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球队扎起,为家乡骄傲!川超唤醒四川人的城市记忆与归属感

体坛新声代 体坛新声代

国庆期间的达州体育中心,大概是全四川最“闹热”的地方。

看台上飘着“敢打敢拼川汉子”的红横幅,场边小贩的冰粉摊被球迷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客场球迷刚出高铁站,就有攥着油果子的本地大叔凑上来:“看球哇?跟到我走,顺路带你吃最巴适的羊肉格格!”

这场被网友调侃“比团年还热闹”的赛事,正是2025/2026 四川银行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

没人料到,这个扎根市井的民间赛事,能让21个市州的人集体上头。更意外的是,狂欢背后,越来越多人从单纯为球队喊加油,变成了发自内心为家乡拍手叫好。

“川超”就像一把藏在烟火里的钥匙,轻轻一拧,就打开了四川人埋在心底的城市记忆与情感密码。

赛场“氛围组”封神:把家乡名片绣进助威里

“川超”的赛场,从来不止有足球。

绵阳主场迎战德阳那回,看台上的“氛围组”比进球瞬间还先引发热议:身着本地特色服饰的拉拉队员跳着轻快舞蹈,带着麦冬、丝绸等本地特产模型的助威团整齐亮相,还有不少球迷举着印着城市地标的标语牌。网友笑称:“这哪是足球赛,分明是四川文旅带货现场!”

这些看似“花里胡哨”的助威招式,藏着最硬核的家乡情怀。

一位三台姑娘是本地助威团成员,说起加入的原因,眼睛亮得像揣了颗星星:“郪江古镇的西汉文化、三台的麦冬产业,好多外地朋友都不了解。借“川超”这个舞台,既能为家乡球队扎起,又能让更多人知道三台的好,多值啊!”彩排时的汗湿衣背、赛场上的扯嗓呐喊,在她眼里都是给家乡“上分”的正经事。

达州主场的氛围更堪称“魔幻”。

球迷举着“不胜不休达州队”的灯牌嘶吼,场边小吃摊老板主动给客队球迷添茶水,还拍着胸脯说:“尽管喊!输了算我的,米线管够!”

更贴心的是本地的“球票福利”——凭票根能免费嗦一碗地道米线,全市几十家餐饮住宿都打折扣,连停车场都对球迷免费开放。这种“看球+薅羊毛”的模式,直接把赛场变成了敞开大门的城市会客厅。

普通人的足球故事:藏着一代人的乡愁与坚守

“川超”的魔力,在于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当主角。

成都一位90后球迷,每场比赛都要拽着父亲去现场。父亲是当年四川全兴队的死忠粉。如今在“川超”赛场,当熟悉的“雄起”声浪翻涌过来,父亲总会攥着儿子的手腕红着眼眶:“这声音,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样啊!”

他说以前和父亲聊足球总聊不到一块儿,现在有了“川超”,父子俩的话匣子就没关过。“父亲给我讲全兴队当年的‘黄色旋风’,我给父亲讲“川超”球员的草根故事,看球成了我们最踏实的亲子时光。”

国庆时“川超”第二轮成都队对阵达州队,父亲看到达州球员拼到抽筋还不肯下场,忍不住拍着大腿感慨:这股韧劲,跟当年全兴队一个样!

比球迷故事更戳人的,是球员们的“双面人生”。

“川超”球员多为半职业身份,兼顾本职工作与赛场梦想:德阳重装队有球员是辅警,赛场表现延续着工作中的冷静判断;还有中学体育老师球员罗世豪,带着学生们的期待征战,进球后会特意指向看台的学生群体;00后大学生球员易宇翀连续破门,赛后成了家乡人口中的“少年英雄”。

这些没有聚光灯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滚烫的情感。

“川超”就像一根看不见的情感纽带,把球迷、球员和家乡紧紧系在一起,让每个人都能在赛场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数据里的向心力:从“流量”到“城市认同”的蜕变

“川超”带来的情感共鸣,早已变成实实在在的城市凝聚力,数据就是最直观的证明。

南充主场比赛时,不少观众是从周边县镇甚至邻市赶过来的——看完球就带着家人逛阆中古城,去吃顺庆羊肉粉。

“川超”赛场周边的小吃摊老板也笑着说:“赛事日的销量是平时的三倍,忙到脚不沾地都开心!”

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更惊人。“川超”相关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我的家乡队”相关内容引发广泛共鸣,在外省的四川网友纷纷留言:“在上海刷到“川超”直播,听到全场喊‘雄起’,突然就想家了”“看到家乡球队进球,我在办公室忍不住用方言欢呼,同事都以为我中了奖”。

不止是足球赛: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觉醒”

有人说,“川超”的成功,是因为它“懂”四川人。

它没走“高大上”的路线,而是扎扎实实地融进了四川人的烟火生活里——赛场外有凉面摊、火锅馆,看台上有方言助威、特色表演,球员是身边的辅警、老师、大学生。这样的赛事,怎么能不让人有代入感?

对守在家乡的人来说,“川超”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城市。

一位达州小伙说,以前觉得家乡只有小吃,现在才知道,达州的巴人文化、峡谷风光,借着“川超”被更多人看见了。

对在外漂泊的四川人来说,“川超”成了乡愁的“情感锚点”。

不少在外工作的四川人,每场比赛都雷打不动看直播,还有人建了“川超”在外粉丝群,群里每天都在聊比赛、晒家乡美食。

有网友分享:“上次家乡球队赢球,我们群里二十多个人凑钱点外卖,就着家乡酒、啃着黄粑看回放,那股子热闹劲,跟在老家院子里看球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川超”让“城市共同体”的模样越来越清晰。

以前提到四川,大家想到的是成都、火锅、熊猫;现在提到四川,会想到达州的“川汉子”韧劲、绵阳的科技与文化、南充的历史底蕴。每个市州都借着“川超”,亮出了自己的“城市名片”,这些名片拼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立体、有烟火气的四川。

最近,“川超”的“第二现场”越来越多——遂宁商场的巨型大屏前坐满了看球的食客,三台县古城下的临时观赛点像赶庙会,小区便利店老板把电视搬到门口,和顾客边看球边吐槽“后卫咋走神了”。

“川超”早就不是单纯的足球赛事了,它成了四川人的社交方式、文化载体,甚至是一种刻进生活的习惯。

“川超”也让每个四川人都明白,为球队加油,说到底是为家乡骄傲;而这份骄傲,终将变成建设家乡的底气,变成刻在骨子里的归属感。

这,大概就是“川超”最动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