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中足联计划留洋挂钩外援名额:易被钻空子,没人有能力去
rigeman
9月20日,有消息称,中足联计划让新赛季的外援名额挂钩留洋,向欧洲五大联赛俱乐部输送球员的俱乐部将相应增加外援名额。多位媒体人对此发表了看法。
记者程文莉:中足联此番提议,看似激励青训,实则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以当前中超球员的水平,谁能叩开五大联赛之门?这无非是给俱乐部画了一张永远吃不到的大饼。
记者裴力:政策本身没太大问题,鼓励俱乐部支持球员留洋。中国球员只有大胆地走出去,中国足球水平才能真正提升。关键是会不会有俱乐部借此政策,钻外援名额的空子?对留洋球员出场时间有没有相关规定?留洋球员是否必须由俱乐部青训自行培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细化。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武磊能去西班牙人踢欧洲高水平联赛,给海港补充一个外援名额,那也没什么不好的。一般外援得分能力比武球王差远了。如果送个小队员去欧洲留学,再租借给卫星俱乐部练级,然后多要一个外援名额,那就不太合适。目前国内有没有球员接近或者达到加盟五大联赛的水平?个人认为一个也没有,不要说五大联赛,连英冠、德乙这些二级联赛也没有。有个王博豪在荷乙踢替补,在垃圾时间有出场,并助攻队友进球,已经算不错了。
记者宋承良:不要轻易出台一个政策,因为我们太会钻政策空子了,你不细化细化再细化,最后必然要闹笑话的,而且,本质上现在没有几个球员有水平去五大联赛,这种政策不要也罢的。
记者姬宇阳:出发点是好的,中国足球之前很多比较另类的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问题是向五大联赛输送球员这个政策到具体执行层面,第一,现在中国足球存在这种可能性的球员有多少?除了王钰栋之外,现在暂时想不到其他球员存在这个可能。第二,如果五大联赛俱乐部把这名留洋球员立刻转租出去,就像之前拜仁签下刘邵子洋、马竞签下李昊,事实上到他们离开这些五大联赛俱乐部,都没有在一线队获得过出场。要知道当时他们的留洋还算比较纯粹,而如果接下去真的有了这个政策,个别俱乐部为了多几个外援名额,会不会多些类似的操作呢?而如果你为了堵上漏洞,再来个补充条款比如规定:只有当留洋球员在5大联赛有过若干场次的出场之后,原俱乐部增加的外援名额才会正式释放。那又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日韩联赛并没有类似的政策,却会有那么多留洋球员。说到底,球员能去五大联赛,本来就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今年上半年还和申花在亚冠里相遇过的川崎前锋后卫高井幸大。今年夏天以580万欧元价格转会热刺,这一数字打破了J联赛出售日本球员转会费纪录。未来如果他还有转会的话,日本俱乐部还能继续从中分1杯羹。此前J联赛卖出球员最高纪录的保持者是古桥亨梧,他在2021年夏天以540万欧的价格从神户胜利船转会加盟凯尔特人。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政策到最终一定要去推行的话,那确实还需要在细则方面进行很多完善。刚才说到的,把留洋球员在五大联赛的出场和这个额度进行挂钩,应该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
媒体人李璇:以目前中国球员的实质水平,如果是纯的欧洲五大联赛的话,恐怕一个也送不出去。如果是低级别联赛,那这里边可以做手脚涮水的俱乐部就太多了,之前又不是没有过。把自己用不上的年轻球员拿到那边去挂个名字涮水,这边多个外援上场,这种空子咱又不是不会钻,那可就热闹了。
德转管理员朱艺:只要转去五大联赛俱乐部就行?是一线队还是梯队也行?不出场也可以吗?中资俱乐部以此做生意怎么办?打个比方,我是中超队,给西班牙莱万特俱乐部一笔钱,将我2名18岁梯队小孩以租借形式送到他那,但莱万特其实并不想要他,事实上不给他们在任何梯队报名,甚至球员都不用去西班牙,还在国内我队里训练;但我利用这笔“留洋”,引进2名超强外援,在中超派7外援出去狂杀,这种“假留洋”怎么防范?不知是否有更详细的操作细则?转会市场暗箱操作太容易,中国俱乐部自律性又差,涉及打破外援名额这种直接决定球队实力的平衡,一定要谨慎。如果真是各俱乐部民主表决,恐怕挺难通过的。
媒体人杨翼:提出此项方案的初衷,显然也是为了鼓励俱乐部培养尖子球员,促成球员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