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大战,双方中场布置有何深意?

在被利物浦的旋风打法连续克制三次之后,瓜迪奥拉的球队终于是逆天改命,在客场面对红军时拿到了宝贵的一分,占据榜首位置,而利物浦也在积极地应对对方做出的改变,相比起原来主要靠速度生吃的打法来说,这场比赛在阵地进攻中也加入了更多尝试,以至于在比赛前半段占据了场面上的优势。
(想要克敌制胜,又担心丢球落后,“蘑菇战”成为必然)
在这场榜首大战之中,我们可以将比赛分为试探性阶段和全面进攻阶段两个部分,这是因为在刚开场时双方尤其是曼城一方吸取之前交手的经验,不敢贸然出击而留下身后空当,所以采取的一直是试探性的“蘑菇战”,而随着下半场利物浦体力稍微的下降,曼城在前场多次抢断成功,威胁逐渐增大,进攻逐渐放开手脚,相应的利物浦的进攻也更加主动开放了起来。那么,为了执行既定的比赛节奏,
双方中场方面做了哪些安排?双方的中场球员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是怎样相生相克的?而下半场曼城方面的换人有传达出怎样的战术信号呢?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分析找到些许答案。
【近似4231,防守时席尔瓦居中,曼城开场阶段的防守性中场安排实属创新】
也许在上赛季第一次输给利物浦之后,瓜迪奥拉就已经意识到原来的传控打法在面对利物浦的凶狠拼抢时是有风险的,他可能也意识到应该在开场阶段稍微收一些,但是想从原来的传控模式切换过来还是难度比较大的,在上赛季三次面对利物浦的比赛中,瓜迪奥拉的球队都不能完全适应比赛的节奏。而这次做客利物浦,瓜迪奥拉是铁了心要进行中场防守的。为了限制利物浦进攻的发挥,曼城甚至可以割舍自己最擅长的打法,这是曼城在失利中走向成熟的体现。主要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场的站位安排上大体可以看做是3+1。在阿圭罗身后,席尔瓦成了曼城居中的球员,斯特林和B-席尔瓦分局左右。对于这样的站位安排有两点值得一提:
①席尔瓦开场阶段职能改变,针对性限制利物浦
这种阵型的变化对于中场球员来说意味着要转变自身的职责,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大卫席尔瓦。席尔瓦通常是以左肋进攻见长,但在昨天的比赛中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中路球员?个人认为从比赛的情况来看席尔瓦在前场中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在前场的防守中专门盯防维纳尔杜姆,第二是进攻时后插上与阿圭罗在中锋位置上配合。这么看来席尔瓦在开局阶段的作用和之前我们印象中与德布劳内在两肋形成进攻双核的进攻组织者角色不完全一样,他的位置更像是稍微拉边的前腰,而跑位职责以及进攻的特点反倒是和对方维纳尔杜姆有相似之处。真正的左肋组织传切虽然也有,但是边路配合的队友太少,所以个人觉得今天席尔瓦在这方面发挥的其实非常有限。同样的,席尔瓦也有在防线身前保护的职责,但总体而言,席尔瓦在中路的防守任务比以前更明确,而参与进攻的方式有所减少,从一定意义上讲,瓜迪奥拉的安排也是在牺牲自己的进攻节奏,使自己不得不慢下来,进而能够以逸待劳,以自己的减速来应对利物浦的加速。不给对方留下太好的反击机会。
(开场阶段席尔瓦接近中路的站位,也是曼城两肋进攻较之以往更加保守谨慎的体现)
②4231中场过于单薄,进攻性并不强
如果从进攻的角度来看曼城的4231阵型的话,其实这种安排是挺失败的。而我认为这主要问题就出在有后场向前场推进时中场位置过于单薄,因而在大部分时候曼城并不是不想由守转攻打反击,而是无力反击,这是因为在中场利物浦占据了绝对的人数优势,而且他们在中场的封锁跑位向来非常合理。反观曼城,费尔南迪尼奥位置靠后,席尔瓦位置靠前,斯特林和B-席尔瓦、马赫雷斯在进攻时又会自然地拉到两边,所以在有守转攻时本身跑位就会比较分散。特别是在中场中路的位置球员间的呼应较少。如果说利用球员的脚下技术带球1v1的突破尚且不处于劣势,但在送直线球方面还是容易被对方进行拦断。
但从效益的角度讲,曼城在进攻时的不顺利从客观上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在上半场曼城队的策略本身不是寻求主动的,所以可以接受进攻受阻,这样其实在由攻转守时也能保持阵型的相对稳定。但其实不得不承认,在比赛的前半段曼城比较被动,倘若没有后卫过硬的防守,很有可能先丢球,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4231站位衔接不足,面对中场封锁踌躇不前)【维纳尔杜姆:双方中场战术关注的焦点所在】
其实如果从比赛的出镜率来看,维纳尔杜姆绝对不是双方中场球员中引人注目的。但这个低调踏实的利物浦中场在双方的战术安排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瓜迪奥拉为了限制维纳尔杜姆其实是煞费苦心的,上一部分就已谈到在高位逼抢和其他前场防守之中,都安排席尔瓦对他专门照顾。瓜迪奥拉对于维纳尔杜姆进行针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维纳尔杜姆在利物浦三中场之中时活动范围最大,是攻守最平衡的一个,也许他的跑动并没有米尔纳那样有直接的威胁,但是在之前的不少比赛中,维纳尔杜姆经常可以利用灵活的跑位来应对对方固定的区域站位,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参与球队进攻。所以针对维纳尔杜姆,双方进行的有目的的战术安排还有很多。
①下半场改用斯特林盯防维纳尔杜姆,进攻与防守相辅相成
在下半场一上来斯特林就给维纳尔杜姆带来了直接逼迫,随后在下半场开场的一段时间内,斯特林也是形影不离地盯防,瓜迪奥拉在中场的调整很明显。同样的,当瓜迪奥拉决定换上热苏斯时,撤下的是状态较好阿圭罗而不是斯特林,个人认为也是由于斯特林的防守任务和中锋是不对称的,不能被双中锋所取代。
而这种让前锋来盯防对方中场的做法,带来的效益不只是在防守,其实在进攻上也有好处。因为在盯防的过程中可以是自己的位置后退,这样在由守转攻时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后插上空间。这样突前的中锋会吸引对方更多防守兵力,而边锋则可以利用空间来造成更多实质性威胁,这也是曼城在下半场边路进攻逐渐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
当然,维纳尔杜姆下半场上来之后对于自身处境认识很清晰。看到斯特林有意盯防自己,他也有意识的向前跑位,超出了斯特林的区域防守范围,使得斯特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斯特林始终注意维纳尔杜姆的位置,战术意图明显)②活动空间巨大,但组织进攻不细,维纳尔杜姆尚可提高
维纳尔杜姆在中场的才能在比赛中逐渐显现出来,他对于节奏的控制,以及跑动寻找空间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但维纳尔杜姆还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于他对于进攻的参与程度还是有限,他的主要进攻模式仍然是后插上以及由攻转守时外围的拦截。而随着利物浦实力的增强,对于阵地进攻的要求提高,他们更加需要一个能在进攻的前线穿插跑动,组织梳理的角色。米尔纳以及张伯伦这样能在边路形成跑动和传切配合的球员也许更为重要。如果真的有像之前库蒂尼奥一样能在前场有更细腻的组织的球员的话,可能对于利物浦来说更为必要,而且比之前的几个赛季更加需要。个人认为,夏季利物浦引进凯塔,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希望中场进攻能够更细腻一些。因此,维纳尔杜姆如果想长期坐稳利物浦中场主力的话,只是能创造出空间还不够,还需要会利用空间,更多的把自己和队友联系在一起,进而更好的组织进攻。这是因为现阶段利物浦伴随着实力的上升,对于阵地进攻的要求在提高,进攻的模式在转型。
(面对曼城,维纳尔杜姆不缺空间,而缺少对空间的合理利用)
【利物浦中场各有特点,相互协助平衡仍需加强】
在详细谈了维纳尔杜姆的特点后,其他利物浦中场球员也有各自的特点。相比于曼城以及其他一些英超豪门来说,利物浦的中场球员是更加风格各异 也更加需要调和。在与曼城的比赛中,不同的球员在场上的职责也有明显的不同。
从球员各自的特点来看,亨德森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后腰,有比较强的拦截能力。而且相比于上赛季的大部分比赛来说,在面对曼城时亨德森的位置更加靠后,这可能与体能情况有关。
(尽管持续阵地进攻,但利物浦始终没有放弃打身后,亨德森的这脚传球很见功力)米尔纳是利物浦攻防两端最为全面的球员。在面对曼城的比赛中,米尔纳在开场阶段主要跑动在左边路,这样的战术设计可能是加强向前推进的速度,想像之前几次一样以快击败曼城。
而相对而言凯塔的脚法更为出色,在我看来,夏季引进凯塔是克洛普想要提高中场组织梳理能力,来提高阵地进攻能力。但个人认为从之前几场的比赛评估,凯塔的发挥其实并不算很亮眼,个人觉得这是由于他的个人技术强但大局观有限,想成为真正的组织者任重道远。相比于亨德森来说,他是攻守兼备的球员,在进攻时能比亨德森的位置更靠前,因此在中场球员的竞争中有独特的优势。
(引进凯塔,现阶段利物浦可能想要改善中场梳理,但效果还有待观察)
在面对曼城时,可能克洛普没有想到的是曼城能够彻底地放低姿态,开场留力,不敢主动出击,这就导致曼城其实在中场的逼抢度其实不强。这样其实亨德森和维纳尔杜姆获得的前进空间其实很大,然而恰好这两名球员不是有很好的向前助攻能力,这样参与进攻的球员并不充足,个人觉得这也是上半场利物浦一度占据优势但无法击穿对方铜墙铁壁的原因之一。而下半场马内更多的回到中场接应之后,才使得利物浦中场找萨拉赫打身后的模式能较为成功的实现。但总体而言,克洛普昨天对中场的安排既有人员不够的无奈,也是对于曼城调整的准备不足。在中场方面,利物浦的球员还是需要更多的优化和协调。
(自身特点受限,加上队友的不放心,使得亨德森拿到球组织进攻的机会很少,曼城的中路空当得以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