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蓝狐更神奇的联赛冠军,全攻全守足球的鼻祖伯恩利(上)

仰卧撑足球 中牟东北与关原町

编者按:两年前莱斯特城在英超创造的奇迹,我们还历历在目,的确,感动跟鼓舞了无数坚持梦想的人们。不过这并不是奇迹的第一次诞生,在遥远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有一支活跃于英格兰顶级联赛且在传奇教练哈里-波茨带领下将“全攻全守”足球展现于世人面前的神奇球队——伯恩利。没错,你可能无法将“冠军”、“鼻祖”这种字眼跟现在徘徊与升降级之间的他们联系在一起。但,历史真相,真的就是如此。

提到“全攻全守”足球,我们的脑海中枢总会召唤出的一个画面,上世纪70年代那支风生水起、令人肃然起敬的郁金香军团——荷兰国家队。记忆中的流畅配合、防守球员和进攻球员之间的无缝换位对接,在展示他们无以伦比的才华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的同时,带给了无数观众如痴如醉的视觉享受。在这种战术的两位伟大教父里努斯-米歇尔斯(阿贾克斯)、恩斯特-哈佩尔(费耶诺德)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及引领下,荷兰足球在上世纪7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即便1974年和1978年两番于决赛分别惜败于西德和阿根廷,但他们依然无愧为世界杯的无冕之王。荷兰俱乐部方面,以阿贾克斯为代表,在这种体系下,充分发挥了他们强大的战术先进性以及球员的技术特点,最大限度地创造得分机会和压制住对手。上世纪70年代无疑是这间伟大俱乐部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除了5次联赛冠军之外,球队还揽下了3次欧冠冠军和1次洲际杯冠军。

(荷兰全攻全守足球的领军人物——克鲁伊夫)

不过,这里需要客观公平地澄清一下,“全攻全守”并不是荷兰人发明的,而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翁。先买买关子,跟英国有点关系喔。这就有点出人意料,正如人们的常规认知一般,几乎很少有人会认为这种影响甚至改变了现代足球发展轨迹的战术体系会与保守的英国人有半毛钱联系,同样,更很少人会将这种足球风格的早期倡导者与英格兰北部一家籍籍无名的小镇俱乐部联系起来。不过,假如你愿意敲击键盘,谷歌一下足球术语,你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冷门”的真相,伯恩利足球俱乐部就是“全攻全守”战术的早期研发者与执行者,更出人意外的是他们依靠这一战术理念打造的全新足球系统,赢得了1959/60赛季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这不是“莱斯特城奇迹”的复古版本,伯恩利奇迹更为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现代足球发展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上古”时期的英格兰顶级联赛,群雄并起的竞技场

回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格兰顶级联赛赛场,当人们谈论在联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球队时,对于埃弗顿、利兹联、利物浦和曼联在这段光阴的历史成就总是如数家珍。是的,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另一个俱乐部,但历史却不曾遗忘来自英格兰北部的伯恩利。自1960年到1964年数年间,伯恩利在联赛中最终成绩分别为冠军、殿军、亚军和季军。在那十年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级豪门中,也只有曼联能连续地出现在前四名的位置。

当年不可一世的伯恩利甚至还打入过英国足总杯的决赛、英格兰联赛杯半决赛、欧洲联盟杯四分之一决赛,差点在1961/1962赛季完成双冠王的壮举。当然,除了球队的成绩被载入史册之外,时任主教练哈利-波茨(Harry Potts)的芳名也必须被点赞称颂,一位战术大师,一位442阵型的战术大师,一位倡导推动“全攻全守”足球的战术大师。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像《泰晤士报》如此权威的媒体,他们报道足球,向读者展示历史时也意外的“失忆“,对波茨只字不提。想想媒体人麦克-沃尔克(Mike Walker)这样的名字都能见报,而哈利-波茨这几个字却从来没有被刊登过在上面。基于哈利-波茨对英格兰足球做出的历史贡献,这种行为,实在是对他极大的不敬!

伯恩利的历史悠久,它是1888年足球联盟初创的12支创始俱乐部之一,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才算是在联赛中踢出来一点名堂。在1919/1911赛季开始前,伯恩利俱乐部做出了一个让粉丝们不太乐意的决定,他们放弃他们传统的绿色球衣,转而采用深红色和蓝色——与当时在该地区颇负盛名的阿斯顿维拉的所使用主色调,撞了。

(伯恩利?西汉姆?阿斯顿维拉?傻傻分不清楚)

信不信由你,反正他们是相信了,这样的改变给球队带来了建队以来最大的胜利,在1914年的old 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 Stadium,伯恩利1-0击败了利物浦,赢得了足总杯的冠军。在1920/1921赛季,伯恩利俱乐部收获了球队历史上的第一个联赛冠军头衔,他们以5分的优势力压曼城,拿到了甲组联赛冠军,开创了伯恩利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个黄金时期,伯恩利小镇当地的经济也空前的繁荣。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和煤矿工业一下子达到了生产力的顶峰,到1911年,城市人口猛增到超过106000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再花将近半生的时间,才能等来球队的下一个冠军奖杯。

可悲的是,伯恩利的传统产业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长时间的衰退期,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人口外迁严重,到1939年,人口竟然下降了20%。一损俱损,伯恩利也遭遇了类似的厄运,俱乐部在1929/30赛季结束后从顶级联赛降级,并消沉了将近17个年头,直到1947年才回归。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初,战后的重建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使伯恩利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伯恩利的居民数量却依然下降了5%。在1959/60年进行的地区人口普查,该镇共有80,559名居民。底层基础决定建筑物的高度,同样地,足球人口是一个地区足球运动繁荣的基础,没有一个英国城镇能在如此小的居民人口数量基础上塑造辉煌的足球事业,甚至赢得顶级联赛冠军。然而,奇迹即将在此发生。

(伯恩利也曾两次上演这种夺冠的喜庆场面)

那些年,球员的收入如何?正如L.P哈雷曾经描述的一种境况:“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异邦。”(不像现在的英超,2500英镑只能支付博格巴一天的工资)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格兰联赛有着严格的工资帽监控制度管制着职业球员的收入,这意味着在1959/60赛季的球员可能会在本赛季第一周赚20英镑,一旦被发现你的收入“膨胀”了,下一周就会有人把你的收入调整到一个星期赚17英镑的水准。当然了,奖金除外,正常来说,球员们还可以获得封顶为每场胜局4英镑和每场平局2英镑的奖金,不过这些也要视俱乐部的具体财力量力而行。

事实上,像博比-查尔顿这样的当时国际超级足球巨星,也曾报名参加一些可以“双倍赚钱”的智力竞赛,拿些奖金作为津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收入。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揭示了当时职业球员的无奈,与其他职业相比,最高工资帽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以及制约很大。伊冯白金汉(Yvonne Buckingham),这名英语著名的女演员曾经公开过一个细节——我曾亲眼见证鲍比-史密斯(Bobby Smith)为托特纳姆热刺一场比赛连进四球,如此伟大的一名球员,他们却告诉我史密斯先生一个星期只能赚到20英镑。What`s?天呐!这种收入水平还比不上当年我刚刚入行,一名菜鸟级演员赚的多。

(荣誉加身却囊中羞涩)

对于球员来说,反正在哪里踢球收入都差不多,小城市的消费还低点呢。所以,当时大城市俱乐部占据职业联赛主导地位尚未成为常态,英格兰很多小城市俱乐部时至今日因为引以为豪的历史战绩便在这个年代创造了。举几个例子,在20世纪50年代,普雷斯顿在大赛中三次获得亚军(52-53赛季、57-58赛季甲级联赛亚军,53-54赛季足总杯亚军);他们的死敌布莱克浦也获得55-56赛季的甲级联赛亚军,并在另外两个赛季的甲级联赛中名列前四。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取消最高工资帽的限制,这些受制于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俱乐部该如何面对“金元足球”时代的洪水猛兽。但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1961,现代足球工资制度的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新的职业球员联盟主席吉米-希尔取消了工资帽,随后球员的工资以及身价如同火箭般蹿升。普雷斯顿“怒”了!!“这让老子还怎么玩?!”,他们从引进以来从未参加过顶级联赛,自那以后,小本经营的布莱克浦也只苦苦支撑了8个赛季便宣告降级。

而同样身处小城市的伯恩利在20世纪50年代,前五年一直处于一个中下游的位置,直到1955年开始,才慢慢看到球队复苏的迹象,逐渐将成绩稳定在联赛第六名或者第七名的位置。1958/59赛季结束后,伯恩利获得了第七名,但是比当时的甲级联赛冠军狼队落后整整13分。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60年代的十年里,取消最高工资限制也对伯恩利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小城镇球会总是留不住大牌球星。

工作到每星期六的上午或者是到中午一点钟,这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常态。因此,在汽车得以普及之前,对于大多数球迷来说,如果他们想去看场比赛消遣一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去观看他们当地的足球队。而这也被大多数社会历史学家的统计数据所印证,俱乐部大多数的支持者都住在他们支持的俱乐部地址的附近。再来看看1950年一场令人瞩目的足总杯决赛,结果利物浦一方只卖出了8000张门票,因为只有25英里以内的球迷才有足够的时间赶在球赛开场前进场。幸亏现在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日新月异,不然黄牛党应该郁闷至极,门票都不知卖给谁好。

令人意料不到的竞争者,来自小镇伯恩利

59-60赛季的冠军归属争夺战进行的格外激烈,狼队已经在50年代后期已经三次夺得联赛冠军,而曼联则是在慕尼黑惨案发生后开始重建,目前士气高涨,这两队在联赛的后半程表现极为出色。再来看看其他争夺者,当然还有阿森纳,嗯,不过他们好像习惯性慢慢掉队了。

另外还有实力强大的托特纳姆热刺,他们已经在顶级联赛的赛场上连续征战了17个赛季,比尔-尼科尔森在那个赛季被任命为伦敦人的主教练,在他的第一场比赛,便以10-4的惊人比分击败了埃弗顿。而他还一直在继续招兵买马,大卫-麦凯(Dave Mackay)这名来自苏格兰的小个子左前卫的加入,使他的中场如虎添翼;再加上来自北爱的极富创造力与才华的丹尼-布兰奇弗洛尔(Danny Blanchflower)的加盟,他们已经在憧憬这个赛季的联赛冠军。对了,差点忘了还有一位竞选“佳丽”——名不见经传的伯恩利。

(小镇虽不大,但球迷们绝对是作为忠心以及狂热的)

也不能责备人们总是忘了伯恩利的存在,单纯通过球赛现场的观众数量来评判支持率的话,伯恩利在本赛季的联赛中只是排在第12位,平均到场观众人数为26869人。然而,正如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一样,“都是谎言!!该死的统计数据”。由于本身的人口只有80,559,这也26869人实际上意味着城镇居民中有33%的人都去到现场支持他们心爱的伯恩利。33%的人口!这是难以置信的,可以说没有其他球队能得到所在城市球迷的这种待遇以及如此稳定上座率的忠诚度。

那我们就来看看其他队伍的支持率是什么情况,该赛季甲级联赛观众所占城镇人口的平均比率为12%。他们的竞争对手,在前两个赛季中赢得了联赛冠军的狼队,一个多达15万人口的大都会,也才吸引了36,354人的场均上座率。所以,你可以说伯恩利是从人口规模最小城镇走出来的顶级联赛冠军,但你也可以说,伯恩利是从拥有最大民众支持度城镇走出来的顶级联赛冠军。

当时的伯恩利主席是鲍勃-洛德(Bob Lord),他在1951年成为俱乐部的理事,1955年当选为主席。洛德,这名外号“伯恩利赫鲁晓夫”的家伙,一生都是一名狂热的伯恩利支持者,他对于这家俱乐部的雄心壮志极其坚定也煞费苦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要最好的伯恩利,而且只有我们是最好的,没有第二个最好的。”如此坚定又强势的宣言!他几乎把复兴伯恩利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而且,“赫鲁晓夫”也不打算留给别人任何怀疑以及商量的余地。这个意志坚定的家伙19岁就开始做生意,多年的努力与耕耘之后,他已经建立了以伯恩利做核心地区且覆盖了临近地区的小型商业帝国。

(中间对镜头一脸不屑的,就是鲍勃-洛德)

洛德把自己暴躁、直言不讳的个人形象从约克郡带到了伯恩利所在地兰开夏郡。据说,提摩西·韦斯特(Timothy West)在演出的时候从洛德那鲜明的个性中借鉴到了灵感,并成功的塑造了情景喜剧《黄铜》中布拉德利·哈德克里(Bradley Hardacre)一角。现实生活中的洛德完全是一副暴君的形象,他专制,好斗又极其冷漠,当然了,也有人声称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部分的俱乐部主席都出身于一个有特权的家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都会选择低调行事刻意回避公众的关注。在俱乐部的日常工作中,他无法容忍别人对他的决策有异议或者争论,一切都必须他说了算,以一种粗暴的方式管理着俱乐部,以至于他成为当时公众眼中第一个拥有真正话事权且行事高调的俱乐部所有者。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媒体有着不可名状的仇视,双方缠斗得不可开交。许多来自国家和地方期刊的记者发现自己被禁止进入伯恩利特夫摩尔球场的新闻记者席。著名媒体人阿瑟-霍普克拉夫特(Arthur Hopcraft),在他的名著《足球人》当中直接称鲍勃-洛德为伯恩利的赫鲁晓夫(Khrushchev),他说:“伯恩利的记者席通常不那么拥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俱乐部主席禁止记者采访。”50多年后,双方过去的这些伤疤似乎还没有消逝,就在2009年,《卫报》还曾经使用这样的一段字眼作为伯恩利重返英超联赛的新闻推广——伯恩利是……万幸地是,他们的主席已经不再是那个鲍勃。

由于他的行事作风以及性格特点,总有不少人对他持否定以及批判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于伯恩利的成功崛起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俱乐部管理运营者不同,他极有远见,意识到为球员提供优秀的训练设施是极具价值,这也是吸引新成员加入俱乐部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1955年7月,他在Gawthorpe附近建立了一个硬件优秀的伯恩利训练基地。

当时,对于一个足球俱乐部来说,设置这样一个远离比赛主场馆的训练基地是闻所未闻的。相比之下,他们的竞争对手,死敌布莱克本则不得不在靠近布隆菲尔德路球场的纳托尔街附近一块土地上进行训练,而这个所谓的“训练基地“在比赛日还要被征用以作停车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球队许多一线队球员,比如吉米-亚当森(Jimmy Adamson)和吉米-麦克罗伊(Jimmy McIlroy),在兴建这个“训练基地“时都帮助做了一些比如挖渠、修筑的苦力活,原因在于他们微薄的夏季工资,以致于要打打兼职才能帮补家用。

但,这似乎对于某个小俱乐部来说,已经有了实现梦想的一些硬件条件,接下来,将是奇迹诞生的赛季。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