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黑了,聊聊米兰财务状况真相

烟花开过

本贴首发在【AC米兰】圈,后来被懂球帝小编看到,说可以发出来给更多球迷看看。本文的数据图是自己从官网等各地搜集后制成的,如果有误,欢迎指正。

首先,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5年,看一看04/05赛季和12/13赛季意甲诸强与其他联赛班霸的收入对比。(注:德勤报告中的收入数据不包含球员交易部分,即不包含球员售出和外租所获得的收入,单位为百万欧)

(注:这个赛季德甲转播权收入分配改革,报告中取不到拜仁的转播权收入数据)

意甲诸强的收入构成中,不管是在10年之前还是近年,转播权收入都占到了50%以上,转播权的收入相对其他联赛并不落下风,但比赛日收入和商业收入成为制约收入增长的两大短板。

从上图可见,这些年间,米兰的收入不仅波动明显,而且几乎原地踏步。事实上,从04/05赛季至12/13赛季,收入榜单前10名的俱乐部收入加总来计算增长率的话,这个增长率高达80.1%,而同期米兰的收入增速仅有13.4%,被其他联赛的竞争对手们远远甩开。

从04/05赛季至12/13赛季,米兰、尤文、国米、罗马四家,分别由排行榜第3、4、9、11位滑落至第10、9、15、19位,其中既有意大利经济状况和电话门对意甲的客观影响,也有不小的主观因素,我们把这些数据一项一项拆开来看。

一、比赛日收入

历年的收入状况中,除了国米三冠王的09/10赛季和11/12赛季尤文重新崛起以及新球场投入使用之后这几个赛季,米兰一直保持比赛日收入意甲第一,但绝对数额仍然不高,在德勤报告的排行榜前10名中,仅仅领先其余的意甲俱乐部,低于所有其他联赛的俱乐部。

将比赛日收入和赛季平均观众人数放在一起看,米兰比赛日的观众人数在意甲领先,并且高于大多数其他联赛的观众人数,但收入仅有皇马、拜仁、切尔西等俱乐部的几分之一。观众人数的下滑,原因包括06/07赛季电话门的影响、近几个赛季战绩下滑并且星光黯淡无法吸引球迷到场观赛等原因,意大利糟糕的经济状况、球场设施老化、周边商业设施缺失和球场周边安全状况不佳等客观因素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米兰没有自有产权的球场,比赛日收入要政府被分走很大一部分。关于自建球场对比赛日收入的影响有多大,可以看一下米兰和尤文的比赛日收入对比。

除了由于电话门在意乙挣扎的时期比赛日收入落入低谷之外,其他时期的比赛日收入也远远低于同期的米兰,而11/12赛季新球场投入使用之后(这个赛季开始尤文重夺意甲冠军战绩占优也是影响收入的因素),比赛日收入上升到了之前的两到三倍,即使观众人数仍然低于米兰。当然,自建球场和球场周边商业设施开发的巨额成本,也使得尤文原本良好的盈利状况变为短期的巨额亏损,但在提升比赛日收入方面,自建球场仍然是一条必须走、长期来说能够大幅提升比赛日收入甚至商业收入的路。

除了常规比赛之外,比赛日收入还包含参加商业比赛的收入,大致的数值规模是几百万量级,商业比赛放在商业收入的部分中讨论,这里略过。

二、转播权收入

在前面的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米兰以及意甲其他几强的转播权收入在04/05赛季都遥遥领先于其他联赛的俱乐部,跟意甲联赛当初的强势地位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当时意甲还是俱乐部自主与转播商谈转播合同,豪门在转播权谈判中拥有更多的议价权,可以拿到更大的转播合同,而小球会则在这一块比较吃亏。从10/11赛季开始,意甲的转播权收入分配方式改革,各俱乐部不再拥有自主议价的权利,只能接受统一分配,这也使得几大豪门在转播权方面的收入锐减,相对于小球会的比较优势也在缩小。但对比其他联赛的状况,更为公平的转播权收入分配方案可以保证小球会也能有较为可观的转播权收入可以投入转会市场,这也是是英超联赛竞争力逐年提升的一大原因,长期来看对意甲总体的竞争力来说是件好事。

特别说一下目前意甲的转播权收入分配方案。目前的分配方案与球场上座率有很大关系,由于圣西罗可容纳人数太多,即使保持意甲第一的观众人数,目前也仅有50%多的上座率,在转播权收入分配方面处于劣势,而观众人数低于米兰的尤文由于新球场可容纳人数近相当于圣西罗的一半,反而上座率高,收入分配方面更有优势。如果米兰拥有自建球场,在转播权收入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贡献。

转播权收入的另一块来自于参加欧战之后欧足联的转播权收入分成。从下图可以看出米兰参加欧联的赛季仅有400万的转播权收入来自欧足联分成,而最近几个参加欧冠的赛季,至少可以贡献2380万收入。12/13赛季,由于意甲仅有米兰、尤文两队打入欧冠正赛,得以从意大利的池子中分配到更多的份额,米兰拿到了高达5140万的收入,而打入八强的尤文获得的更是高达6530万。即使米兰无法在短期内重回巅峰,目标也应该是至少争取稳定获得欧冠资格,参加欧冠的这笔分成对俱乐部的财务状况来说非常重要。

三、商业收入

商业收入方面,皇马、巴萨的强势地位与他们出色的战绩和良好的经营有很大关系,但受制于西班牙的经济状况,12/13赛季除皇马、巴萨之外,仅有马竞跻身德勤收入榜单第20名,马竞的商业收入为4000万,大幅低于米兰、尤文、国米的商业收入,仅比意甲跻身榜单第19位的罗马的3830万略高,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应意大利和西班牙糟糕的经济状况对俱乐部商业收入的影响。而其他联赛中,德甲班霸拜仁获得了2.37亿的商业收入,仅低于大巴黎的2.55亿,而德甲多特、沙尔克04两家也有1亿左右的商业收入,这除了德甲球队在商业开发方面的努力之外,与德国相对于其他欧盟国家巨大的经济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能够让他们在并不以商业开发见长的情况下,商业收入大幅领先于同等实力以商业开发见长的英超诸强。

整个意甲包括米兰都在商业开发领域滞后。将米兰和曼联进行对比,曼联签约了香川之后立即着手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到亚洲打商业比赛、回馈来自亚洲的赞助商;而米兰签约本田之后,并未积极主动的造访日本或者亚洲其他国家谈商业合作,夏季的热身赛也跟之前几个赛季一样,依然选在了已是成熟市场的北美,选择了短期可见的几百万商业比赛收入,而非开发具有潜力的亚洲市场,这样的决策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目前米兰对商业开发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田的签约仍然为米兰带来了大约1000万的商业收入(含赞助、球衣等纪念品销售等),如果米兰可以抓住机会积极开拓亚洲市场,对商业开发方面会有不小的提升(只要本田状态尚可,为了因为能够在亚洲市场带来的商业收入,都不应该放走本田)。

商业开发方面,米兰几乎是一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态度,在其他联赛豪门纷纷造访亚洲与赞助商谈合作、进行商业比赛的同时,米兰在这方面毫无建树。在赞助方面,米兰和曼联同样有着数十家赞助商,但不同的是,曼联的赞助商来自英国或欧洲的比重不足15%,而米兰正好相反,非意大利或欧洲企业占比不足15%,以米兰在全球的球迷数量和分布来说,米兰俱乐部在商业化开发方面的全球化程度远远不够(而这样的状况也会影响赞助商对这笔赞助的商业价值的评估,举例就是同样是来自阿迪达斯的球衣赞助,米兰、尤文、国米拿到的额度分别是2700万、2900万和1800万,商业化开发和全球化做的最好的曼联则拿到了9400万,皇马则是3900万),而商业重心放在意大利本土,则会在意大利经济状况恶化时受到严重影响,从规避经营风险的角度上也并非合理的选择。同时,在赞助商分类方面,米兰延续的是传统的等级分类法,即主赞助商、顶级赞助商、钻石赞助商、商业合作伙伴等,而曼联则是按照区域和所属行业进行划分,考虑到商业赞助通常的排他性原则,米兰用金额大小划分的方式与细分市场的划分方式相比,无形中缩小了自己的赞助商拓展空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如果米兰能够及时转变商业开发思路的话,仍然拥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可以挖掘。(注:与曼联商业开发的对比部分引用自他人文章)

四、薪资成本及其他

米兰的薪资支出在2006年财报中还是一个相对健康的数值,1.32亿。伴随着某人的爹每年准时要求涨薪,某人的薪资从2003年的税后170万涨到250万,再到2005年的350万,仍是队内中游水准的薪资,与马队、内斯塔、舍瓦等还有差距。此后,借助转会屡次完成飞跃性加薪,2006年涨到第一梯队的550万,2007年则是800万,还说服米兰将他没有什么天赋的弟弟收入预备队领100万年薪(即使在某人已离开米兰之后,他弟弟仍然拿了两年税后100万年薪),2008年则到了远远超出其他人的900万米兰绝对顶薪(第二名的小罗650万),放眼整个欧洲足坛也仅低于伊布。在某人薪资三级跳一样增长的同时,为了平衡更衣室,其他人也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涨薪或是该降薪的没有降薪,水涨船高的连锁反应、引进伊布、以及一些高薪低能的免签使得在收入并未有明显增长、甚至部分年份还有小幅降低的情况下,整个俱乐部的薪资开支从2006年的1.32亿迅速攀升至2011年财报中的2.06亿,薪资开支为欧洲顶级之列。(补充说明,一个职业球员要求涨薪并没有什么错,他的表现也配得上他的薪水。是必须注意到涨薪并非一个人的事,影响面其实很广,所以一直认为像阿森纳拜仁等俱乐部不肯为某个球员打破工资帽宁愿把人放走换来转会费,对俱乐部经营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一般来说,当一个俱乐部的薪资成本接近营业收入的70%时,就会很难盈利(财务状况比较健康的俱乐部一般在50%左右),而米兰的这一数据则在薪资支出剧增之后长期超出70%,而2006、2009、2012这几年,如你所知,这三个收入的高点同时也是薪资占比低点中我们分别失去了舍瓦、卡卡、伊布弟媳和一批功勋老将,他们换来的转会费提高了收入,同时他们的离开也降低了一些薪资成本。在薪资支出尚未暴涨的那些年,米兰尚能盈利,而薪资成本开始上涨之后,则进入了长期亏损。在薪资支出占比超出70%的那几年,每年产生了6000多万的净亏损,米兰的负债额也被推至最高值3亿,而在薪资成本下降之后,负债额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注:这里数据取自米兰历年财报,营业收入包含了比赛日、转播权、商业收入以及球员交易收入,工资取自财报中salaries and wages一项,并计算工资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收入的计算口径与前面引用的德勤报告不同,所以数字会有出入。)

说到薪资成本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免签政策带来的一些高薪低能球员带来的高成本(当然家兔也有免签神作,但比例实在太低),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但米兰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非近几年才出现。02-06赛季,米兰的联赛平均积分是67分,在所有俱乐部中排第三,而每一分的成本是3180万。作为参考,积分第一的尤文,每一分的成本是1822万,每一分成本排名第二的是隔壁,花费2288万。07-11赛季,联赛平均积分70分,还是第三,每一分成本3354万,积分排名第一的隔壁拿到85分,每一分成本2363万依然排名第二(只算联赛积分,欧战成绩不好量化放在一起比较,所以不考虑)。米兰如此低下的资金利用效率与那些年老贝尚且财大气粗并且将米兰作为政治名片舍得花钱有关,只要能出成绩,并不在乎成本;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米兰的“家”文化、骑士桌文化,(曾经)不卖当家球星留下各位功勋老臣,类似迪达在已沦为第三甚至第四门将人选仍然留队安享税后400万年薪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资金使用效率也就不奇怪了吧。(注:资金使用效率部分引用自他人文章)

在老贝的菲宁韦斯特集团接受巨额罚款之后,作为菲宁韦斯特集团旗下唯一长期亏损的子公司,董事会划下的红线就是自负盈亏。在没有了母公司强势输血之后,米兰的财务状况必然捉襟见肘,好在多年累积下来的高薪低能大合同这赛季结束之后也清理的差不多了,每年的亏损额也已从前些年的每年6000多万下降到1000万上下,如果能够着手更合理的评估人员进出,及时裁汰冗员,更多补充布局未来十年的新鲜血液,以及在商业开发、自建球场方面及时布局,一个财务状况更加健康经营也更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米兰仍可期待。

数据来源:

1.米兰历年财报

2.deloitte football money league 2006-2014

参考&推荐阅读:

知乎用户@LENNON DONG 关于米兰经营问题的一些回答(本文部分引用了他文中的数据和观点,由于原作者谢绝转载,所以本文也谢绝转载,谢谢)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