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的青训队员都无法踢职业,青训还有意义吗?
故事要从一个多年老友的经历谈起。作为一个资深球迷的儿子和一个足球爱好者,哥们儿从小学毕业后就被选拔进了足校,因为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一步步选拔进了预备队。作为一个非专业足球人员的资浅球迷,我一直都认为他的实力比很多一线队员都要强。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始终不能踢上一线队,后来因为心灰意冷从专业队退了下来。
幸运的是因为足球技能不错被某大型国企招进去成为了一名企业足球队的一员,多年来因为学历和经历问题并没有安排什么实质性工作,只是担任个闲差并负责一些足球队事务和在集团联赛中代表单位拿成绩。
原本以为就在这样的岗位上做下去了,然而因为年龄的增大和缺乏适量的训练,近几年已经很少能代表球队拿到好的成绩。近期很悲催的被企业分流下岗了。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就傻了,除了在国企混过得这些年头,因为没学历、没技术、没经验在就业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但这样的经历并不是独一份,还有很多在早年间因为进入足校练球而荒废了学业,最后因为 没能进入一线队又没有学籍和学历,在日后的发展中很艰难。
大的青训背景是成材率不足3%,包括发达的欧洲也是如此。那为什么欧洲很多人还是会在16岁的时候放弃学校学习而进入职业队梯队训练呢?除了对足球的热爱、成名得利的诱惑外,欧洲往往对练不出来的球员有充分的保障。
首先那边有非常多级别的联赛,从顶级的五大联赛到基本的社区联赛,多级别的职业和半职业业余联赛能为球员提供大量的机会,很多球员活跃在低级别的业务联赛中。第二个原因是欧美蓝领的收入很高,而这种技术工种不一定要求有很高的学历,这就给练球荒废学业的球员提供了未来出路保障。而且在升学方面,欧美很多学校的申请制不要求你一定要有高中学历,可以先进入社区大学或预科再进入大学攻读学位。欧美国家除了在体教结合的路上做的好,也给运动员提供了多种方式的出路。
据悉,欧洲很多球员在18岁左右的时候会去到美国大学体育联盟踢球,边继续足球生涯边攻读学位,而且有不错的机会拿到全额运动奖学金的同时享受免费的学术辅导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从欧美经验来看,除了完善更多的联赛级别给青训队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出口外,还要打通教育体制,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升学方式。真正让爱踢球的孩子不会因为足球而彻底放弃求学机会甚至是毁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