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之乡”广东梅县和拥有89年历史的“强民”体育会

仰卧撑足球 中甲国脚

广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在我国有“足球之乡”的美誉。在那里,每个年轻孩子的梦想几乎都是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这个“足球之乡”,曾经有一支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响当当的足球队,也有一个同名的体育会。如果你是梅县人,一定听说过“强民”这个名字。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将近40年前,感受广东梅县的足球氛围,同时回顾“强民”这个名字对于梅县和中国体育的意义。

八十多年前,梅县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民间足球队

36年前的春节,在“足球之乡”梅县,由梅县“强民体育会”主办的“强民杯”足球赛鸣锣开战。来自工厂、学校、民间等20多支球队角逐争雄,把这里的足球热推向了新的阶段。此后的每年春节,都会有热心足球的许多知名人士欢聚在梅县一同庆祝。香港愉园青年足球队经常前来访问,将梅县的足球氛围掀起新的高潮。

叶剑英元帅回乡探亲,希望梅县重现当年足球盛景

1982年,时任香港嘉属商会名誉会长孙城增、曾宪梓和会长刘锦庆,在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争夺进军西班牙世界杯的关键一战失利后,有感于“足球之乡”的活动要进一步开展,希望能够通过赞助举办赛事的方式,帮助中国足球早日翻身。“足球之乡”的美誉和“强民”的名字无法分开,而“强民”的名字又和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紧紧相连,这就是足球之乡梅县的重要特点。

梅县强民队曾击败来自英格兰的来访球队

梅县足球的兴起

梅县的足球运动有相当悠远的历史。由于广东梅县素以“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著称,早在20世纪初,足球就首先在学校的华侨子弟中兴起,随后逐渐走向社会。“强民”足球队,是继社会上出现“岭东足球队”之后,于1929年成立的。何以起名为“强民”呢?当时中华民族正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关头,爱国者纷纷提出“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而这批爱好体育的青年则提出“体育救国”,励志“强民”,一雪东亚病夫之耻。

1920年梅县中学里成立的足球代表

建队之初,强民队一无所有。队员入会要交队费、要捐款。大家凑钱买球,不论寒暑风雨,每天天还未亮,只要听到哨声一响,球员们便呼应着跑到五中运动场练球。天黑时看不见球,还得听着球落地的声音找球,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这样的足球痴迷者想要练球是何等的艰苦!

梅县美华小学

脱颖而出

强民足球队首任队长是张作瑨。1931年,球队由温集祥继任队长。同年,强民队首次参加梅县足球锦标赛,便以11胜1平的不败战绩雄踞全县13队之首。随后,球队应邀前往蕉岭县和汕头访问。在汕头,首场以0-2败给岭东盟主汕体足球队,但次仗却以3-1击败了来自足球王国的英格兰舰队足球队,受到当地群众和报界的好评。这是梅县足球史上第一场国际比赛。

梅县如今仍保有曾经的古朴风格

1934年,强民足球队扩大为强民体育会,选举温集祥为会长。当年,广东省第13届运动会在广州市开幕,梅县以侨民为主力组成足球队,首次参加省运会的县联队比赛。梅县队最后以2-0战胜了卫冕冠军汕体队荣登榜首。从此,梅县强民的足球引起了全省足球界的关注。

当年的梅县西人众多,足球运动最早从那里进入中国

蝉联省运会冠军

1936年,广东省第14届运动会的足球冠亚军争夺赛由上届冠军梅县队和宝安队交锋。宝安队有七、八名香港甲级联赛的欧洲高手加盟,实力雄厚。赛前,广州报纸评题写道:宝安队稳得冠军。当时梅县一位头面人物正在广州,他原是逢有梅县的比赛都会去观看,但却认为这场球“看不得”。梅县体育代表团团长更是怕输了球丢脸,竟然不敢亲自带队入场。当时,梅县队在强劲的对手面前,虽无十足的信心,但却有“打了再说”的不随便服输的拼劲。

梅县队铁杆球迷朱天锡,为了随队远征看球卖掉了家里的自行车

这场球赛上半场0-0。下半场到20分钟时,双方还各无建树,但20分钟一过,形势便“飞流直下三千尺”。宝安队先声夺人,连进两球,以2-0领先。这时,原来在看台上举起梅县队的队旗又被收了回去,举旗者也下了看台,准备溜之大吉。梅县队队长温集祥临危不乱,下决心将左边锋陈盛繁和左内锋对调位置。这一调真灵,中圈开球后,中锋温集祥和刚调过来的左内锋陈盛繁几下横来直去,便进入了对方腹地。温集祥当机立断,一脚劲射扳回一分。接着对方开球,球又被温集祥截获,和右内锋邱振基做了二过一配合,突破对方防线,由邱振基再建一功,比分被扳成了2-2平手。这时,那位已经来到人行道上准备先走的举旗者,踌躇着不走了。接着宝安队,反攻奏效,又以3-2领先,梅县随即又回敬一球,3-3再度扳平。紧接着,梅县队一鼓作气连下两城,反以5-3领先。宝安队于比赛尾声发起强攻,又破一关,但终场哨音随即吹响,梅县队以5-4险胜,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蝉联了省运会冠军。一场足球比赛,在最后25分钟内,双方共进九球,这种紧张激烈的场面在足球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朱天锡在六十年代成为国家一级裁判员

当时的香港嘉属商会会长林翊球先生,观看了这场比赛后随即邀请梅县队到香港访问,与球坛高手南华队进行比赛。这又是梅县足球史上和香港足球界的首次交往。

抗日救亡,出访湘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等不少骨干都参加了中共梅县地下党,由温集祥担任负责人。从此,强民体育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会务工作不断,会员扩展到了600余人。为了抗战的需要,强民体育会与梅县青年抗敌同志会、学生抗敌会结合在一起,在梅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举办义赛、义演、义卖等活动,筹款援助抗日前方的战士。强民足球队的一线队员则分散到各街道,组织小型足球和“百磅”足球队(即体重不超过100磅的青少年球员才能参加),培养了不少后起之秀。

温集祥率队击败了来访的李惠堂和五华足球队

1941年,梅县足球队代表广东省,随广东省体育代表团访问湘桂,屡战屡捷,轰动中南各省,引起了球王李惠堂的注目。李惠堂本人虽然出生在香港但祖籍在梅县,他为家乡足球事业的发展感到甚是欣慰。1942年,李惠堂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以香港南华高手组成的航建足球队访问梅县。

海外同胞的支持

1946年,梅县各界人民派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到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地访问,沟通侨情。当时,温会长写的《战后梅县概况》一文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香港、澳门等地发表,引起侨胞的强烈反应,纷纷集会,欢迎来自家乡的使者,并成立资助梅县发展体育事业的筹募委员会、印尼华侨李恩绅宴请的席上,侨胞们即捐赠2000多万元,作为修缮梅县体育场之用。印尼华侨丘佐荣、丘陶荣兄弟,更是一举捐赠美金1万元,做建筑梅县体育馆前楼的经费。随后,印尼的刘家琪、刘宜应等又筹募一笔强民体育会的基金。印尼华侨徐育梅、林载成,香港嘉属商会会长孙城增、刘淼庆等,也先后募集足球、足球鞋、足球衣、奖杯以及兴建足球场等。所有这些侨胞们物质上的支持,对梅县足球运动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名爱国华侨曾宪梓先生

建国后的业绩

1951年和1953年,以强民队员为主组成的梅县足球队,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南区足球赛,均获季军。1955年和1957年,梅县足球队参加全国分区赛(武汉赛区)和全国乙级联赛,均获冠军,引起我国足坛人士的瞩目。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以“足球之乡”的美誉。1963年,梅县足球队晋升为甲级队,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仅从解放后到1956年,梅县强民为国家队、中南红队、中南白队、广东队等输送了30余名足球良才。参加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广东足球队,有一半以上的主力来自梅县。夺取第五届全运会足球亚军的广东省队主力,一半以上是梅县输送的,他们包括池明华、杨宁、蔡锦标、叶细权、黄德保、王惠良、钟小健等。广东部队足球队里更有十多名主力是梅县输送出来的,先后在国家队效力的蔡锦标、杨宁、池明华则是梅县地区的优秀代表。北京足球队的国家级教练曾雪麟、解放后首批八一队著名左边锋杨菲荪和右边锋潘培根、南京部队足球队教练张崇阶、原昆明部队教练杨友彪等,都是在解放前强民这个摇篮里打“百磅”足球成长起来的。

前国家队主帅曾雪麟是梅县足球的代表

复苏与中兴

1958年,由于种种原因,强民停止了活动。十年浩劫,足球之乡仍然坚守在足球的阵线。“四人帮”粉碎后,1977年香港嘉属商会副会长曾宪梓回乡观光,目睹昔日的足球之乡一片冷落景象,感慨万分,于是主动捐款供梅县组织一支足球集训队。在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16个重点足球发展地区之一后,梅县足球队于1981年重新组织起来,足球业余体校也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中断活动二十年的梅县强民体育会也于1979年复会,恢复活动。老会长温集祥再次被选为会长,重新走马上任。1980年2月,强民体育会举行成立51周年庆祝大会,刘锦庆、曾宪梓等爱国华侨组织访问团,并率领香港愉园足球队回梅县祝贺。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杨康华等省市相关负责人也专程到梅县参加大会,侨民重新组织起一支球队即以2-1战胜了香港愉园队。

文革结束后,温集祥带领老队友们重新组织起强民体育会

随后,孙城增、刘锦庆、曾宪梓,罗焕昌等,又给刚刚恢复活动的强民体育会资助经费,让强民体育会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溜冰场,同时强民综合服务公司也成立起来。溜冰场和公司的收入都大部分用来开展足球运动。其后,梅县强民体育会事业基金委员会收到了旅外同胞的热心捐助,从而进一步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目前,梅县拥有一支征战中甲联赛的职业球队,主场位于梅县曾宪梓体育场,队中的大部分球员都是梅县体育会自己培养的,还引进了穆里奇、阿洛伊西奥等著名球星。

梅县铁汉生态是梅县足球的传承者

若要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一个“足球王国”,且不说北京、上海、大连那样的大型城市,这个名号应该送给广东梅县。梅县继承了老一代中国足球人的开拓创业精神,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足球的中流砥柱,而且现在仍在继续。现在,有不少球迷队三、四十年代李惠堂的名声远播和中国足球当时在亚洲的称霸局面感到不能理解,那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媒体妄自尊大,将曾经那支中国队吹上了天,而多半是因为中国男足目前的尴尬处境限制了太多球迷的想象力。

传承近百年,足球文化已经在梅县生长出来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