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青训,千余职业位置,剩余99.9%的球员该何去何从?
2009年4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拉开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的序幕,此后国务院及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发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政策措施,从校园足球领域到职业足球行业,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始出现实质性进展。
校园足球立体格局初现
教育部在2月初最新公布的《2015-2017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7年7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8所(其中小学10022所、初中7111所、高中308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和河北是特色学校最多的五个省份,规模都超千所。全国基本构建构建“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四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推进格局。
社会青训与职业梯队逐步完善
过去几年国家连续推出政策,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3月,国务院通过《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改革方案》,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在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足球产业,也催生了大量青训机构的崛起,目前全国青训机构已超过6000家。
新出台的《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2018版)实行“梯队捆绑俱乐部注册制度”要求俱乐部必须有青训梯队(中超和中甲将必须独立拥有各自的U19、U17、U15、U14、U13五级梯队,中乙必须拥有U17、U15、U14、U13四级梯队),并明确要求俱乐部青训费用不低于总支出的15%(按照这样的标准,参考2016赛季的数据,中超16队一年用于青训的费用可高达16.5亿)。可预见的学员增量,将带来校外足球培训爆发式的市场需求。
青训规模扩大,球员出路难觅
据统计全国青训人口总数已达百万,而顶层的目标是达到千万,如此庞大的基数面临的是未来出口路的紧缩现状。了解青训的都知道,在足协举办的U13-U16联赛中,每个年龄段球队数最多不超过40个,再考虑参加青超的各种球队,每个年龄段球队数总计撑死了不会超过64个(1600人)。
假定21岁开始,球员就将走上职业或半职业道路了每个年龄段将有800人靠踢球或主要靠踢球谋生。然而,2017年全国中超、中甲、中乙、中丙大区赛球队,一共16+16+24+50=106个职业/半职业俱乐部。每年能吸收新鲜球员265名。
而在升学这条路上,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共有77所,2015年招收477名学生、2016年招收474名学生、2017年招收491名学生。也就是说,每年能成为足球特长生或者成为职业队员的球员不超过800人。
剩余99.9%的人如果还想
继续足球生涯怎么办?
绝大部分的青训队员最后都渐渐离开了足球,还有一大批因为足球而荒废了学业的球员在职业体系上升通道关闭之后面临上学难出路难的尴尬境地。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需求,必须完善体教结合的培养路线,同时扩大大学联赛和职业联赛的规模,从而容纳更多的球员,帮助他们完成从经验匮乏的青年到职业人的转变。
然而体制的改变和联赛的扩容都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把目光看向外界,尤其是大学联赛体制完善的美国。
美国的大学联赛分为NCAA(D1/D2/D3)、NAIA和NJCAA三个主要联盟,在籍学生运动员超过60万,每年有超过30亿美金的奖学金发放给学生运动员,而运动水平高的学生运动员甚至可以享受到全额奖学金的待遇,这就覆盖了四年全部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大大节省了学生的读书成本。
美国的学生运动员不同于国内的体育特长生在校内不受重视的状态,他们会在多个方面受到优待:
在入学时根据运动水平对学业成绩有适当程度降低;
可选择入读的专业非常广泛;
学校提供充足的免费学习辅导帮助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校内的明星学生受到大家的崇拜;
另外,在美国大学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学生运动员的四年毕业利率远高于普通学生,前者的毕业率达到九成,而后者不足六成。
单就足球项目而言,美国大学有男足校队的学校超过1300所,有女足校队的学校超过1500所,而足球运动员在美国相对篮球、橄榄球来说是一种缺乏的状态,这就给很多的国际生留出了充足的名额,事实上足球队也是拥有国际生最多的校队之一。
对于国内大量的青训球员来说,大多都有希望在美国找到可以入读的大学和校队,每年输送到美国800人给目前的出口扩容一倍是很容易完成的任务。
当然,不只是足球,对于很多其他的项目同样面临的16-18岁出路选择的问题,只要运动水平出色,都可以把留学美国当做出路之一来考虑。同时不用因为学习和语言水平不够的问题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多数运动员都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并且有不错前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