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路漫漫 回首中国球员留洋路 立足欧洲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武磊留洋显然是近日继中国队亚洲杯四强出局之后又一枚重磅新闻炸弹,虽然爆料方《阿斯报》和《世体报》一向被西甲球迷们成为“厕纸报”,但从上海各大体育媒体的表态来看,这次交易应该石锤了。不过单单是武磊留洋只是这次留洋浪潮的冰山一角,按照当前国内媒体爆料的内容,还有不少国内球员即将踏上留洋之路。(刘洋:???)
按照媒体们的爆料,欧洲联赛的各大中资运作俱乐部将陆续进行中国球员留洋转会。其中——
黄紫昌可能加盟南安普顿,(不大靠谱,按理说应该去苏宁二队)。
刘若钒——雷丁(英冠)
邓涵文——伯明翰(英超)(恒大还有边后卫吗)
韦世豪——格兰纳达(西乙)(明年大概率升西甲)
何超——帕尔马(按照帕尔马当前运营状况实际上有一定风险)
以上四位转会传闻,最好还是以朱艺老师的新闻为准。这里只是根据当前的传闻推测。
绯闻我们就不过多赘述,进入正题——留洋的姿势和目标
首先,当前国内球员留洋,很多时候被批评为去“镀金”。这个现象遭到目前大多数球迷以及媒体诟病,在外面混几个月饮水机高价出口转内销,身价是上去了,球员的本质并没有获得提升。
这在02-03年留洋高潮来看,今日急转直下确实难以置信。在今年亚洲杯参赛队中,中国队阵中没有一名海外俱乐部球员。尽管他们当中或多或少在国外联赛曾经征战过。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算起,中国足球球员的旅欧之路最早要从当年的公派学习开始算起。由于当时所谓的“人才保护”要求25岁前不能去国外俱乐部,许多球员都无缘到国外一睹欧洲联赛的辉煌。不过在当时现任女足国家队主帅贾秀全曾在1988被公派至“足球巨人”南斯拉夫加盟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并在欧洲优胜者杯出场。
在90年代职业化之后,中国球员的留洋鼎盛期在02-03年。
孙继海 曼彻斯特城,英超,28场25次首发,2球
李玮峰 埃弗顿 英超,1场1首发
李铁 埃弗顿 英超,29场28首发
邵佳一 慕尼黑1860 德甲,12场3首发,1球
杨晨 圣保利 德乙,20场13次首发,2球
谢晖 菲尔特 德乙,8场6首发,1球
范志毅 卡迪夫城 英乙(三级),6场6首发 该数据摘自百度贴吧:中国海外球员吧。
之所以说鼎盛,并不是数量多,而是质量高。4位五大联赛球员,三位在英超赛场。并且都保证了出厂时间。放到今日是仅可以仰望的存在了。
可惜那时候的中国国内联赛却是另一番光景,为了奥运,联赛停摆、升降级取消、俱乐部投入骤减之后欠薪无从申诉、球市惨淡令各赞助商黯然退出。在这期间对于那些坚持的球员来说可能出国踢球是唯一的机会。可惜当时年轻有为的85国青因为集训关了“禁闭”
在这之后,中国球员的留洋路虽然在06年开始有过一段小高潮,在这段小高潮中除了前面列出的球员外还有有我们熟知的董方卓(比乙安特卫普 联赛射手王 英超 曼联)邵佳一(德甲-德乙 科特布斯)孙祥(荷甲 埃因霍温)郑智(英超-英冠 查尔顿)于海(荷甲 维特斯)于大宝(葡甲 德阿维斯)蒿俊闵(德甲 沙尔克04)周海滨(荷甲 埃因霍温)张呈栋(葡超 莱里亚 贝拉马尔 德乙 布伦瑞克)谭龙(美国职业大联盟 温哥华白帽 奥兰多城 等)在这期间亚洲职业联赛也不乏国内球员,黄博文、冯潇霆等人都在J联赛、K联赛中效力过。
很多人可能会惊讶张呈栋这个先躲球再停球10米的糙哥怎么在国外混的,但事实上当年的张呈栋在葡萄牙担任前锋简直是如鱼得水。无论是最初在葡乙的马夫拉还是后来的莱里亚和贝拉马尔,他都是稳定的主力前锋,能够占据首发阵容之人。如果不是被强行改成边后卫,现在的国足又岂会“锋无力”呢?
张呈栋在马夫拉对阵葡萄牙体育一鸣惊人上演帽子戏法,而那场比赛被他三次破门的门将正是现在的葡萄牙当家门神帕特里西奥。但两人的足球之路从此却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张呈栋在贝拉马尔头球攻破波尔图。
在这个阶段留洋球员人数看上去众多,实际上除去已经站稳脚跟的前辈,新晋的留洋国脚打上球队首发甚至出场时间保障都处在持续下降的状况。到现在中国球员留洋变成了现在的模样——五大联赛一个没有。不过,目前国内不少97后球员混迹于葡锦标等欧洲二流低级别联赛中,其中也不乏严鼎皓、单欢欢这样可以期待一下的球员。当然还有在荷甲努力摸爬滚打的张玉宁。
当前留洋海外联赛中国球员本月状况一览。来源见水印。
水平不足成主因 留洋目的不是镀金是积淀。
上面表格不难看出,中国球员更多在梯队、二三级别联赛效力,其中不乏中资运营俱乐部。以95后为主。在梯队球员基本能获得一定的出场时间,但一线队的在这方面就难以觅得机会。在国内U23政策让U23球员成为抢手货期间,这些球员出于对高薪的追求和对出场时间的渴望,就会和韦世豪采访时说的一样:“为什么不回来呢?”
由此看来,我们的行政干预不是一般的厉害,一石二鸟,连着国外踢球的一锅端。比当年从美国拉人才回国都管用。
但是,质变需要经由量变的积累过程,仅仅在欧洲低级联赛“镀金”就放弃前进,虽然能够获得短暂的“荣华富贵”但可能球技的上升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上面的张呈栋就是个好例子,明明是个优秀的前锋,回国之后却被改成极其不合适他的边后卫。原本优秀的头球能力变成了世预赛上的“躲球哥”,亚洲杯上的“十米哥”。
而近日U25集训队频频在欧洲输给三流联赛队伍,恰恰说明哪怕联赛级别低,欧洲这些联赛的足球环境也比国内的环境强。更好的环境带来更好的成长条件,不是单纯靠工资来衡量的。即便现在借着政策可以回国捞一笔,但是当政策保护一过,能力并不足以支持自己继续留在首发时,就是大起大落,在中超也坐稳板凳了。
相比日本,在2017年曾有媒体统计日本在欧洲联赛共有142人效力。但其中有不少是在罗马尼亚、拉脱维亚、黑山等相对低级的欧洲联赛效力。
我们很习惯的认为去欧洲,打不上高级别联赛就等于废了。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相比我国,欧洲的球探系统发达令人乍舌。哪怕你在社区街道踢野球,只要你水平能够震惊这些球探,可能明天就有一份合同送到你的手上。莱斯特城的瓦尔迪正是如此连续跳级跃入国家队。这样发达的体系也是当前我们国家所欠缺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国内选材本身就少,不需要球探系统发掘)。
在对阵伊朗的比赛中,张呈栋在防守端顶住了冲击,郑智面对高位逼抢从容传递,蒿俊闵勉力能衔接起中前场的传递输送。这些都是球员通过旅欧获得的宝贵经验转化成的能力,在伊朗欧洲式的冲击面前,毫无经验的后防线即便是冯潇霆这样的亚洲土生土长顶级后卫也被冲的七零八落,失误连连。
回头看日本,留洋大队铸成的国家队早已习惯欧洲的节奏感和对抗。像吉田麻也、酒井宏树这样在五大联赛站稳脚跟的后卫自然能够从容的适应和反制,这便是在旅欧踢球成效上的本质差距。日积月累的努力絶不是“镀金混子一时爽、一直混子一直爽”可以抗衡的。
虽然伊朗最终败于日本,但是伊朗欧洲式的冲击和长传冲吊能力仍是旅欧球员成功的写照。他们败于日本的原因更多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纪律、心态。
阿兹蒙在欧冠赛场晃飞博阿滕。
拥有阿兹蒙、贾汉巴赫什、德贾加、这样的欧洲一流攻击线是伊朗本届亚洲杯连续攻城拔寨的资本。普通亚洲球队后防根本无力抗衡他们的冲击。何况替补席上还有安萨里法德这样的希腊超级联赛射手王。伊朗人在欧洲找到了让他们身体素质获得充分发挥的土壤,并藉此将自己的水平迅速与亚洲其他国家拉远。
寻找符合自己特点的领域 而不是在意曝光度和知名度
我们的例子还是张呈栋:“一开始我来葡乙踢球我是拒绝的,联赛听上去很低级,很没知名度。来这里踢球根本没前途的,就是混。后来我上场打葡萄牙体育, duang、duang、duang的进了三个球,一大堆媒体来采访我,好多俱乐部要签我,说我是球星,很厉害,很神奇,我踢了一个赛季,感觉很不错。后来我签合同的时候还是在葡萄牙联赛,我要告诉其他球员,我来踢是这个样子的,你来踢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的。“(本段文字纯属娱乐)
这个真香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欧洲,真的别在意联赛能不能让你出名,而是你能不能在这个联赛打出名,能不能在这支队闯出名堂。
例如单欢欢和林良铭以及严鼎皓,这是目前海外能够在球队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的三名中国球员。在各自的球队他们都深受主教练信任,尤其林良铭这赛季的球衣变成了10号,这相当于核心的象征。
如果人生地不熟,也不了解去哪合适。可以选择先熟悉训练节奏,欧洲球队的训练模式对于球员的成长同样有较大帮助,通过训练俱乐部也能够对你有完整了解,如果你在训练中感觉到难以融入,可以适时提出外租转会,这时就可以通过这段时间积累的认知考虑一下做出改变了。年轻球员可选择的余地更多,俱乐部的梯队也能给予更合适的锻炼环境。
以欧洲遥遥领先的训练体系,后勤团队以及管理模式,依照现在的状况下去成长起来也不过时间关系。在这期间他们还需要抵御来自家乡的金元诱惑,对抗自己的心态变化。
由于日韩球员本国联赛工资并不高,他们可以一心在国外联赛打拼换取更高的工资。(本田圭佑:努力去欧洲踢球,拿40万月薪)我国则因为早年的胡批操作将联赛变成现在这副样子,更低的竞争和更高的薪水摆在面前,说不心动那绝对是骗人的。
但留在欧洲,通过更激烈的竞争打出名堂 ,无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就需要球员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了。
现今的中资运营让欧洲俱乐部为中国球员开启了新的大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球员奔赴足球最发达的土壤。也许有一天也能像日本那样以量变换质变,成为中国足球崛起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