多。”
张素洋带记者进入了一家熟悉的农家乐准备吃晚饭,但老板并不在家。由于整个营盘村一共只有300多人,大家互相之间都认识,张素洋驾轻就熟地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在电话那一头,老板说:“我昨天去西安看U23亚洲杯预选赛了!今天晚上才能回来。”
足球不但带给了这里的村民更好的生活,更是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
兄弟两人搞足球:哥哥在小学,弟弟在中学
张素洋在留坝县中学开展足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如果从中学阶段开始踢球,就显得有些晚了。而且,许多青少年赛事,也需要小学年龄段的球员参加。因此,张素洋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留坝县的小学里也把足球搞起来,这样就能与留坝中学的足球体系形成衔接。思考过后,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哥哥:张素春的身上。
张素春和弟弟一样,也是个体育爱好者。当时他在留坝县的火烧店镇小学当校长。对于弟弟的想法,张素春也非常支持。
张素春说:“火烧店镇小学的很多孩子都是住校的学生,其中还有许多留守儿童,或是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每天课程结束后无所事事,甚至一些学生还比较调皮捣蛋。我觉得,不如通过足球让他们消耗一下精力。所以,我也在学校里开始普及起了足球运动。”
最初,张素春几乎是一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足球的普及工作。就连训练设备和球,都是这里淘一点、那里找一些,拼凑出来的。而且,当时的火烧店镇小学还不具备好的场地条件。
“学校的场地里有许多石块,光是捡石头就花了不少时间。”张素春回忆:“当时的操场是一片泥地,甚至场地中间还有一棵树。孩子们踢球的时候,经常会把球踢到树上,最终还要爬树捡球。”
虽然并不具备优良的条件,孩子们刚一接触到足球,个个就都很喜欢。可是,张素春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家长们的广泛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理解在小学里搞足球的意义何在。还有些家长提出了看法,主要担心踢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对此,张素春的态度是:“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小学阶段踢球,其实并不会影响成绩。相反,足球作为一个手段,可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要求:学习不达标的孩子不允许参加训练。所以孩子们必须要达到文化课老师的要求,才能踢球。这反倒对学习是有帮助的。另外,每年暑假我会带着他们去很多地方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自理能力。”
张素春进一步介绍:“我带的最早一批孩子,现在基本都参加工作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学校、青训机构里带队,一个个过得都挺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其中有个女孩,后来从西安体院毕业,目前在四川资阳的一家青训机构工作,还在一所小学带足球课,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一两万。在资阳,这个收入算很高了。以前大家总说踢球没出路,但从我们毕业生的情况看,出路不是问题。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更多孩子喜欢足球。小学要做的事情就是普及,让他们愿意踢球。”
女足国脚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
火烧店镇小学是2011年3月开始搞足球的。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参加了全省的比赛,获得八强成绩。后来,又参加了汉中市的青少年锦标赛,拿到了亚军。
在火烧店镇小学的这批小球员里,2003年生的女孩师晓敏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足球天赋。她先是跟着张素春训练了一年,之后转学去了留坝县城里的城关小学。但这次转学,让她的足球之路中断了。后来在一次暑假里,师晓敏回到火烧店镇看了看,见到自己曾经的同学们依然在练球,就坚决要求回来上学。就这样,她又转回了火烧店镇小学,继续踢她喜欢的足球。
2014年夏天,火烧店镇小学参加了陕西省的校园锦标赛,六年级的师晓敏表现突出,被陕西省足协的教练看中,把她带上了专业道路。此后,师晓敏的足球生涯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2017年,她入选了中国U16女足国少队;2020年,入选了U19女足国青队;2024年,她更是被米利西奇选进了中国女足国家队。同时,现在的她也成为了女超陕西志丹女足的主力球员。
师晓敏、邹梦瑶等留坝青训球员激励着后来者
作为师晓敏的领路人,在自己的学生入选国家队之后,张素春的生活并未因此有什么改变。他的心态也一直很平和,从不以“女足国脚的启蒙教练”自居。
张素春对记者说:“这多半还是要归功于师晓敏自己的努力,我们只是领她进了个门。就像老师教书,学生如果考上了清华、北大,占据主要功劳的绝不是老师,而是人家本身具备那样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是我的工作,是我职责范围内干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目前,张素春已经调动到了留坝县的另一个镇:武关驿镇,在武关驿镇中心小学当校长,继续在这里开展足球的普及工作。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他和在火烧店镇时一样,也是什么课都教:除了带孩子们踢球,他还要带数学甚至是音乐课。
所以我们也可以开玩笑地说:师晓敏这位中国女足的年轻国脚,她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
武关驿镇中心小学的足球场地
与在火烧店镇时一样,张素春在武关驿镇中心小学也是全员普及足球,无论男女,让每个孩子都踢。从每天下午四点开始,张素春带着他们训练到五点半或者六点。
对于未来,张素春的憧憬也非常实在:“最好能做到人人都参与。如果参与的人数多,每个班都可以有球队,学校也就会有各个年龄组的球队,每年都会有各种比赛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让山里头的娃娃多走出去见识一下,这就是我最想见到的。能有踢得好的,把足球作为职业当然更好。不能的话,就把它当成兴趣爱好,或者通过足球上学,能找到饭吃、能有出路,也是不错的。”
“多年搞足球,已经形成了氛围”
其实除了足球,武关驿镇还有许多可讲的故事。它的位置在历史上秦岭的著名古栈道:褒斜道上。这条栈道加强了蜀地和秦地的交通,战国时期,丰饶的物产穿过栈道,大大助推了秦国的国力,为他们建成大一统国家打上了坚实的基础。
汉中南北早期栈道示意图
而如今,陕西足球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同样来自栈道之上、秦岭之中。采访的最后,记者向张素春提出了一开始的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能把足球搞得如此有声有色?
张素春用两个字来回答:氛围。
“这么多年下来,留坝县已经形成了足球的氛围。”张素春说:“在校园里,所有的孩子都在踢球。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全县任何一所学校,且不说有没有认真搞,肯定都是在参与的。大家都去踢,自然而然能从中选出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