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战术随笔

Mikko Mikko

“We didn't want the ball because when Barcelona press and win the ball back, we lose our position – I never want to lose position on the pitch so I didn't want us to have the ball, we gave it away, I told my players that we could let the ball help us win and that we had to be compact, closing spaces.”

Mourinho's Inter Milan in the second leg of the Champion's League semi-finals against Guardiola's Barcelona

穆里尼奥的大巴车一直是笔者所青睐的极端战术之一。在本届世界杯中,不少弱队在面对强队时就直接摆大巴。虽然“摆大巴”一词非常形象,但是,穆里尼奥的整体防守策略可不仅仅是让球员站住防线位置那么简单。因此,通过本文,笔者希望梳理一下自己有粗浅了解的无球状况下的防守部署。

无球消极部署

许多讽刺摆大巴的有球崇尚者会认为摆大巴的核心是堆砌球员,并摆出两条防线即可。但事实上,足球场中的“攻防转换”是摆大巴的球队所希望避免的。就如穆里尼奥所言,国际米兰在第二场面对巴塞罗那时少打一人,整只球队根本不想要“获得球权”,我们都知道,在通俗的认知中,防守的目的是为了夺下皮球,并通过攻防转换(Transition)发起反击(Counter-attack),来争取获得进球。但是,一旦球队整体进入攻防转换并开始发动反击,则整个阵型势必会产生流动和前移,进而破坏掉原先的整体防守姿态和阵型,因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解围并将皮球踢出危险区域,并循环往复。这也是穆里尼奥所说的“让皮球帮助我们获胜”,并“保持紧凑的空间”。

这种足球战术是非常消极的,可以说是极端传控(组织)的对立面,如果极端的传控(完美的持续持球)可以瓦解防守方的心理,那么极端的追求无球状态(永续的无球)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有球方的积极应对

我们抛开穆里尼奥的国米这一极端案例,来进一步探讨进攻方如何有效应对带一些反击和阵型弹性的大巴队伍,当然,一些策略对于极端的无球消极防守部署也能起到作用。

空间导向型逼抢:这类攻方反抢的核心在于前场球员失去球以后(无球状态),直接开始围堵出球人,切断他与周围队友的联系,并且逼迫他背对攻击朝向。防守球员关注的是皮球周围的空间,而非皮球本身。克洛普的多特与利物浦就是这类反抢与高位逼抢的典范。但是,这类防守战术的利用会使得你的阵型压得非常靠近中场,面对那些在狭窄空间内也可以施展技术与视野的天才球员,则会落下大片的空档被利用。

一对一逼抢:这类逼抢的核心在于人的目标是人,理解起来比较直观。

线路导向型逼抢:这类战术的要点在于对出球线路以及攻方球员联系的判断,是一种对球商要求比较高的防守形式,一些教练会根据传球数据在赛前就部署好防守球员在最强联系的对手球员位置之间进行干扰——比如抢断型后腰到出球中前卫的线路。笔者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里杰卡尔德针对切尔西时的部署,即切断马克莱莱与兰帕德在中场的联系。

抢球型逼抢:这类防守部署现在已经不太多见。其背后的核心就是抢球。

结构还是目标本身?

“在现代足球中,防守在考虑“结构”时通常比进攻更具主导地位。由于攻击方通常无法改变防御方的(阵型)结构,因此攻击方通常处于“被动”角色。相反,他们会对防守队员的反应做出反应,并试图用那种被动的进攻性思维结构来进行得分。作为防守队员,他们可以控制局势 - 他们不再追随对手,他们防守着他们的空间,而对手必须对抗他们而非控制防守者的一举一动。”

因此,优秀的进攻方在纯粹的半场进攻压制的前提下,不应该惯性地用过于微观的思维去考虑怎么穿越防线,怎么过人,怎么传中,这种形式的战术思维事实上是一种“被动进攻”。而应该思考如何改变、牵引或瓦解无球方令人头疼的防守结构,包括吸引防线的平移(核心爆破手的无球跑动)和上下移动(场地宽度与横向拉车),牵扯核心防守球员时间的位置联系(扩大肋部),增加进攻的层次感与立体感(高空球与二点、三点)。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