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支持你的主队?英超现场球迷群体画像

仰卧撑足球 中甲国脚

球场入座的顺序复杂但可以预测。最早抵达的是贵宾包厢的观众。那要看你的套装组合有多豪华,最早可能于开赛前四个小时就有专人导览、免费点心和签名拍照的机会。客场球迷通常会提早开启,有警察和俱乐部职员尽快速度引导就座,以避开其他主场球迷。当然,俱乐部很希望有多一点主场球迷早点到场消费,但实际上只有1/5左右的球迷会提前半个小时就进入球场。另外2/5可能还在场外闲逛或者才刚抵达。剩下的则都还在路上,接着人潮的涌现,提前15分钟达到高峰。这一大群将近2/3的观众全都集中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通过旋转门寻找自己的座位。整片彩色塑胶坐席被分割成一块一块,人群先是如散落的岛屿,随后连成了群岛,接着形成海岸崎岖的大陆。到了最后五分钟,路上耽搁的人才匆匆赶到,慢悠悠的进场。最后一刻才离开酒馆的人则是踉踉跄跄的入座。

想象一下,第一批球迷陆续涌入了对面的看台。我们可以按照人口统计的方式重新排列他们。假设看台一共有25排,从A到Y。每一排有一千个座位,总计25000个座位,每一排则代表4%的观众。现在我们能看出什么?假如让观众按照性别排列,会出现一项迄今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从A排到V排,每一个人都是男的。1997年的调查发现,足球的现场观众只有12%是女性,虽然近年宣称女性球迷的数量有显著成长,但英超调查依然显示女性现场观众的比例仅上升到15%,等于只做满最后四排。部分俱乐部,特别是莱斯特城(Leicester City)和伊普斯维奇(Ipswich Town)这样的新晋级的俱乐部,女性观众比例的确攀升至1/4,但由于此中男性观众群组成坚不可摧的壁垒,又将这些变化给中和掉了。即使到了2007年,女性观众在阿斯顿维拉至占5%,在热刺和切尔西也只略多于10%。

如果说性别比例的变化微不足道,那么观众年龄层逐渐老化,也是不容置喙的事实。虽然1970和1980年代,特别是当时的影像记录倾向于夸大年轻球迷的数量,但现有的资料写得清清楚楚。1983年的考文垂球迷中,16到20岁的球迷只占观众总数的22%。十年后,该年龄层的观众在阿斯顿维拉只占1/4,在阿森纳只占17%。到了2000年,即使把先前调查的年龄层扩大一倍,16到24岁的观众比例依然下跌到大约是10%,只能占据远端的W和Y排。30年前,这群年轻人更有可能是坐在最前头的A到G排,组成1/4的观众。场边气氛也往往受其左右。40岁以上季票持有者的比例,从2001年的41%上升到2011年的54%。同时,现场观众从平均1930年代晚期出生,微微涨到1940年代中期出生。观众头发越来越白,也越来越秃。2007年,现场观众平均年龄是45岁。

虽然季票持有者的流动率很高,不少球迷会在人生不同阶段突然爱上或放弃足球,不过主要这一群渐渐老化的男性核心球迷多半仍深刻效忠俱乐部与其所属地区。一般而言,俱乐部皆来自球场方圆50公里以内的范围,大约85%人的住处离球场不到80公里。不过随地域不同也有明显差异。北部较小的俱乐部现场观众,九成以上是地方居民,但换作在伦敦,在距离球场16公里以内的人只有不到1/4。各地区最大的俱乐部,特别是利兹联、利物浦和曼联,远道而来阵容也比较庞大。有一些是游客,但大多数是英格兰本土的经济移民。

关于足球现场观众的种族组成,现行唯一可信的资料来自于英超从1997年到2007年做的调查。这十年间,描述自己是英国白人的观众比例从98.8%下跌到95%。剩下的5%由英国的少数族裔人口和外国球迷组成。2007年,切尔西的外国球迷人数超过3%,几乎能单独坐满一排看台座位。相较之下,米德尔斯堡的海外球迷只有0.1%。有钱看英超足球的外国居民以及那些固定来看足球的游客(例如纽卡斯尔、利物浦和曼联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军团)只会出现在少数俱乐部,剩下3%到4%具有少数族裔背景的观众因俱乐部不同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俱乐部非白人观众不到1%,另一些的观众组成则明显比较多元。2007年,阿森纳、热刺和富勒姆的看台上约有7%至11%的少数族裔观众。考文垂和莱斯特城也各自吸引了一群亚裔英国支持者,约占现场观众的一成。

一般普遍认为,与1980年代相比,现在足球观众比较有钱,也显然更中产阶级。但事实上,从现存最完整针对1990年前的观众所做的调查来看,有2/3中产阶级和1/3工人阶级组成的稳定结构,早在英超成立以前就存在了。2000年前后,对英超和英格兰足联做的一连串调查显示,变化也微乎其微。当然,两方的阶级组成都很复杂。前者的观众涵盖高级专业人士到低技术的白领员工,后者则囊括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阶级以及那些劳动市场的边缘人和非劳动人口。话说回来,资料也确实指出,早在1990年代经济和文化转型以前,原本绝大多数由工人阶级组成的足球观众已发生基本的转变。新足球秩序的作用只是强化了这些转变,使其更加极端。因此,到了2007年,英超观众的阶级层级又往上爬了一点。上层中产阶级占据了近半数的座位,坐在A到L排。下层中产阶级则坐满L到S排。两者一同组成七成以上的现场观众。技术性工人阶级坐在T到W排,半技术性劳工和劳工市场以外的民众只分到X和Y的最后两排。

当然,观众的组成也呈现出英格兰各地财富和劳动市场普遍的结构差异。伦敦的豪门俱乐部,工人阶级观众局限在后面六排,其中兼职和失业者只能做到Y排。在热刺、阿森纳和切尔西,广义的中产阶级已经慢慢上升到观众的3/4。相反的经济宽裕的中产阶级(小康以上),在桑德兰和米德尔斯堡只占了观众的1/3。季票持有者的收入数字已证实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2007年,切尔西和热刺球迷只有三成年收入超过5万英镑,同样收入在桑德兰和布拉德福德城的比例是7%,在米德尔斯堡只有6%。

这些球迷真的能等同整个国家吗?除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仪式和行为以外,足球迷还能反映什么?由中老年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主宰,决定其行为模式和发展取向的领域,足球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况且球迷的阶级组成也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相去不远。英超的观众群尤其更加两极,失业人士、学生与非技术性劳工约组成国家9%到10%的劳动力,但在球迷中只占了2%。专业人士的人数稍微超出比例,但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基本转变,包括中产阶级扩大,工人阶级缩小,两方同样因技术收入和地位而分层严重。这些也都透过足球迷清楚呈现出来。地理上球迷分布明显符合全国人口统计的曲线,准确呈现南北之间和伦敦内外的差异。

说到底,阶级至多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全国和球迷的组成,另一个同样有意义的切入点是根据消费模式,而非生产模式来分析球迷,同时理解在阶级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支持方式,对足球不同的感情。理查德-古利亚诺蒂(Richard Giulianotti)用两道轴线来划分足球观众。X轴的一端是土生土长、常年忠心不移的老派支持者;另外一端则是商业驱使下的现代外来球迷。Y轴的一端是感情强烈、自我认同与足球紧密相连的人;另一端则是那些关系较为疏远、短暂、自我反省的人。依照这两道轴线的上下多寡,现场观众可以粗分成四类:老派的一群,可再细分为死忠铁粉和比较淡然的支持者;然后是新生代的狂热球迷,最后则是偶尔来看一下足球的过路人。有些运动记者则认为,观众的分类还应该包括新一代的黑道混混,经历过足球流氓时代现在年届退休或半退休的老人,以及分散在看台或商务及贵宾包厢的新兴消费者。

这些分类模式都能指出足球观众的重要特色,但到头来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论球迷的内部组成有多复杂,与国家真正的社会结构又有何关系,对于英国足球文化,社会学家的理论和一般人的话题无不围绕着一连串相生相克的命题。谁保有本真性(Authenticity),谁失去本真性?谁是真货,谁是赝品?谁是真心,谁假意?谁真的热爱足球,谁要只是在消费足球?战后让劳动力与足球观众从工人阶级为主转变成中产阶级为主的经济与科技革命,老早已经发生。身处产业化足球的新时代,面对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社会经济变化也被赋予文化和道德的含义。不论实际出生在哪个阶层,只要愿意保存并推崇本真的足球支持活动,那些人就是真心的。哪怕所谓的本真,其实只存在于想象的过去当中。英国工业社会消失多年以后,足球的球迷圈已成为一个重要战场,供人们在其中朦胧回想并哀悼它的离奇消失。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