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足球场

马奥体育 大奥

从北站到河东

拆掉的体育场拆不掉回忆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座人民体育场。你或是在那儿观看过激动人心的比赛,参加过大型活动,或是和亲爱的人一起散过步,时光在体育场沉淀下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在天津,除了民园,还有两座体育场,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体育发展历程。


北站体育场:经典回忆


在天津河北区中山路附近,曾有一座伟岸的建筑陪伴了天津人民很长时间,成为很多老天津卫人的难忘记忆。这就是天津北站体育场。

北站体育场

1934年的天津,尚未有一座大型体育场。为迎接当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河北省政府准备筹出资建运动会会场,再加上天津政府拨款,开始兴建河北省体育场(北站体育场的原名,后改名为北站体育场)。体育场3月开工,9月竣工,是当时华北首座现代体育场。一个多月以后,也就是1934年10月10日,第18届华北运动会在北站体育场如期举行。

北站体育场

资料介绍,北站体育场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平方米,能容纳观众3万人,其规模和条件都非常先进,在当时的国内甚至亚洲都堪称顶级。体育场内的设施齐备,包括甬道、田径赛场、国术场以及足球、篮球、网球、棒球、排球、垒球等多种球类运动场地,各区域均设休息室和浴室。看台为马蹄形水泥钢筋建筑,有18级台阶,场内还配有无线电播音和电报装置。体育场西门外有一块镶在墙体里的石碑,上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十六 于学忠奠基”的字样。

王金丰与队友袁道伦合影于北站体育场

王金丰指导更喜欢叫这里,“第三体育场”。“头几年我看着体育场日渐衰落,就像看自己。也没有了往日的神气,特别难过。这是第一次和你说,我才知道失落这个词,不是别人不是外界说你不行,是自己,从心里觉得自己不再如前。所以我就隔三差五,以前能下楼时,我就自己走路,溜达过去,看看摸摸。感觉哪怕就是站那么一会儿,也高兴,也亲近。回到家吃饭都香。后来摔了一次把头撞了之后,家里人也不放心我出门,我就没有再出去过。你不知道以前的第三体育场多风光,那里多次举办国内国际体育比赛。”说到这,王金丰指导饮了一口茶,他望向窗外。

年轻时王金丰

窗外并不能看到北站体育场。

不。或许可以。我分明从王金丰指导的眼睛里看见了他熟悉的北站体育场。


北站体育场

他继续说,体育场正门朝南,门前一条马路直通水产前街,哦,听说后来是一所中学了。东、北、西三面有十几个安全进出口。西面大门是运动员、教练员入口。入口的楼上是坐西朝东的主席台。马蹄形的场地中间是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他回忆,1982年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第二循环第二阶段比赛在天津举行,北站体育场也是赛场之一,湖北足球队、上海足球二队、北京体院足球队、青海足球队在这里进行了循环赛。

围绕足球场的是四百米环形跑道,体育场四角有篮球、排球场地。还有各种体育设施……那会儿,河北区各中学的校运动会都在这里举行,每到开幕日,北站体育场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看到运动员——我们祖国的未来接班人,整齐的队伍随着进行曲在跑道上行进,我真是羡慕。我感觉我的青春怎么这么短暂,好像就在昨天,怎么一睁眼,人已到暮年。”王指导没有再说下去,屋子里,升腾着一股惆怅,肆意蔓延。

他显然还在回忆里,过了一会儿,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扑哧,笑出了声。“尤其是队伍前面,彩旗如林,十几个人抬着一个平台,上面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代表,摆着“努力向前”的姿势绕场一周。多累呀。可是那时候,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劲儿。”

王指导沉浸在回忆里:体育场看台外北侧后来还修建了柔道馆,承办过河北区中学乒乓球比赛,也曾是天津柔道队的训练基地。河北体校也把这里当做训练基地。可以说那时候,体育场为周边像河北区、红桥区的体育文化活动,助力不少。那年月,是物质生活虽不宽裕,但体育仍受到重视的“繁荣发展”年代。体育场上方高悬白铁皮打造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十二个大字。基层学校重视提倡“劳卫制”让每位同学都得真正的德智体美劳达标。现在生活好了,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站体育场承办的比赛越来越少,逐渐变得斑驳破旧,风光不再。最后终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应有功能。2011年,这座有着77年的老体育场被拆除,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王金丰指导希望有机会看看新北站体育场,那里曾经见证和记录了身为足球人的他们,一次次的得意与失意。他也明白,一座城市的发展有规划上的总体安排,不能一味沉浸旧有之中。政府把老的体育场、足球场修建改建扩建,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

最后,因为身体原因,王金丰指导遗憾不能出席米盖尔杯中国元老足球友谊赛系列活动,他委托记者送上祝福,感谢米盖尔《津门足坛双百颂》将他写进历史,这是他作为一名足球人的最大骄傲。

河东体育场:重现温情

河东体育场是天津最早的大型室外足球场地,也是最早能够举办各类国内外比赛的体育设施之一。始建于建国前,到今天已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几乎双百颂里面报道的每一位老河东足球人,都对河东体育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结——他们的儿时都曾在体育场内挥洒过汗水。

一座体育场,承载的是无数人的青春。

曾经在中国足球叱咤风云的前辈、大腕,想当年都还是在这片绿茵场上苦练的毛头小子。蔺新江、王建华、李家舫、胡凤三、马继明、裴恩才、李津春、吕洪祥、段举、韩金铭、王俊,这些足坛响当当的名字,无一不是出自河东体育场。

旧时的河东体育场

曾经“一脚”将国足送进世界杯决赛圈的津门足坛名将于根伟,更是从小在这片场地上长大,五里河一战成名,扬了天津足球的脸,露了河东体育人的光。

这些往事,天津市的铁杆球迷每每提起时,仍激动不已。

大半个世纪以来,到河东体育场锻炼的人络绎不绝。打篮球、跑步、放风筝、骑自行车、玩飞碟各类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

当然作为河东乃至天津的足球圣地,被谈论最多的仍是这里的足球文化。凡是在这里锻炼的老少爷们都能踢两脚球,侃几句阵容。

随着全民健身的号角响起,这座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体育场,立刻成为全民健身的滩头阵地。

时光穿梭,河东体育场同样不可避免的面临升级改造。

作为承载了本市半个世纪体育情缘,培育出几代足球名将的河东体育场,是目前天津中心城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体育设施。目前,河东体育场、体育馆规划已确定,河东体育场将在原址进行改扩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 42868 平方米,可用地面积 37691 平方米。预计于 2020 年底左右完工,部分时段向市民免费开放。届时,河东体育场周边将成为文体产业聚集区及河东区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坐落于津塘公路旁的河东体育场、体育馆,以及与其一路之隔将建成的河东区文化馆,汇集形成河东区文体产业聚集区。建成后的河东文体聚集区,将为更多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

众所周知,发展职业足球,最终目的还是要发挥足球运动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坚持普及和发展社会足球,推动群众性足球健身活动开展。可喜的是,津门社会足球发展迅速,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以2017年为例,天津足协加大了推进开展社会足球业余联赛的工作。突破性地实现了天津市业余足球三级联赛体系,即天津业余足球超级联赛、天津业余足球甲级联赛、天津业余足球乙级联赛。并在业余足球三级联赛体系基础上举办了天津足协杯赛和五人制足球联赛。去年全年,天津市业余足球联赛共进行了440场比赛,参赛队次达到200个,参与比赛人次达到5000余人次。对推动天津足球文化建设,扩大足球人口,促进社会足球发展和提升足球正能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天津足协将继续在社会足球工作中下大力气,使足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的体育项目,形成各层次参与,全社会鼎力支持的积极健康的良性足球文化,引领社会足球蓬勃发展。

吕洪祥指导

前国脚吕洪祥特别关注河东体育场的提升改造,尽管人在海外,但时刻期待河东体育场旧貌换新颜。他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说,那时候每次踢完球,虽然一身臭汗但并不急着去换衣服,就喜欢在这个体育场待着。静默的时光,一切都那么美好。而旧时光,逝去了,永远也不会再回来,留下的,只剩可凭吊的物件儿,这物件就是历史,就是曾经。就是那把,让你深夜里沉浸自己空间记忆之门的金钥匙。

裴恩才指导

偶尔回天津的时候,裴恩才指导也会专程来看看河东体育场。“听说政府准备重新完善修建河东体育场,这绝对是利民工程。这座体育场陪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甚至改变了我的一生。”驻足在津塘路边,封存对这座体育场所有的回忆。好像时间定格,如安静的旧时光。听说再过两年,一座现代化的河东体育中心将全新亮相,裴指导说一定要来看一看。

未来,正在走来。


消失的天津球场

●昆明路训练场的旧址上,早就盖起了奥林匹克大厦。当年,这可是天津人气最高的球场胜地之一。中国白队的前锋陈山虎回忆在天津踢球的日子:“成都道的绿荫,大理道的幽静都是当年我喜欢的地方,我时常去练球的昆明路训练场,这些地方我至今留恋,天津真好,天津球迷真好!”

●红桥体育场在80年代承办过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现在体育场已经不存在了,原址处建起了一家超市。从超市前门宽大无比的停车场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体育场的影子,不过,停车站再宽阔,也没法儿踢足球了。

向元勋们致敬,也向这些体育场致敬,向草皮、向跑道,向陪伴过天津足球的一切致敬。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