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阿根廷小组赛总结和展望--梅西还能爆吗?中锋选谁?

一、阿根廷是怎么作死的,又是怎么自救的
【桑保利的南美战术体系为什么不好使了?】
桑保利当年担任智利主帅时,围绕着智利一批兼具快速运动能力和脚下频率的球员,并结合南美球员在争夺脚下球时的灵活诡诈打造了激进的前倾压迫+中场高密度覆盖的体系。并且在整体的快速移动之外,赋予桑切斯和巴尔迪维亚这样的天才球员更多的任务,前者在局部凭借个人能力爆破打开空间,巴尔迪维亚能通过脚下拿球和传递调整球队节奏,使得球队在高强度跑动中有了张弛。世界杯跟巴西鏖战至点球大战遗憾出局,来年美洲杯点球击败世界杯亚军的骄人战绩,足见智利的实力和桑保利的功力。
到了阿根廷,他显然也是想延续他以往偏重阵型前倾主动进攻的执教思路。所以随着阿根廷的队内训练,首发的人员不断清晰。前场阿奎罗-梅萨-迪马利亚都是偏机动型的球员,核心梅西常年在前倾压迫的球队环境下踢球,两个边后卫进攻属性显著,萨尔维奥更是由边前卫改打边后卫。马斯切拉诺和比格利亚均是比较擅长前顶而不是拖后梳理的中场,意图在前场丢失球权后完成第一时间的反抢。所以桑保利的战术宗旨非常明显,整体前倾,两个边后卫和边锋拉开宽度,丢球后迅速前压尽量减少暴露后场以及寻求打回头球的可能性。但在压迫上,可能由于冰岛并不热衷于地面推进,所以没有做相应的压迫布置。只是在某些时候出现了由阿奎罗梅西两名前锋对于持球人的一对一逼抢,以逼迫对方后场开大脚。
【首战不利——来自山寨版意大利的嘲笑】
但比赛开始之后的过程出乎许多球迷朋友的意料。冰岛在整体收缩让阿根廷束手无策之余,还不时弹出来打反击,让阿根廷的后场非常狼狈。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场冰岛在阵地战中的布阵采用的是非常能体现意大利足球精髓的不对称442体系--zona-mista,即三中卫/四后卫切换的阵型。同时在阵地战防守中,左前卫内收成左边后腰,右前卫在外线保护,右后卫内收中路。其目的就在于,在防守中,通过三中卫的轮转(上顶拖后的切换),两个边路球员一内收一外拉,起到在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凭借整体钳制习惯带球走内线,且擅长利用另一端球员的套边和插上的梅西的效果。无论是防线完全收缩还是阿根廷整体往进攻三区推进的过程中,冰岛左肋部的防守球员都可以顶出一至两名防守队员去干扰梅西且不过度影响整体的区域防守。
(边前卫深度回防并内收,中卫顶出来)
一旦围剿持球队员或者拦截纵向给球成功,迅速将球送给前场的支点球员,然后让其他球员后上迅速冲击,利用阿根廷后场尤其双中卫能力不足的问题做文章。不过因为中场球员既要深度回防又要迅速冲击,所以在战术频频奏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体能消耗,以至于在下半场不得不内收回防,面对大幅压上后场空虚的阿根廷无力反击。
但冰岛尽管体系严整,战术思路简明而有效,但后防球员单防能力以及脚下频率不足的问题还是时有暴露。第一个球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冰岛一旦后腰横向移动封阿根廷的纵向给球线路出现问题,中卫的个人能力就不足以在跟前锋的一对一中取得优势。
造点球的过程中,一是梅西在带球过程中没人能顶出来干扰他,二是阿根廷整场罕见的出现了一次无球空切,梅萨迅速直插冰岛的肋部空当,接应梅西的直传过程中被撞倒。同样打中了冰岛后防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帕文疑似被漏判的点球也同样是在一对一中晃过了对手。
冰岛之所以能在全场比赛的大多数时间,甚至在无法形成有效反击的时候,凭借整体的移动和轮转顶住阿根廷的攻势,其根源还是在于,阿根廷无法持续有效的提速,以及整体的无球跑动,在空挡之间的穿插不够积极,梅西自己有在前场主动提速的能力,但他球给出去之后,迪马利亚逆足不好且接应能力下滑,阿奎罗扛不住高大的冰岛后卫做球,梅萨技术不够过硬。另外梅西不单单是跑动少的问题,他在进攻三区内有时缺少必要的空位穿插,队友寻找他就比较困难,或者传到他的脚下时对面的防守阵型依旧是完整的。
(本场梅西尝试撞墙失败的场景屡见不鲜)
梅西本场多次回撤后拿球推进,将球分给队友后更倾向于在原地等队友传递后将球给自己,然后持球打撞墙配合或者单打。但冰岛显然对这点有着针对性的布置。队友只能在外围面对冰岛竟然有序的区域防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小范围带球或者传递,而没有提速的空间,所以梅西这场仅仅7600的跑动,过于单一的进攻选择,无疑是阿根廷无法取胜的根源之一,也是其急需突破的桎梏。
【疯狂变阵——桑保利的作死战术被克罗地亚中场完爆】
桑保利在战平冰岛后马上更改了整体策略,相比第一场比较谨慎的4-2-3-1,第二场的首发的疯狂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尤以三后卫的人选选择最为令人震惊。塔利亚菲科-奥塔门迪-梅尔卡多的“三小”中卫组合让人不仅对其防空能力产生了怀疑,也对两位边后卫出身的球员(塔利亚菲科甚至是进攻型边后卫)的一对一防守能力,身体对抗能力产生了怀疑。而整体来看,中场的恩佐-佩雷斯,马斯切拉诺,边路的阿库尼亚,萨尔维奥,前场的三人组都不具备绝对身高,体格,而以不错的拿球和灵活的脚下著称。
事实上桑保利的战术意图非常明显,一是利用三名小个中卫的跑动能力,移动范围去尽可能的扩大防区,在攻守转换时打出三-四后卫切换,整体前推,减少梅西的回到中圈一带拿球的频率,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在智利国家队任教时,其麾下善于缠斗的小个中卫梅德尔起到的作用。二是进攻上面,桑保利希望可以通过小个阵容的高强度无球跑动来掩盖梅西的跑动问题,发挥梅西的技术优势,其余球员则不断穿插制造接应的点。
但显而意见地,要在整体高强度的跑动中维持阵型和节奏不散乱,需要有球员在中场调度,控制球队的整体节奏。在原来的智利国家队中,巴尔迪维亚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但在阿根廷这一套首发中,中场的几位球员都无法胜任这个职责。而且比起磨合多年的智利,阿根廷磨合时间短,整体性差,各球员对体系的融入度均不高。因此阿根廷与发挥同样一般的克罗地亚在上半场一起为广大球迷奉献了一场“野球”比赛。而相较阿根廷,坐拥西甲两大豪门主力中场莫德里奇,拉基蒂奇的克罗地亚在中场的个人能力上远远超出阿根廷,而且相比阿根廷前场的小个阵容,克罗地亚的三叉戟曼朱基齐,佩里西奇,雷比奇力量,速度,冲击力等各种元素兼具,对阿根廷的三小后卫来说有着非常强的打击效果。
这个球的防线整体移动虽然被转移球牵制,但横移及时,也没有漏人,不过在一对一中塔利亚菲科被曼朱基齐完全压制。
桑保利寄望于利用三后卫的上下轮转,在保障后场人数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上顶清球,但他忽略了塔利亚菲科除了移动速度外,在防守中下脚,对抗的全面劣势。这一球中莫德里奇发挥传球脚法,雷比奇发挥出冲击力,险些制造单刀。
在上半场阿根廷的右肋部就被多次打穿,梅尔卡多在其中暴露了作为中卫的防守意识上极大的缺陷。譬如在这次防守中完全看球不看人。
同时在克罗地亚的前场压迫下,阿根廷的出球同样非常狼狈,卡巴列罗的失误,不过是阿根廷后场出球表现的缩影。桑保利高估了后场几位球员的脚下技术。
在无压迫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失误,奥塔门迪的脚下活被严重高估。
而在三后卫和门将出球能力贫瘠的情况下,马斯切拉诺不得不频繁回来倒球,不仅消耗了体力,还减少了中圈一代的人手,即减轻了克罗地亚在中圈一代防守的压力。
不仅仅是中后场,前场与边路同样有着不小的问题。3后卫双翼卫之所以如今开始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双翼卫在防守时要深度回防落位成五后卫保障防守人数与宽度,但萨尔维奥与阿库尼亚两人都是进攻型球员出身,在这方面欠缺意识,所以阿根廷这个布阵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前场三人组中,尽管阿奎罗这场有着很好的衔接意识,脚下频率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体格上的欠缺让他起不到作为中锋的支轴作用。梅萨虽然无球意识很好,但是体格,速度与技术均不具备,在世界杯这样的赛事中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得不到队友支援,且本场无球跑动依然萎靡的梅西则继续迷失在克罗地亚的包夹中,在比分落后阶段又陷入了如同对阵冰岛时单打无力的死局。
【殊死一搏——桑保利自我修正,阿根廷绝境爆发】
对阵尼日利亚的首发又回到了四后卫的阵型,但相比第一场做出了几个比较显著的人员变换,一是脚下技术和控节奏能力最强的巴内加进入了首发阵容,恩佐佩雷斯站右中前卫,迪玛利亚回归首发,出任左边锋,有身高和反击中支点能力的伊瓜因取了代阿奎罗。后卫线上的四人相比首场比赛,唯一的人员变化是梅尔卡多替换了萨尔维奥。
这个首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桑保利对于一些问题的进一步的认识和自我修正,一前一后的伊瓜因和罗霍让球队在中轴线上重新有了身高和一定的体格。尤其伊瓜因本场通过不惜力的跑动接应(单场冲刺39次,全队最高),移动做轴,提供了推进/守转攻时的支撑。而“5号”巴内加比起善于比格利亚有着更强的个人能力,通过大量的跑动以及过硬的脚下技术引导着球队的推进,并梳理球队的整体节奏,在守转攻时发挥出自己的传球功力。这三人撑起了阿根廷的中轴线,让阿根廷在上半场取得了中路上的优势,从而能把局势稳定下来。在布置了中轴线带来球队的稳定后,搭建好推进体系后,桑保利寄望于迪玛利亚的速度和接应,梅西的技术和传射能在球传到前场后为球队制造得分机会,从而在这场生死战中取胜。
这个球是由罗霍先上抢把球拦下来交给巴内加,梅西一个反插后接到巴内加的精准制导得分。
这个球很清晰地体现了前文所述的在阿根廷的推进和守转攻中巴内加,伊瓜因和迪马利亚作用,随后梅西主罚的任意球险些扩大比分。
梅西在这个半场减少了回撤强打,更多选择吸引包夹后迅速分球,前插。
还通过一次前几场比赛不多见的反插后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取得了进球,并且无球跑动无论是思路还是积极性都有了提升,几次在核心区域制造出绝对的杀伤,险些让阿根廷带着大于一个球的优势进入更衣室。
上半场阿根廷的表现,与前两场对比,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除了上一段提及的几位球员外,其他角色球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恩佐-佩雷斯既能拖后参与倒球,又能插上,塔利亚菲科在进攻端的插上和套边也非常的到位,整支球队展现出了高昂的战斗力。
但下半场阿根廷的诸位老将的体能问题集体爆发,(本场这几位轴心球员,除了罗霍均在30岁以上)首先是马斯切拉诺的动作在跑动下已经无法保证,然后巴内加,伊瓜因,梅西,迪玛利亚等人无力撑起球队的推进与反击。在尼日利亚攻势被有支轴能力的伊哈洛带动起来后马斯切拉诺送点,把比分拉回了同一起跑线,紧接着尼日利亚在伊哈洛带动下,埃特博,穆萨这样有纵向突破能力的球员在反击中制造机会,而阿根廷在球员体能下滑后无法在进攻回合中守住球权,一度风雨飘摇。
桑保利最终孤注一掷,扔上五个攻击手,同时维系在边路和中路的冲击。两翼的连续几次传中之后,罗霍一脚推射把阿根廷送入了淘汰赛,这是对他一整场高水平发挥最好的奖赏。当然根源还在于,尼日利亚虽然用三后卫保障攻守平衡,但是相应的防守素养还是有所欠缺,两名后卫被阿奎罗牵制后,中路没有人补防后插上的罗霍。
这一场阿根廷整体的积极性和求胜欲望终于达到了世界杯的要求,全队的跑动量拼到了最后,梅西则比前两场都多跑了1公里有余。
二、淘汰赛的阿根廷,是沦为鱼腩还是振作起飞?——阿根廷的症结所在和改善思路
经过三场比赛大起大落后的险死还生,阿根廷将在淘汰赛面对纸面实力碾压自己的法国队。如果还是以前两场的状态应战,那么法国的取胜将毫无悬念。经过前两场的磨合和纠错,阿根廷的整体性和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不过依旧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寻找梅西与其他人最好的配套办法】
显而易见的,桑保利首先需要找到让梅西的个人能力能够带动整体节奏和队友的无球跑动的办法。梅西尽管单打能力依旧是当世顶尖,但是相比四年前,个人的脚下频率和爆发力等身体机能的下滑,影响了他单打的效率,这个时候就要多依赖于队友的力量,并多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队友。从冰岛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手专门在左肋部屯了重兵针对梅西无球跑动不积极的特点,如果不能在核心区域多穿插走位,那么对手的针对性布置就不会动摇,整体防线的排布就不会乱。另外桑保利需要让梅西将体能更多分配在进攻三区的无球跑动中,减少回中场拿球主导推进。梅西多年主打前锋,在中场处理球的节奏相对激进,一旦在中场附近丢球,被打反击的危险实在太大。而且现在一旦梅西回撤拿球,他就无力再迅速插上参与进攻组织,对进攻端的锐利度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因为阿根廷后场的传控能力不够强,梅西有时不得不需要回撤润滑球队的推进,所以在首发安排中,考虑让脚下能力突出的中场球员出场,并作为中场核心,是正确的思路,巴内加在第三场的表现说明了这一点。梅西的能力下滑是必须正视的事实,以个人能力出色的球员个体分担压力是理所应当的做法。而对于梅西个人来讲,减少强行起速撞墙,多进行传跑,也更符合他现阶段的一个身体状况。
对于阿根廷的进攻端来讲,另外一个比较麻烦的点是多年的股肱之臣迪马利亚在纵向带球的冲击力以及无球接应能力上的下滑,使得阿根廷在梅西之外没有人能提供核心区域的爆破。与此同时,迪马利亚由于其他能力的下滑暴露了自己传中脚法以及逆足,还有处理球思路的成熟程度相对一般的问题,放在左路的战术价值进一步减小。
迪马利亚现在在一对一中没有了绝对的优势,传中晃不开空间,逆足不够强,放在左路非常影响阿根廷的攻坚效率。
可能将迪马利亚放在右边锋跟梅西打传切配合,在左路首发预选赛最后几场中发挥不错,脚下出色的阿库尼亚或者无球穿插积极,在首战替补上场发挥出色的小将帕文会是更好的选择。相对来讲,兰奇尼因伤退赛后,阿根廷在左路的人选比起右路更加充裕,迪马利亚去到右路可能会更加合适。而且在法国阵中,左路的卢卡斯-埃尔南德斯以及坎特都是顶级的防守者,将个人能力队内顶尖的迪马利亚放到跟梅西一侧,可以分担很大一部分梅西的压力。迪马利亚是阿根廷前场所有球员中唯一速度和技术兼备的一员,竞技价值难以估量,其缺阵的对阵克罗地亚的比赛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伊瓜因还是阿圭罗?中锋的革命或许决定未来】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中锋的选择问题,在笔者看来,比起前两场首发的阿奎罗,伊瓜因尽管在个人的绝对能力以及得分效率上不如阿奎罗,但他在推进过程中回撤做球的能力比起阿奎罗要更强,而且他的体格可以在争顶,扛人和攻坚的过程中为球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力量增益。不过伊瓜因现在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尽管他在场上的作用非常显著,但体能下滑的他已经无法兼顾回撤做球和反越位得分,对禁区的威胁度下降。
在对阵尼日利亚的比赛中他就挥霍了两个不错的机会。因此在下半场急需进球的时候,阿奎罗应该是必须被考虑的一个人选。
【中后场的短板如何掩盖】
中前场的问题谈了一遍,后场的问题更加明显。首当其冲的是马斯切拉诺在五五球拼抢,铲球,覆盖面积上随年龄增大的下滑。其实34岁的他依旧在世界杯上场场打满90分钟,就是阿根廷整体青黄不接的现象的写照。考虑替补席上的人选,比格利亚,洛塞尔索均非绝对的防守型中场,另一名首发中场恩佐-佩雷斯则更多被赋予了接应和冲击的责任。笔者此处不得不表示,桑保利的选人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像帕雷德斯,科雷亚这样有能力且能起到作用的青年才俊落选大名单,不仅影响了整体的战斗力,也对阿根廷的未来产生了负面影响。阿根廷在本届世界杯的所有球队中,是平均年龄最大的一支,而在淘汰赛的休息时间又是最少的,这不禁让笔者为刚刚经历生死战的他们的淘汰赛之旅捏了一把汗。
在马斯切拉诺无人可以替代的情况下,在笔者看来,保障防守不被法国蹂躏,唯一的出路在于加强四后卫的防守能力。面对法国极端豪华的攻击线,以目前的五人防守组合无疑是难以抗衡。桑保利需要考虑进行一定的人员更迭,既然在替补席上有法齐奥这样身体条件出色且在欧冠淘汰赛中证明过自己实力的球员,为何不想办法将其放入首发阵容中呢?面对法国的阵容,阿根廷显然无法占据主动,那么就需要加强防线,顶住攻势,徐徐图之。在笔者看来,在后防线上排出罗霍-奥塔门迪-法齐奥-梅尔卡多的首发组合,尝试着打出三中卫四后卫切换,增强防线的厚度,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对阵克罗地亚已经证明了,当对手的攻击线比较完备时,像塔利亚菲科这样的球员在防守端上容易成为一个突破口,而三小个中卫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
【结语】
其实以阿根廷的纸面实力和阵容架构,以及小组赛的整个过程来看,十六强已经可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近年来阿根廷在人才培养上,无疑是达到了多年以来的最低谷,像梅萨这样的国内联赛佼佼者,国家队的新生力量,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以及其真实实力并不能让球迷认可。无论阿根廷是否能挺过法国,阿根廷足球界上下都需要对现状进行反思,一届杯赛的失利并不是噩梦,但如果不拨乱反正,那么未来的失败将是无穷无尽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不仅仅是桑保利及在俄罗斯的国家队必须明白的道理,更是整个阿根廷足球界需要明白的。
主办:靴室笑谈社
作者:邹市亮
①文章为”靴室笑谈社”版权所有,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及注明原作者(靴室笑谈社),如盈利性机构转载需获得“靴室笑谈社”授权。
②如有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可同“靴室笑谈社”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