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秀”VAR这一年:在混乱和争议中,记录着裁判的迷茫
2017年12月22日,中国足协在一次会议中决定视频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后文统称VAR)将全面运用于中超联赛,迄今为止,VAR已经在中超度过了整整一个年头,然而自今年3月初上演首秀伊始,这一足坛新兴技术所引发的重重争议似乎从未停歇过。
从干扰比赛流畅度到VAR吹掉好球、漏吹关键犯规,这些在国际赛场上曾经多次发生过的案例如今也来到了中超。紧跟当今时代潮流固然是一件好事,但纵览整个赛季,这位中超“一年级生”若想真正发挥出其理想中的作用,无论从技术还是人员角度而言,它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很多。
初登场争议不断,VAR使用太频繁?
时光回溯至今年3月,VAR技术在本赛季中超第一轮比赛中便已得到了多次登场亮相的机会,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不那么美好。
3月3日天津泰达主场迎战河北华夏幸福的一场比赛中,下半场拉维奇突入禁区内被出击的门将放倒,当时距离点球事发地点不远的马宁经过约3-4分钟与视频助理裁判的沟通并亲自观看VAR之后,才终于做出点球判罚。对于无法知晓VAR画面与裁判沟通内容的球员与球迷们来说,这种苦苦等待自己的命运得到宣判的过程显然不那么好受,而经过长时间等待的拉维奇随后还罚丢了这粒点球。
更为夸张的一幕出现在一周之后华夏幸福客场挑战贵州恒丰的比赛中,下半场比赛双方相继打入共计三粒进球,当值主裁黑晓虎在每一粒进球的判罚中都与视频助理裁判进行了长时间沟通,加之角旗杆折断的意外事件,本场比赛的补时时间竟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11分钟!而这也成功将中超赛场的VAR技术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且不论在经过VAR反复确认后作出的判罚是否正确,在单场比赛中多次借助VAR的帮助作出关键判罚,一来无疑大大破坏了比赛的魅力与流畅性,二来则有可能让裁判养成对VAR的依赖感,从而不再敢于凭自己的判断作出果断判罚。
公平性与流畅性孰轻孰重,这是自VAR技术面试以来便在足坛各个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国际足联理事会(IFAB)在宣布推出VAR技术时便已提出一大宗旨,即VAR技术应实现:最小程度的干扰与最大范围的收益,同时也明确规定了VAR的使用范围:进球、点球、直接红牌与辨认处罚队员这四项,除此以外的判罚不可借助VAR进行。
而纵观本赛季中超前几轮比赛,裁判员不仅在大部分涉及上述情况时都使用了VAR辅助,也有出现过对明显非红牌动作也进行长时间和VAR的沟通,最终作出黄牌判罚的情况,如此使用显然不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该用的时候没有用,又是另一个麻烦
在经过前几轮比赛裁判多次因“不该用的时候用”而遭到人们口诛笔伐之后,VAR的又一个问题发生在了“该用的时候不用”上面。
在3月30日上海上港2-1战胜重庆斯威的比赛中,下半场第83分钟,重庆外援卡尔德克曾助攻冯劲在最后时刻将比分扳平,而当值主裁判马宁见到边裁举旗后果断判罚卡尔德克越位,并未求助VAR,但根据录像回放显示,卡尔德克在前插的过程中并不处于越位位置。
或许是吸收了前几轮的经验教训,这位颇具个性的主裁判这一次选择相信边裁的判断,直接作出越位判罚,这一决定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根据VAR的使用规则来看,卡尔德克在前插之后并未直接形成破门,而是助攻队友攻门得分,因此也并不算在上述VAR的四项适用范围之内,但尽管如此,也仍避免不了这一判罚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毕竟,我们不得不以牺牲比赛流畅性作为代价而引入VAR,所希望达成的效果就是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如今该做的牺牲已经做了,但却没有收获到相对应的回报,本可改变赛果的关键进球仍遭到明显的误判却不见VAR的身影,这无疑与这项技术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前便有人指出,既然VAR的目的便是确保比赛的公平,为何我们不能更灵活地限定VAR的使用范围,在涉及进球等关键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如若出现误判都可由视频助理裁判主动进行介入,是否可以进一步减少误判的发生?
至于过于频繁使用的问题,在这里我认为也与裁判的执法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当值主裁能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作出果断正确的判罚,视频助理裁判也能够准确发现个别判罚中的漏洞,或许就能够实现VAR“最小干扰、最大获益”的宗旨。
相关阅读:【一家之言:VAR是用来处理争议的,别让它成了争议的焦点】
争议判罚仍存在,VAR也有局限性
无论是在“不该用的时候用”,还是在“该用的时候没有用”,无疑都会使这一判罚陷入争议,那么如果是在“该用的时候也用了”,就一定可以避免争议发生么?
9月14日,在一场中超焦点赛事中,广州恒大主场迎战北京国安,当值韩国主裁金大勇在下半场先是通过VAR判罚梅方禁区内手球,再之后先后在两次关键球中经过VAR吹罚邓涵文与郑智犯规,又在最后阶段直接吹掉巴坎布的头球攻门,这场争冠之战,VAR又一次成功“抢镜。”
上述几例吹罚毫无疑问直接影响了比赛的整体走势,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主裁判在前两次犯规发生地点第一时间并无表示,反倒是在邓涵文险些被郭全博干扰倒地、以及高拉特成功取得进球后,再在视频助理裁判的提示下吹罚了双方在此之前的犯规动作,也就是俗称的“哨响晚了”,这无疑会引起球员与球迷的不满心情。由此便引出VAR的另一个问题——当主裁与视频助理裁判尺度不一导致多次改判,势必会影响整体比赛的观感并引发争议性。
类似的情况在7月17日鲁能与上港的比赛中也有发生,第34分钟,佩莱接队友助攻头球破门,处在事发点附近的主裁先判定进球有效,但在与视频助理裁判沟通过后,又改判鲁能队员在之前的拼抢过程中犯规,将佩莱的进球吹掉。
追根究底,VAR技术无论如何先进,它也仅仅只是一套视频辅助系统,真正作出判罚决定的还是在于主裁判本身,而裁判既然不是机器,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主观吹罚尺度与观点。在足球比赛以及各种竞技体育赛事中,除了规则明文规定的犯规动作以外,往往还会出现一些所谓“可吹可不吹”的灰色地带,此时需要考验的便是主裁判的临场判断、以及对整场判罚尺度的把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裁判绝不可能被现时代的任何科技所完全替代。
关于以上几次吹罚的正确与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VAR判罚的角度来看,如何尽量保持主裁判与视频助理裁判在判罚上的一致性则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并非“明显误判”的情况下,VAR并不能避免当值主裁在部分判罚中存在的主观性,它也没有能力去解决所有争议性的判罚。
相关阅读:【懂球帝中超五佳球特别版(GIF):那些被VAR吹掉的进球】
小结:中超VAR,摸索之中再前进
随着英超、欧冠等各项大型赛事接连宣布将在下赛季正式引入VAR,这项尚处于摸索中的技术早已成为世界足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超乃至国内赛场自然也要顺应这股潮流,在曲折中寻找突破。
此前结束的足协杯首回合决赛中,前英超名哨克拉滕伯格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在VAR帮助下快速、准确作出判罚的良好效果,在本赛季每轮中超赛场中,也不乏各种利用VAR成功纠错的案例。既然VAR只是一种辅助技术,想要有效提升比赛的公平性,根本还是在于提高裁判自身的执法水准,以及对VAR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9月恒大与上港的比赛中,主裁考绍伊利用VAR多次作出精准判罚
从规则与技术方面说,中超联赛同样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此前率先试水VAR的德甲与意甲联赛便已经在总结中得出了对它的改进方案,例如将VAR的使用范围进一步严格限定、增加现场大屏幕投放VAR沟通画面等等。此前的世界杯赛场则向我们展示了在全场37台机位(包含2台超慢动作机位)监控下,VAR达到99.3%准确率的优良效果。
一年过去,VAR在中超新秀年的表现如何,每个人的心中自有判断。几个月过后,下一季的中超联赛又将拉开帷幕,经过VAR这一年的洗礼,我们也理应在新赛季拿出更高的执法水平,让VAR成为主裁真正的辅助者,而非比赛的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