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防守的区别和防守方式

Wedel

现代足球中的防守有很多方式,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流行的压迫式防守,(详见《压迫式反抢的区别和盯防方式》),也研究了历史最悠久的防守方式:人盯人防守。(详见《人盯人防守的历史和不断演化》)今天我们就再来看看区域防守,并对区域防守的变形、特点和优劣进行讨论。

【区域防守简述

区域防守可以说是最初的一种防守策略,最开始的区域防守跟如今的几乎完全不同,最初的区域防守明显缺少组织,甚至可以说是混乱防守,防守队员跟着对方球员乱跑,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能够抢得控球机会。

如今的区域防守已经不再混乱,并且随着球员体质的上升、球商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球员个人防守范围变大,相互合作更为默契,区域防守逐渐取代人盯人防守成为主流战术。不过这样一来球员与球员之间连接的区域更容易被覆盖,防守职责上有时会交代不清,这也是区域防守在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纵向)上最大的缺点。

1980年代后期,又一个新的元素被引入区域防守中,即所谓的空间压缩。原则上这使比赛变得更为紧凑,并借助于对时间、空间和对越位这类足球规则的运用,进攻方出球的区域被不断压缩。

正如阿里戈.萨基所总结的此种防守方式中的四个参考点:“我们的球员有四个参考点:球,空间,对方球员以及自家球员。每一次移动应都以这四点为参照。每个球员都应决定自己的移动是以哪个参考点为准的。”

因而在区域防守中,整支球队应该在补位和压迫中时刻注意避免阵型中出现空档,让阵型保持稳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以球为导向的战术并非这里所说的区域防守。以球为导向的战术说的是球员个体或球队整体的站位和跑位,都要与球的移动相对应,尽管区域防守一般情况下也是这样的,但不意味着必须如此;但在执行压迫式防守和空间压缩时,对这一点却更为强调。

纯理论而言,不与球对应的区域防守也是可行的。譬如早期不少球队都应用的防守方式,尽管他们运用的不是人盯人防守而是区域防守,但整体既不会向无球侧推进,也不会向球的方向压迫推进。

另外,萨基所说的那四个参考点并不是只适用于空间压缩和压迫防守,一般的防守和进攻之中也会运用这四个参考点。只是这四个参考点,可以让我们对不同的区域防守体系进行分类。

【什么是集体区域防守?】

首先我们先来举例解释一下,什么是集体区域防守体系及其各种变化。

在本篇文章,我们都是以4-4-2防守阵型为参考

变化1: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

在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中,参考点是“本方队员”。这种变化简而言之,就是把整支球队布置在一个封闭的方阵中移动。在这个方阵中,每名球员被明确地安排在固定位置上,也只需顾及自己位置所对应的防守区域。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对位防守。

最典型的例子是卢西昂-法弗尔麾下的门兴格拉德巴赫,和较早的时候瓦列里-洛巴洛夫斯基所率领的基辅迪纳摩。门兴的比赛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虽然他们很少对对方或者皮球直接施加压力,但是他们却能高效地跑位和补位。门兴是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来遏制对方的进攻的。虽然看起来对方能把球很轻松地传递配合,但是由于门兴整体阵型的移动非常迅速和准确,使得即便是在我们通常认为很容易露出空档的边路地带,也不会给对手留下太多可乘之机。

与之同时,这种战术在纵向和横向的紧凑性也是极高的,以至于对手很难在这个方阵中,寻找到下脚的机会。如果对手依然要强行地在这些方阵里推进,那么相邻的两条线(前、中、后三条线中的两条)就会相互靠近(或者仅仅其中一条移动,比如前锋线向中场线靠近),封锁空间。这样对手便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最终因为传球失误或者其他技术性失误丢球而失去控球权。

链式站位的中后场就是典型的这种战术。链式防守会对边路和中路的区域提供有效的保护。在这种阵型里,三条线之间的距离,链式站位的宽度以及球员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要求,只是在大多数时间里需要保证,整个阵型不同位置之间的过渡区域必须尽可能地被压缩。

而最终效果则是,这种战术看上去十分被动,毕竟对方有针对性地传切倒脚时,是不会受到来自防守方的压力的。所以法夫尔在本赛季对本战术的执行,是通过分割三线之间的空间,或者适时地压缩三条线,来达到类似的压迫防守效果的。

位置导向区域防守过程中的阵型移动

位置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对手试图从右路发动进攻,阵型逐渐从4-3-3变为4-1-2-3。由于绘图方便,我们在图示里使用了一个全线退防的442。

对方将球交到右路,整个球队随之集体向该方向移动。本来对对方右边锋来说,比较开阔的本方左路突然变得狭窄,对方于是很难将球安全地传到右边锋脚下。对方随之只得将球传向中路,球进入本方左前锋的防守区域,他于是上前对拿球队员进行紧逼,而整支球队便跟随他上压而整体前移。

这样,球队可以一步步蚕食对方的空间,虽然有时候球队十分被动,但是以此换来了一个更稳定和更加紧凑的阵型。对手如果想在三线之间完成传切配合,就会比较困难,而三线之间更加靠拢,就可以进一步减少对方的出球空间。

变化2: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

在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中,整体阵型是以“对方球员”为基准点移动的。本方球员在自己本应该所处的区域当中,根据与自己所对应球员的位置而跑动。并时刻保持与对方球员之间的距离。

这种战术与人盯人防守的差别非常明显,人盯人防守中,本方队员会时刻跟着对方球员,甚至会有专门的盯人球员。而在这一种区域防守变化中,本方球员首先需要保证自己场上位置所需要覆盖的区域,然后再选择看防距离自己最近的对方球员。

当然可以说,这种变化是介于位置导向区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之间的一种变化。相对于人盯人防守,这种变化的优势在于,本方球员之间的空档不会因为紧盯对方球员而过大。相对于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优势则是本方球员依然能够与对方球员保持相对较近的距离,随时上抢或者干扰。

球员导向区域防守中阵型移动一例

球员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当球传到对方右边后卫脚下时,球队整体随即向左移动。值得注意的是,两名后腰与之前的移动有所不同:其中一名后腰向(最靠近拿球队员的)对方右中前卫靠近,而另一名则向对方中锋靠拢。本方中锋的移动同样以自己的对位球员为准,不过并非像传统的人盯人那样,而还是保持在自己的位置所对应区域中:他更多的是掐断了对方两名中前卫身后那名后腰的接应路线。

通过这样的变化,所有的传球路线和出球选择都被直接或者间接地阻断了。当然,还可以这样,本方右面那个后腰可以向对方靠左的那名中前卫移动,而本方的右边锋便可以继续站住自己的位置。

如果对方右边卫选择相对稳妥地回传给中卫,本方球队随即整体上压,中锋不再待在对位球员附近伏击而是直接转为逼抢,右侧的本方边锋则向边路拉。当对方的中卫接球调整好,准备选择传球对象时,强侧的本方边锋也已来到对位的对方边卫附近。而在中路,本方偏左的后腰上压不仅挡在对方靠右的中前卫身前,更是可以说,“突然”开始紧逼对方后腰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不同于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之处在于,它并非像后者是在等待靠近或紧逼对手的机会,而是主动寻求这种机会。与人盯人防守的差别在于,并不需要对对方球员如影随形,或者通过转接让队友接替盯人防守,而是将对方置于自己的防守区域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逼抢。换句话说,这种变化其实并不是仅仅针对对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球员,而是着眼于自己所在的防守区域,以及保持和对方直接的防守距离。

变化3:空间导向型区域防守

在这种变化里,参考点变为空间。这种变化相比较球员或者位置导向型区域防守来说,要少见很多。这种战术变化中,球队的移动是为了占据或者封堵对方可带球或者可出球的空间。

这种战术放在纸面上,听起来似乎非常聪明。空间将被挤压,对手在逼抢的压力下将很难做出连续的短传配合。可是,对手也可以做出针对性的反应。本方球员很容易暴露出空档,这种阵型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摧毁。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巴伦西亚对阵马拉加的比赛。巴伦西亚希望通过空间导向的区域防守来限制马拉加流畅的传切配合和小范围内形成的人数优势,结果彻底失败。

空间导向区域防守一例

空间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防守方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什么是顾此失彼。球还是传给对方右边后卫,本方随着整体朝向新的位置移动。

他们并没有想要靠近或者压迫任何对方球员,于是对方把球传向中路,这时他们依然跟随球的移动,占据到新的位置。然后发生什么了呢?

没错!无球一侧出现了巨大的空档。当然,任何一种区域防守(至少是带有空间压缩意图的)在执行时,时而都有可能出现空档,不过在执行空间导向的区域防守时,空档简直是不断涌现的。而且这种空档大到并不需要长距离对角线转移就能扯开,对手完全可以利用连续短传配合就可以扯开空档,并加以利用,如上例。

变化4:可能性导向的区域防守

可能性导向或者叫球导向的区域防守中,参考点正是球。在这种变化里,球员考虑的是怎么的出球线路是危险的,如何防范?整支球队都在根据皮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秒对方由此可能传造出的机会而移动跑位。

斯旺西是这一战术的代表,而巴萨的压迫式防守也有一丝这样的影子。这一战术最重要的是球员需要随机应变,在场上思想一致,否则将漏洞百出,不堪一击。

可能性导向区域防守一例

可能性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同样是一模一样的场景,区别是防守方的移动。皮球在传到对方右后卫之后,本方阵型随之移动。同时,本方的右边后卫突然发现。“我去!这时候对面要来脚对角线长传,就玩完了!”便不再拘泥于链式防守站位所要求的球员之间的距离,而是稍微向右靠拢。

本方左前卫将对方右前卫置于防守区域内时,偏左的后腰则将对方直接将球交到突前中锋脚下的路线封死。左中锋将对方右中场置于自己防守区域的同时,而右中锋则根据自己的预判结果适时上压。

为何这样做呢?我们接着看之后形势的发展。对方边卫冒险将球传向中路,本方的左边锋试图断球未果,之后顺势前压,将对方右边卫置于自己的防守区域内。而另一名中锋这时候便可以上抢对方拿球的后腰。

整支球队继续前压,弱侧远端的边路球员则向边路靠拢。如果本方能成功断球,则顺势扯出空间,如果对方仍然能继续控球,那么也能防范对方的大脚转移。

【个体的区域防守

根据具体情况,阵容里会派上几名“区域防守员”与人盯人防守混用。虽然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战术,我们还是简单地看一下以下两种可能的配置。只是他们在具体执行时不尽相同。

变化1:自由人

足球世界里最不受位置约束的莫过于自由人。传统的自由人通常在本方防线之后,没有固定的看防对象,他们的作用就是随时填补空档。通过布置一名自由人,可以有效地防范人盯人防守中出现的空档。自由人就好像大海中的岩石,当对方形如流水般进攻时,哪有空档哪就有自由人,然后截断皮球或者补防漏掉的对方球员。

1975年欧洲超级杯拜仁慕尼黑在对阵基辅迪纳摩的比赛,在整体进行人盯人防守的同时派上贝肯鲍尔打自由人

变化2:补位者和区域防守者

也有站在本方防线之前自由移动的补位者。有时甚至是在一个区域防守的阵型中。他们通常在整体阵型中,与其他队友独立开来,执行另一种区域防守。比如其他队友都进行人盯人防守或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时,本队的保护型后腰就有可能是本方中场唯一需要随时站住自己的位置的,进行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的球员。

另一种情况则是,前场的一名十号球员同样可以作为“猎狗”,对方倒脚时球传到哪儿,他就扑向那儿。这样,虽然先发中写着他是十号,实际上他会经常回撤协防,让阵型更紧凑。

【还有什么呢?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视为参考点,只要凭感觉想想什么还可以作为参照要素,就可以构建一种新的区域防守。比如“时间防守”,“盯球”,“整体结构的防守”,或者盯对方的跑位,这样的区域防守很多很多。

同样在上述各种区域防守之中,亦能衍生出不同变化。比如补位,不同类型球员参与防守的方式(比如C罗的补防),防线上不同球员的分工和站位,可能出现的阵型不对称,以及退防之后如何快速变回基本阵型,等等。

本文所述,不过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和两种以及不大使用的区域防守的概要。其实还有很多种变化,而就是这四种战术本身,也有很多变化。

当防线中一名球员失位之后,整条防线如何补位呢?丢球之后是应该就地反抢?还是迅速退防?防守时的具体分工是什么?前插的球员如何反抢?留守的球员如何保护?

这里面的变化,比赛中会有无穷尽的组合,也因此,足球这项运动充满了变化和无限可能。

其实本文所分析的区域防守,也很难系统地下一个定义。大多数球队会在几种变化中互相切换,并灵活地把人盯人防守穿插结合进去,在比赛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防守策略。比如当对手从后场开始发动进攻的时候,为了保持阵型的稳定,通常会先进行位置导向型区域防守,当对手推进到前场时,则会切换到球员导向型区域防守。而在进行压迫式防守时,则通常会使用可能性导向型区域防守,以便更好地拦截可能的传球线路。要是想要一种没有变化的防守策略,那肯定是无处可寻的。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