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攻浪潮席卷欧洲足坛,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近日,足球专栏作家西蒙-库珀在ESPN的一篇文章中,对近年来风行欧洲足坛的高位逼抢和快攻战术进行了分析。
我们正在见证顶级足球战术的一场变革,利物浦在与罗马的欧冠半决赛首回合比赛中5-2大胜就反映了这一点。足球运动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战术时代:进攻压迫变得如此快速,以至于可以将其称为“暴风雨”。
这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重要比赛以大比分结束,也是若泽-穆里尼奥等教练感到难以适从的原因。
就“暴风雨”战术而言,利物浦是最明显的践行者。高位压迫(Gegenpressing,也有译法为德国压迫、高压逼抢)指的是一旦进攻方失去控球权,就立即对对手防线施压,目的是在距离对手球门较近的地方夺回球权。“高位压迫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进攻组织者。”尤尔根-克洛普曾说。当这种战术行之有效时,球队往往能够收获许多进球。
即便是在世界一流球队之间的比赛中,你也能看到这种趋势。当德国在2014年世界杯上打进巴西7个进球时,有人觉得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在过去两个赛季的欧冠淘汰赛阶段,打出大比分的比赛数量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说,上赛季欧冠16强比赛的比分场次反映了现代足坛各俱乐部之间的经济鸿沟:豪门俱乐部可以轻松击败小球队。但在许多场次的比赛中,大俱乐部长时间对对手球门发动暴风雨式的攻击,而不是采用传统做法,即取得领先后退守。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基于小样本量的宏观理论,那么笔者还能够提供反映这种趋势的更多证据。
- 在迄今为止的本赛季122场欧冠比赛中,总进球数已经达到387个,场均进球3.17个,这两项数据创下了欧冠历史最高纪录。之前的纪录诞生于2016-17赛季。
- 正如乔纳森-威尔森(Jonathan Wilson,《倒转金字塔》作者)在《卫报》中所述,过去8个赛季,当进入欧冠四分之一决赛阶段后,大比分比赛(注:获胜方净胜球达到或超过3个)的数量迅速上升。
- 欧足联针对本赛季欧冠联赛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平均每个进球“距离进攻方获得控球权的时长为10.62秒”;与两年前的2014-15赛季相比,这个时间缩短了8%。欧足联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球队更倾向于直接进攻的一种趋势”。
- 英超联赛的进球数也变得越来越多。从1992-2009年,除了1999-2000赛季(场均进球2.8个)之外,英超每个赛季的场均进球数都不超过2.7个。而从2009-10赛季至今,英超联赛在绝大多数赛季的场均进球数都在2.7个以上,仅一个赛季场均进球数未达到2.7个。
所以,究竟发生了什么?
逼抢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从利兹联到荷兰国家队,许多球队都会使用逼抢战术。凭借更具优势的身体素质,德国队经常提升比赛节奏,在短时间内让后卫和中场球员向前冲击——尤其是在对手取得领先后。
在1986年世界杯上,前苏联在6-0大胜匈牙利的一场比赛中率先采用暴风雨战术;前苏联有可能在1~2分钟内以疯狂的速度进攻、得分,然后通过在防守中倒脚来休息一段时间。考虑到当时球员的身体素质还难以跟现代球员相比,且墨西哥世界杯期间赛场酷热,休息是有必要的。
但当代球员身体素质更好,足以支撑他们经常以极快速度,发动暴风雨式的攻势。根据哥德堡大学2017年组织的一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间,英超球员在比赛中的高强度跑动增加了50%。该报告写道:
“与过去相比,当代顶级球员的特点之一是能够进行更高强度的冲刺,然后又大幅降低速率。他们会在1-5分钟的时间里反复高强度冲刺,之后以较慢的速度跑动5分钟。这样一来,一名球员在比赛中的活动水平倾向于在两个极端之间交替,而非像过去那样,在整场比赛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节奏。”
在“暴风雨”球队中,边翼卫和边后卫会参与进攻。为了平衡攻防,某些球队会采用三名中后卫;中场球员的任务则是在高位赢得球权,然后第一时间为锋线输送炮弹。
这就是为什么利物浦球员詹姆斯-米尔纳更擅长抢球而非创造机会,却领跑本赛季欧冠助攻榜。在利物浦3-0击败曼城的欧冠比赛中,米尔纳就在抢到球权后传球给张伯伦,助攻后者打进了一粒精彩的远射。
与此同时,这类球队拥有强烈的进攻心态。就算已经打进两球,他们仍然会继续猛攻对手。在2014年世界杯上,德国7-1大胜巴西一役是个典型例子,而利物浦也在对罗马的欧冠半决赛首回合比赛中采用了相同的战术。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种冒险的策略——利物浦也确实在比赛后半段被罗马打进两个进球。
“暴风雨”球队往往在防守端人员配备不足,有可能被采用类似战术的对手压制。例如在安菲尔德球场,罗马队的3人防线就遭到了利物浦锋线痛击。在整场比赛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罗马没有对利物浦形成有效压制,不过罗马主帅迪弗朗西斯科的进攻理念同样强调高位逼抢,在某些场次的比赛中,罗马的防线甚至比利物浦更靠前。
利物浦也曾因为攻守失衡吃到苦头:在本赛季英超联赛的一场比赛中,利物浦曾0-5输给曼城。在双方在安菲尔德球场的交锋中,利物浦尽管凭借4粒进球获胜,却也被曼城打进3球……防守型球队的防线很少像这么脆弱。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一支球队凭借猛烈攻势在比赛开始后不久就取得进球,为何不改变战术,转而更注重防守?假设某队2-0领先后开始“摆大巴”,那么对手只需要打进一个进球,就能够在气势上占优;如果球队继续发动暴风雨式的攻击,确保进球数超过对手,那么胜算反而更大。
另外,暴风雨式的进攻还有可能会让对手陷入混乱,防守球员站位变得一团糟。德国队7-1大胜巴西一役就是个完美的例子,其他例子还包括去年巴黎圣日耳曼与巴萨的比赛,以及本赛季尤文图斯和皇家马德里在欧冠四分之一决赛阶段的两回合比赛。这些球队都习惯于控制皮球,所以当球权在本方半场被对手抢走时,他们往往会进退失据。
从纸面上看,那些热衷于采用暴风雨式战术的球队往往并没有足够多的顶级球员,罗马、那不勒斯,甚至包括利物浦都是这样。除了穆罕默德-萨拉赫之外,没有任何一名利物浦球员能够进入世界足坛最佳11人阵容;而若克洛普采用从后场推进,耐心发动进攻的战术,利物浦也不可能夺得欧冠冠军。利物浦更注重训练球员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复杂的逼抢战术。
相比之下,那些技巧最娴熟的球队在进攻时更有耐心。巴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与马德里竞技相比,皇马会花更多时间组织进攻;而根据Opta体育的数据统计,当德甲球队在联赛中控球进攻时,拜仁慕尼黑平均每秒推进的距离排名垫底。
不过,拜仁和皇马有时也会使用暴风雨式进攻。在上周三欧冠半决赛首回合比赛中,两支球队的进攻型边后卫基米希和马塞洛都打进了个人本赛季欧冠赛场的第3粒进球,分别花了10场和9场比赛。
有趣的是暴风雨式进攻在面对注重球员技巧的球队时似乎效果尤佳。如果面对极其重视防守或喜欢长传的球队,这种战术也许难以奏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赛季,利物浦会在主场对阵狼队的一场足总杯比赛中1-2输球。
但那些喜欢从后防线开始传球的球队却相对脆弱——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巴萨在短短14个月里先后惨败于巴黎圣日耳曼、尤文图斯和罗马。更重要的是在技巧型球队中,后卫们往往更擅长进攻(例如大卫-路易斯或约翰-斯通斯);当面对对手暴风骤雨式的快攻,他们很可能会手足无措。
每当足坛出现一种新趋势时,教练们就不得不决定是否顺应潮流。在曼城,佩普-瓜迪奥拉接受了暴风雨式战术。瓜迪奥拉的球队有压迫的传统;在瓜迪奥拉执教期间,巴萨总是希望在丢球5秒钟内抢回控球权——不过当巴萨控球时,他们会更耐心地组织进攻。而在后来执教拜仁期间,瓜迪奥拉又吸收了德国足球注重速度等传统。
但若泽-穆里尼奥似乎无法适应这种趋势。在穆里尼奥教练生涯的绝大部分赛季,除了在2011-12赛季带领皇马创造西甲单赛季球队进球纪录之外,他的目标往往是以1-0的比分赢得比赛胜利。这种防守型方法听上去很安全,但也有很高的风险:如果你不让足够多的球员参与进攻,你也许就不能取得进球,而对方只要打进一球就有机会拿下比赛。例如在前不久的一场比赛中,曼联就因此主场0-1输给了西布朗。
本赛季迄今为止,曼联在英超积分榜上落后曼城16分——尽管失球数只比曼城多一个。两支球队的巨大差别体现在进攻端:曼城在35场比赛中打进102球,场均进球数比35场比赛打进65球的曼联几乎多了一个。
穆里尼奥通常会要求他的球员做好防守,但这种战术并没有充分利用当代球员的身体素材。截止到今年1月份,在英超联赛所有球队中,曼联队的场均跑动距离排名垫底。
但穆里尼奥也不必因此而难过。毕竟,这是绝大多数创新家终将面对的命运——无论他们是十年前的阿尔塞纳-温格,亦或今天的克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