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马vs巴黎:中场制胜,迂回歼敌

刘强专栏 刘强专栏

没有疯狂而强硬的高位压迫,鲜有迅捷且犀利的快速反击,比赛节奏不是太快,绝对机会也不算多,皇家马德里与巴黎圣日耳曼的次回合交锋看起来并不像一场赛前悬念丛生的欧冠淘汰赛级别较量。埃梅里为阵地战进攻准备的首发阵容无法掌控比赛,中场的式微让他们在两个禁区附近均不得要领,皇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更加出色的整体作战能力牢牢地控制着比赛节奏,晋级可谓实至名归。

【伏笔:强攻时刻用莫塔,埃梅里所托非人】

自首回合的伯纳乌之战以来,皇家马德里和巴黎圣日耳曼在内战中的走势都比较平稳,两家都在积极地利用联赛调试阵容、完善打法,核心球员的伤势问题比竞技成绩更加令人关心。内马尔因伤缺阵令比赛失色不少,莫德里奇和克罗斯的身体条件尚未达到首发要求,两家因为这些意外因素的集合在实力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倾斜。

较之首回合的先发阵容,双方此役都调整了部分首发人选。皇马改变的是阵型结构,巴黎更换了后场轴心,两家都已经利用联赛完成了热身。利用对垒马赛的两番战(法甲/法联杯),埃梅里有目的地锻炼了莫塔、迪马利亚、德拉克斯勒和拉斯-迪亚拉等球员,这些球员不出意料地在次回合比赛中先后出场。从选择莫塔顶替洛塞尔索,而不是德拉克斯勒和拉斯-迪亚拉坐镇中场一事上可以看出,埃梅里显然是为了阵地战强攻做好了准备,然而,这种选择在提升了中后场传控稳定性的同时,也付出了中场活力持续下滑,中场与锋线运动能力差距进一步加大的代价,这为比赛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埋下了伏笔。皇家马德里迎来了解禁复出的卡瓦哈尔,在联赛对阵皇家贝蒂斯和阿拉维斯的比赛中,齐达内排出的阵容与此役极为相似。

此役,双方虽有很多球员承担着一周双赛的任务,但考虑到两家在联赛中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压力,体能对双方而言都不是问题。卡瓦尼、德拉克斯勒和迪马利亚的组合曾经帮助巴黎在主场大胜巴塞罗那,顶替内马尔的迪玛利亚是巴黎队内近期状态最好的球员,德拉克斯勒在改打中场后表现出的后排攻击效果正是巴黎原有体系中所亟需的一种元素;皇马能够在新年之后逐渐觉醒,靠的正是平行442的加力提效作用,阿森西奥作为局部核心的成长速度惊人,巴斯克斯改变打法之后也成为了令对手十分头疼的角色。

由于次回合的攻守态势十分明朗,齐达内在赛前备战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具体的防御模式,即到底是囤兵低位主打深度防反,还是力求在中前场切断对手的运输线,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标。从比赛的实际进程上来看,齐达内制定的中场绞杀策略非常成功,他们在断球后并不急于快攻而是耐心地组织推进,在进攻中敢于在局部投入兵力打传切,这种在两个禁区前沿消耗对手的比赛方式让巴黎华而不实的中场疲于奔命。

【胜利的要诀:文官中场的两幅面孔】

对比赛势头的争夺在强强对话中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高水平的球队能够在铺陈自身计划的同时打乱对手的节奏,通过合理分配体能来完成不同阶段的战术任务,消弭优势状况下的隐患,把握被动局面中的机遇。2016/17赛季欧冠半决赛次回合,绝境中的马德里竞技依靠凶狠而严密的逼抢在开局阶段完全压制了皇马,短时间内的两粒进球几乎让他们完成了大翻盘。埃梅里不可能不清楚这场比赛的点点滴滴,但巴黎圣日耳曼却无法像马德里竞技一样抢开局,这是由他们的人员特点和球队气质所决定的。主队在开场后没有展现出孤注一掷争取逆转的勇气和信心,球队的精神面貌较之首回合时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提升。

迪马利亚顶替内马尔,蒂亚戈-席尔瓦取代金彭贝,巴黎方面一头一尾的两处变化引人瞩目,但莫塔替换洛塞尔索出现在中场枢纽,同样是一处足以影响全局的变化。较之能够在前腰和后腰之间切换的阿根廷中场,莫塔的经验和持球稳定性更胜一筹,但他的覆盖和对抗能力却退化到了难以胜任强强对话的程度。考虑到意大利老将的搭档维拉蒂和拉比奥都无法弥补他的短板,巴黎的同质化中场几乎无法承受过多的拉锯、对抗和消耗。两厢对比,皇马此役的中前卫组合是具备B2B属性的卡塞米罗和科瓦契奇,在他们两侧的阿森西奥和巴斯克斯活力四射,双方中场的“能量”储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

在开场后趁对手立足未稳就偷袭身后是皇马本赛季最擅长的抢开局策略,即便脚下有球或对手压迫力度不大,皇马也不会很快从一开始就将阵型前压,他们会有意识地给本泽马和C罗预留一定的冲刺空间。客队在中圈弧附近组成了一个能够很好地覆盖场地宽度的横向链条,一旦在强侧完成断球,皇马既可以顺势攻击巴黎助攻型边后卫身后的空间,也可以通过横向转移让另一侧的边前卫持球推动进攻,C罗和本泽马能够通过一人拉边/回撤、一人接应的模式帮助中场完成进攻推进。

即便没有莫德里奇和克罗斯,皇马的四名中场依然能够依据场上局势灵活调整站位,随意切换节奏和大小球进攻,运动能力和对抗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围绕皮球形成局部围抢,并在二分之一球的争夺中占据上风。同样是堆积文官中场打造技术足球,皇马和巴黎在建队过程中对球员的要求却不尽相同。

前者能够在强强对话中放下身段打反击,技术型球员们敢于在比赛中撕咬对手,他们在长期防反模式中练就了较好的个人防守技术,在关键比赛中保持专注度就能打出很好的包夹和协防;后者在强敌面前依然强调以我为主,球员在无球状态下的压迫和逼抢不成体系,过多的一对一上抢等于是放大了他们在体格和防守技术上的缺陷。维拉蒂屡屡在关键比赛中沦为对手的重点打击目标,在负面情绪快速累积后吃到红牌几乎成为了他的特色,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以狠补短”的防守习惯确实容易被针对,另一方面也是巴黎的体系未能对他形成很好的保护,在没有扫荡型中场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其实是部分承担了“兽腰”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历任主帅对维拉蒂的调教均未能让其取得明显的进步,关于意大利人加盟巴萨和皇马的传闻已逐渐偃旗息鼓。

【取胜之匙:中场的陷阱与反击的迂回】

为了解决中场的困境,巴黎通过强化了阿尔维斯的持球、赋予迪马利亚和姆巴佩更大的自由度来增加强侧的变化。阿尔维斯的经验和技术能够帮助他很好地阅读比赛,合理地在拉边突进和内切攻击肋部之间选择,巴西人擅长在中场和卫线之间接应对手的特质,有效地缓解了拉比奥和维拉蒂的压力。巴黎在比赛前半段数次有威胁的肋部打身后,都是得益于阿尔维斯聪明的移动。不过,由于卡瓦尼的位置比较固定,巴黎方面在边路高位区域依然无法建立起与皇马方面相对等的人数,这种不足在内马尔首发时体现地并不明显,巴西人可以通过连续过人打开局面,但在今天的比赛中就显得比较致命。

(阿尔维斯直传肋部身后,姆巴佩的射门是巴黎在上半场最好的机会。)

从上赛季后期至今,迪马利亚的纵向突击和局部爆破能力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衰退,阿根廷人开始承担起了更多的肋部策应和传中任务,姆巴佩在本赛季的外围持球进攻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欧冠强强对话这个级别的比赛中,他似乎还无法利用这项新技能去改变战局。巴黎的两翼看似拥有两位优秀边锋,但实际上还是要依靠大兵团作战,这对边后卫的往返和助攻能力要求很高,在没有出色的拦截型后腰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对手偷袭身后。

考虑到巴黎的两名中卫都具备转身和回追速度快的特点,C罗和本泽马在长距离冲刺和带球时的稳定性和杀伤力也已不比从前,皇马在后场断球后的反击并不是一味求快,而是有意识地通过传切配合带动更多的球员参与到进攻中,此举可以利用整体的前移将双前锋推倒理想的攻击位置,还能够迫使巴黎的边锋和中场不断回撤防守,消耗他们的体力,让巴黎无法形成持续围攻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皇马局部人数占优、球员运动能力强的特点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屡屡利用娴熟的传递将皮球转移到弱点发动进攻,支撑起场地宽度的四名边路球员都具备独立发动进攻的能力,C罗不断地拉边支援让巴黎的文官中场在不断移动中快速消耗。

第51分钟,皇马依靠前场四人组的配合打破僵局,阿森西奥直传禁区左侧,巴斯克斯起球传中到后点,C罗高高跃起头槌破门。这次精彩的小组配合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皇马对巴黎方面依靠阿尔维斯支援中场的策略已经有所防备,阿森西奥正是在巴西边卫有意向内线移动的过程中完成抢断;二是球队在易边后延续着上半场的消耗战模式,阿森西奥并没有像首回合替补出场后那样得球后就疯狂冲击身后,而是等待队友向他聚拢后再寻求发展;三是在马塞洛没有及时插上套边的情况下,本泽马迅速拉边扯动防守为阿森西奥提供了掩护,皇马的阵地战左路模式得到延续;最后就是巴斯克斯延续了自联赛做客莱加内斯一役以来形成的“自由人”打法,这是皇马能够成功撕破对手防线的关键。

(阿森西奥、本泽马和巴斯克斯在左侧肋部完成了一次教科书般的局部三角配合。)

从过往的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脚下技术和连续传切能力都不够细腻,贝尔(巴斯克斯)和卡瓦哈尔之间的配合远不如C罗(阿森西奥)和马塞洛默契。右路的进攻必须依赖于中锋(本泽马)的拉边和进攻型中场(莫德里奇)的支援,才能在强侧形成有效渗透,否则紧靠右路二人组很难击穿对手的防线。既然程式化的右翼攻势有愈发钝化的倾向,那么适时改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贝尔在近期比赛中的主要任务是后场推进和前场的反越位冲击,巴斯克斯也开始减少抱边下底的次数,更多地向中路靠拢寻求直接攻击禁区的机会,他的内切增加了中路的密度和活力,有效地利用巨星们扯动防守后留下的空隙,其跑位灵活且擅长传球的比赛特点也比较适合为C罗提供近距离支援。首回合较量中,阿森西奥像对垒皇家社会时一样在同样的位置用同样的方式送出杀招,两周后,巴斯克斯又将对阵阿拉维斯和赫塔菲时的常规操作重演了一遍,埃梅里的赛前准备工作显然是很不周密。

【防守张弛有度,换人按部就班】

领先后的皇马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回收半场打反击,齐达内指挥弟子们利用对手士气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机会实施高位逼抢,试图再次取得进球来提前杀死比赛。在球队进攻推进困难,自身又连续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重压之下的维拉蒂情绪失控申请红牌,比赛在第65分钟时实际上已经结束。继首回合完成破门后,拉比奥再次参与了进球,但巴黎中场全面失势造成整个体系坍塌的局面已经无法逆转。在本泽马错失单刀机会之后,齐达内用贝尔将其换下来提升反击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皇马回归边路进攻的传统之后,已经不是真正"边锋"的贝尔出场顺位下滑并不意外,勤奋且没有顾虑的巴斯克斯在边路能够取得更好的覆盖效果,挤掉本泽马出任双箭头之一或许是贝尔在冲刺阶段关键比赛中唯一的上位机会。

作为在双冠赛季中收获了无数赞誉的功臣,伊斯科在2017/18赛季可算是体会到了何为世态炎凉。当然,伊斯科并不需要急着证明自己,此前对阵西班牙人和赫塔菲的比赛已经说明了这位擅长盘带的中场球员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齐达内在进行轮换时的底线都是至少保留一部引擎(莫德里奇或伊斯科),来对付对手在中路集结的重兵集团。做客巴黎的比赛方式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所有对手,皇马现阶段个人攻击能力下降、愈发依靠整体,伊斯科的粘合剂作用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他的联赛中的出场可以为莫德里奇和BBC提供更多的轮休机会。

【经验:两厢对比可知欧冠成功之道】

有太多微观方面的变化影响了这轮系列赛的走势,阵容方面漏洞更少、三线实力更为平衡的皇马笑到了最后。同样是因金元注入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势力,切尔西和巴黎圣日耳曼在欧冠赛场的轨迹判若云泥,前者正是凭借成军之初就能打好欧冠的特质完成从暴发户到豪门的蜕变,后者却因过分重视技术而忽视平衡屡屡在传统豪门面前遇阻。从近两支(巴萨&皇马)淘汰巴黎的球队身上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那就是能够在技术流的道路上实现登峰造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更多的时候,欧冠的最终赢家都是三线平衡、漏洞更少且能够驾驭多种比赛模式的球队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