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将禁止手接回传球,这项规则是怎样改变英国足球的?
编者按:对于门将手接回传球的限制,是足坛中一项十分“年轻”的规则。它从出现至今还不足30年。那么,这项规则是因何而出现,又对足球运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外媒Thesefootballtimes会为我们揭开这段往事。
足球是一项简单的运动。除了越位规则可能对门外汉来说稍稍复杂了些之外,其他规则都是不言自明的。在你第一次在后院或是学校踢球时,你就能弄明白——很快,它们就会烙印在你的本能之中。
不过有些时候,你还会听到些旧日足球的奇闻异事。这些故事在如今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你可能得听阿兰-史密斯沉闷冗长的解释,或是玩了电子游戏才会知晓,人们过去是用方形门柱的——这会令皮球弹出门框的几率大大增加。其他神奇的事情还包括:门将曾一度不带手套;球门曾一度没有横梁——这意味着,多高的球都能得分;还有,掷出界外球的方向必须与边线垂直,就像橄榄球那样。
每当想起这些奇怪而古老的比赛规则时,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幅黑白画卷——一群身穿深色皮靴的英国工人正在争抢一个破烂皮球。那球看起来沉甸甸的,就像是实心的一样。
不过,有一项规则变化仅能追溯到1992年,那就是回传规则的出现。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想象门将手捞回传球的画面可不容易,或许他们的脑海会浮现出前文提到的那种黑白画面,一位不戴手套的门将一路小跑着,背后是由三块棱形木板拼起的简易球门。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一规则仅出现了1/4个世纪而已。
(图)1992年,也就是丹麦人书写“童话”的年份
可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成规?为什么要在足球运动流行了百余年以后,去修改它的规则呢?
在1990年世界杯和1992年欧洲杯上,比赛的节奏常是慢吞吞的,令人昏昏欲睡。在欧洲杯赛场,丹麦人起初没有参赛资格,却在取代了退赛的南斯拉夫后,一举夺得欧洲锦标。而在意大利世界杯上,尽管也有几个标志性瞬间——加扎的眼泪,马拉多纳挑落巴西,以及罗杰-米拉之舞——可在足球纯粹主义者看来,这届赛事的场均进球数创纪录地低至2.2球,这无疑令他们大失所望。
这项改变令足球变得更好,也是推动英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几乎在一夜之间,比赛就变得大不一样了——至少在英格兰是这样,在意大利也有所改观。
好了,让我们从一个实例开始说起。那是1987年,格雷姆-索内斯给克里斯-伍兹的一脚传球。那时的索内斯还是球员——准确说来是队员兼教练——效力于格拉斯哥流浪者。在对阵基辅迪纳摩的比赛上,索内斯在中前场接到传球,这时比赛已经濒临结束。放到现在,拖延时间的标准做法就是把球带到角旗杆附近,护住它,直到裁判吹起终场哨。
(图)索内斯那脚经典的60码回传
索内斯可没这么做。他转身背过了防守队员,开出一脚60码长传,把球给到自家门将伍兹的手中。伍兹捡起球,在禁区内好整以暇地转悠着,拍了几下,又起了大脚,把球传给了远在球场另一端的前锋。要是你没看过这画面,不妨去网上搜一搜,结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后来,索内斯去了利物浦执教,而红军正是在(回传球)新规中迷失最深的球队之一,这真是一个讽刺。不过,当那记对阵迪纳摩的经典回传变成回忆时,我们必须承认,那可真是一记好球。
这种将皮球回传给守门员的古老战术并不总是美好的。要是一支队伍拿球后总想着回传,他们的前锋一定会被害得经常越位。当然还可能闹出笑话,这其中最逗趣的要数1991年的李-迪克逊和大卫-希曼了。枪手后卫转身向门将长传,但他错估了队友的位置,结果打入了一粒乌龙球。
迪克逊与希曼的乌龙配合或许会被载入门将失误集锦,但它也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足球怪象,尤其是在英国。
(图)迪克逊的经典乌龙吊射
一个世纪以来,足球都是一项追求公平的运动。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球队们开始利用规则漏洞,战术也变得极为消极。1990年世界杯上,在对阵埃及的比赛中,爱尔兰门将帕基-邦纳就持球长达6分钟。两队最后互交了白卷,这被许多人看作世界杯历史上最无聊的一幕。
90年代初的国际大赛上,这些迭起的消极怪象,促进了人们对于比赛规则的重新思考。
说起规则改制之前,最后一代能够手接回传球的门将,传奇门神彼得-舒梅切尔便位列其中,他也是英格兰足球史上最棒的门将之一。在乏味的1992年欧洲杯决赛赛场,他的球队几乎是靠着回传技巧最终取胜的。伟大的丹麦人在决赛对阵德国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胜利,也是对这种回传“技巧”的最好送别。
为了拖延比赛,舒梅切尔都让后卫们站在禁区的两侧,并把皮球传给他们。旋即,后卫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将球回做给他们的传奇门将。为了消磨比赛时间,舒梅切尔和队友们重复着这个乏味动作。等到了丹麦人欢庆胜利的时候,足坛霸主则颓然而坐,为这所谓的美丽运动感到绝望不已。
随着变革的到来,一个新时达悄然降临:随着1992-93赛季英超联赛的创立,英国足球走入新纪元。这可不仅是设立了一个新部门那么简单——相反,新生的联赛成长为了一个价值百亿英镑,吸引了世界各地投资者与广告商的产物。它需要足够的娱乐性,所以改变在所难免。
比赛规则新加入了第12条第2款的内容(译注:有关回传球限制),这令英超自首赛季开始便了发生积极变化。在瓜帅登陆英超,并强调门将的控球能力之前,门将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只是阻挡射门,以及开大脚将皮球送向前场。
对于新规定,英超各队大都报以悲观态度。“我根本不信这会提高比赛质量,”时任枪手主教练格拉汉姆抱怨道。利兹联主帅威尔金森则认为,新的规则将适得其反,因为它恰恰会催生出更多长传球。表明看来,威尔金森的看法并没有错,但他的利兹联从前一赛季的联赛冠军跌落至英超元年的17名,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项规则变化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阻止消极战术——它只是为了增加比赛的戏剧性、娱乐性罢了。在那之前,皮球运动得太慢,球迷们看了太多的传球——这令比赛几乎成了板球似的步行运动,球员们停球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1992年8月15日,英国足球迎来了引人注目的变革。此前球迷们观看了季前赛,还目睹了著名的意外——曼城门将安迪-迪布尔接球时因为犹豫而导致骨折。
(图)1992年8月15日,英超元年拉开序幕
80年代的豪门纷纷迷失了状态。布莱恩-克拉夫的风格与新的比赛节奏格格不入,他的诺丁汉森林在英超首赛季就降级了;至于80年代最成功的球队——利物浦,同样也陷入了困境。
不过,最惨的还要数门将们。前英格兰国门阿兰-霍奇金森抱怨道:“新规简直是对我职业的嘲弄。”守门员花费了整个职业生涯来训练双手,可如今他们得用脚触球。“足”球运动员必须用脚踢球的主意可真够“疯狂”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个新颖的想法。在英超拥有埃德森和阿里松的几十年前,许多门将对必须用脚触球的规定感到十分不满。当然有例外存在——但也只是些“例外”而已。
尽管在早期抱怨不断,但回传规则无疑推动了足球的进步——特别是英国足球。在经历了初期的种种问题与调整之后,它令比赛更加流畅,也使足球成为了一项更具娱乐性的表演,一种不可缺少的电视节目,和一个真正的产业。
距离改革已经过去了25年,英超如今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联赛:比赛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海外球员们渴望加盟这里、实现终身理想;随着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增加,天空体育为人们带来的是电影般的观赛体验。
如今受克鲁伊夫的影响,英超联赛里的大部分教练都主张从后场发起进攻。这位来自荷兰的改革家是50年代匈牙利的古斯塔夫-舍贝什的狂热信徒,而后者坚信守门员是场上的第11人,而足球不是只属于10位外场队员的运动。瓜氏曼城已经带来了积极的范例,在他2017-18赛季的百分记录里,门将埃德森就是队内的关键一环。
埃德森不是第一个参与进攻的守门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自规则改变的25年来,作为先驱者之一,他代表了英格兰足球的现代守门艺术,代表了超越球网守卫者的角色所在。
禁止手接回传球的规定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足球比赛。它消除了球队利用漏洞拖延比赛的可能。能够刚好在英超元年应用新规纯属巧合,但可以说,这绝对是世界最佳联赛崛起的原因之一。
过去也曾有过失败的规则变革,比方说人们曾试图效仿冰球改革点球大战,令主罚者站在30码外,在哨响5秒内射门得分。但这次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指回传限制),它是令足球在21世纪依然扣人心弦的深层原因之一。毕竟,对抗的时间越长,球迷们就会越兴奋,也就越能体会到英超球员们的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