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即将戴上“工资帽”,这一次肯定不是乌龙

中国足球观察家

关于中超“工资帽”一事,两周前曾闹出一场关于每家俱乐部限薪3000万人民币的乌龙。尽管事实被迅速澄清,但并不意味着下赛季中超将放弃“工资帽”。

11月27日-29日,中国足协将在香河国家训练基地召开全体中超、中甲、中乙及部分中冠俱乐部总经理和财务总监会议,对于监管和规范职业俱乐部财务状况和行为等一系列方案开始征求俱乐部的意见,其中一项议题就是“工资帽”的设定。

关于中超工资帽的设定,我们可以先以日本J联赛俱乐部的薪酬状况为参考。J联赛俱乐部最高薪酬总额为税前1.89 亿元人民币,平均薪酬总额为税前1.17 亿元,薪酬占收入的比例低于50%。J联赛俱乐部财务情况比较健康,运营管理科学,球员收入控制在合理水平。而中超俱乐部薪酬总额普遍过高,俱乐部人工成本占总支出平均超过 80%。

一个是占总收入的50%,一个是占总支出平均超过80%,而结合2017年中超俱乐部平均的投入成本超过10亿人民币的现状,这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显而易见。即使向来以烧钱著称的英超,俱乐部薪酬总额也未超过总支出的75%。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整中超球员过高收入势在必行。

毫无疑问,即将出台的“工资帽”政策,对准的是职业联赛近年来旺盛的虚火,足协的初衷还是为了限制“金元足球”的进一步扩张。随着资本涌入,中超连续几个赛季刮起了令欧洲联赛都胆寒的金元风暴,随之而来的就是联赛球员身价的水涨船高。如今,不只大牌外援身价高昂,许多本土球员的身价也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尤其是现在很多国内年轻球员一年踢着屈指可数的比赛,却拿着天价年薪,高薪低能,完全丧失了自我提高的动力。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动辄坐拥过亿身价的球员们真正具有如此高的价值和市场号召力,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资本的裹挟中被推到了“浪尖”上。当身价与实力不成正比的时候,高昂身价也只是“泡沫”。而可怕的是,这种“泡沫”在如今的中超赛场遍地都是。

中超球员身价虚高情况严重,溢价合同更是遍地都是,已经成为中超的一大痼疾。然而这样泡沫化的高身价更是让俱乐部哪怕亏损也没法停止“烧钱”的脚步。同时,阴阳合同、签字费等盘外招更是层出不穷。

如此的背景下,“工资帽”制度被摆上台面进行讨论。而此前,为了抑制高价引援,漫天抬价的现象,足协已经出台了引援调节费政策,并在2019赛季继续执行这一政策。

其实,这不是中国足球第一次与“限薪”这个概念挂钩。从甲A到中超,国家体育总局和足协曾多次出台限薪政策,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几次限薪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并未被严格执行。直到近年来中超”烧钱“越烧越旺,球员身价虚高严重。

无论最终“工资帽”的标准如何,可以确定的是,这都将是职业联赛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限薪政策,也将给”燥热上头”的中超联赛“降温去火”。

对球员个人来说,虚高的身价在某些时候已成为了他们征战更高级别联赛的阻碍。在工资帽的限制下,让球员身价回归应有的水准,也是中超联赛与世界足球接轨的必由之路。

对整个联赛来说,无限制的资本涌入必然造成俱乐部贫富两极分化。而当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最终形成同一赛场各家资本的投入不在同一量级的情况时,必然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这样的局面,对俱乐部来说,其投入产出比是失衡的,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投资的积极性,并直接降低联赛的精彩程度以及联赛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危及联赛的长远发展。

因此,通过“工资帽”等一系列限制非理性投入的相关政策,促使俱乐部财务状况和联赛竞争格局更加趋于平衡。可以预见的是,从下赛季开始,联赛中球员的身价与薪资将去伪存真,趋向更加合理化。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