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足球路,辽足沉浮史

球报 球报

《球报》独家报道:

人物小传:马林,前国家队主力前锋,辽宁足球队功勋队员、教练,曾有“亚洲第一中锋”的美誉。作为球员的马林与队友们创造了“十连冠”的纪录,作为教练三进三出辽足,见证了辽足近20年的发展历程。

 辽足近期的困境确实令广大的球迷担心不已,渡过注册危机后又迎来了换帅风波,未来命运如何发展令人难以琢磨。

如果把辽足在恢复足球正常状态后发展历程拉出一条时间线,再把各位球员、教练作为标尺累积到这条时间线上,那么马林的名字绝对会占据非常大的空间。可以说,马林的足球生涯都印证着辽宁足球和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经过笔者半个月的梳理材料,才有了这一篇文章。

勤学苦练 第一中锋

外界都知道马林是从大连市体校被恩师倪继德选到辽宁少年队,然后开启了自己的职业足球生涯。实际上,马林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又跟随父母去到了合肥,5岁时才回到大连。

回到大连的他们把家安顿在了大连体育场附近,在这样的氛围中马林喜欢上足球顺理成章,也按照专业体育的发展路径从校队开始接受基础练习随后进入到了市体校。

马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自评道:“我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不管是耐力还是速度,同龄人中很多都比我优秀。但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得出色,那就是吃苦。因为我知道在先天方面我无法赶超其他人,但我可以让自己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很全面的球员,我可以在技术、意识和射门机会的把握上,努力超过对手。”

马林的恩师倪继德在筹备那一拨辽宁后备军的时候就立下了志向,要改变辽宁足球直来直去、大刀阔斧式的打法。马林这种用“头脑”踢球的队员必定会成为倪老手中的宝。马林也直接见证了辽足足球技术风格的大转变。

虽然马林在倪继德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第努力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足球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1980年那次的内侧韧带撕裂,让他在泰国参加亚洲中学生比赛时表现完全失常。这样的表现不仅使得教练对马林有了很深的看法,他自己也经常在心里自责,甚至一度想到过放弃。

但对于把“吃苦”当做座右铭的马林来说,放弃绝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为了能够进入即将组队的国青队,马林带着伤病参加了足协组织的三期集训,韧带有伤就用胶布把伤腿紧紧地包起来,到后来他的双腿一根汗毛都没有了,全部在每天训练后拆胶布时给扯了下来。

经过这样的努力,马林顺利进入了国青队、辽足一线队和国家队。在成为“亚洲第一中锋”的过程中,马林也仍然要翻越几重障碍。1984年亚洲杯,马林成为国足的一员,但年轻的他没有进入任何一场比赛的大名单,坐在看台上看完了全部的比赛。赛后,马林申请回到国家二队继续训练,“中国足球教父”年维泗看到马林的申请后很欣赏他正视失败的勇气,批准了他的申请。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波折,让马林躲过了“519”带来的冲击。实际上在赛前,马林依然接到了国家队的调令,但感觉自己没有完全准备好的他婉拒了这次机会,结果阴差阳错没有受到球迷和外界的抨击。当年维泗第五次挂帅国足后,技术和心理更为成熟的马林成为了当然不让的国足主力前锋。

当时的国家队依然是集中训练模式,马林、唐尧东、高升、傅玉斌、李华筠王军、黄崇、董礼强、赵发庆等入选过国家队的辽足队员基本上或是常年或是阶段性地在随国家队训练。在多名主力队员被抽走的情况下,辽足之所以依然能够保持在国内赛场的连战连捷,就是因为辽足有着完整、高效的队员培养体系,还可以培养出傅博、隋明云等有实力的年轻队员。

而马林“亚洲第一中锋”的名号则是源自于他在国家队期间高效的得分效率,高过了同一时期亚洲各支国家队的主力中锋。关于马林的技术特点,笔者在与马林老队友黄崇指导的聊天中曾听到了这样的描述,“老马的先天条件真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在门前的感觉确实是国内当时球员中最棒的。如果在门前有机会的话,他会用最简捷有效的动作第一时间完成射门;如果对方盯防比较紧,或者机会不是特别好,他也能拿住球再合理地分给队友,来创造第二次机会。”

已故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与搭档石富宽曾经在辽宁表演传统相声《口吐莲花》,现场抓哏时就将辽足四位国家队的队员编入其中。“先请傅玉斌(嘡嘡),再请唐尧东(嘡嘡);前锋有马林(嘡嘡),后卫有高升(嘡嘡)!!”由此可见马林与队友在国内的巨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转型教练 屡受波折

在1989年经历两次“黑色三分钟”和1990年亚运会主场不敌泰国之后,年近30岁的马林离开了国家队,此后又到日本钢管(Nkk)队踢了一年球。1993年马林帮助辽足完成了“十连冠”最后一块拼版——在北京击败主队夺得第七届全运会冠军,决赛中他在第39分钟远射得分为球队打开局面。

随着职业化的到来,马林选择回到大连万达结束自己的足球生涯。虽然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马林依然可以依靠经验为球队破门得分,也帮助大连万达夺得了1994赛季甲A初年的联赛冠军。1995赛季结束后,马林选择了退役。

1996年,马林来到了刚刚升入甲B联赛的大连顺发队担任领队和助理教练,球队的主教练是前国脚臧蔡灵,球队经过一年的奋战最终以净胜球的劣势掉级。1997年,国内足坛霸主大连万达准备选派年轻的教练到法国去学习,马林作为代表首先被俱乐部安排到了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一年之后却遭遇了万达退出的风波,马林的法国学习之旅没有成行。

彼时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的ESPN台开始登陆到大陆地区,他们拥有丰富的足球资源,是当时国内球迷能够收看到英超现场直播的为数不多的渠道。而当时ESPN也得到了直播甲A联赛的权益,在直播大连、辽宁和沈阳三队的时候,频道需要一位了解当地球队的解说嘉宾。此时赋闲的马林正好符合这样的标准,经过几次愉快的合作后,著名解说员刘勇将马林推荐给了台里。

1999年,马林正式到新加坡加盟ESPN体育台。当时ESPN有着华语足球圈最顶尖的解说团队,詹俊、苏东、刘勇等担任评论员,李元魁、陈熙荣等老一辈足球教练担任解说嘉宾。在这样的氛围内,马林不得不再次发扬“吃苦”的精神,在高频次的比赛解说过程中去理解比赛、理解解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当时ESPN体育台主要是以英超直播作为主打卖点,每周末马林都需要准备好至少两场比赛的直播。也就是说要比赛开始前马林就需要掌握比赛四支球队的战术打法体系、重点球员的活动的轨迹,比赛中针对某位球员的技术运用,团队的局部配合等事情都需要他第一时间为观众做出解读。

在ESPN的直播分工中,解说嘉宾实际上有着直播间主教练的职责,对球场上出现的不同情况,如何理解球员的表现,如何理解教练的赛前安排,什么样的事情导致场面上形式的逆转,在逆风球的情况下教练如何通过换人来翻盘。经过一年对“第一联赛”的解说,马林对足球的理解上了很高的一层台阶。

2000年,辽足开局不利,球队的铁杆“救火教练” 王洪礼再次上任。带领球队完成保级后,面对球队教练组人手不够的情况,恩师王洪礼想到了马林。马林也得以再次回到足球圈内。

三上三下 高峰低谷

在足球教练方面,马林最先跟随了恩师王洪礼,仿佛也与这位“铁帅”印下了类似的印记——在辽足主教练的岗位上几上几下,经历了教练生涯的高峰和低谷。

在回归辽足后,马林跟随恩师学习和掌握着一支球队在训练中的合理计划、在比赛中的场面调度、在日常中的人员管理,真正的将解说中的足球感悟和实际足球管理做了有效的融合。

恩师王洪礼也对这名弟子点拨、提拔有佳,2002年初中国足协选派青年教练到英格兰联赛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马林受到恩师的推荐名列其中。根据安排,马林去到了利物浦和普林斯顿两家俱乐部。

时任两支俱乐部的主教练都是响当当的名帅——“红军”利物浦在法国主教练霍利尔的调教下拿到了除英超和欧冠以外所有参加过比赛的冠军,弟子中欧文拿到了“金球奖”、杰拉德作为公认的中场核心受到关注;而普林斯顿俱乐部则是英格兰联赛初创时期的霸主,也曾完成过赛季不败夺冠的壮举,时任的主教练为大卫·莫耶斯,他正带领球队强势冲击英超,当时圈内认为如果有英超球队选择换帅,莫耶斯就会是第一人选。

虽然曾经转播和评述了无数的英超联赛,但近距离观察一支英超、英甲球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还是给了年轻的马林更多的惊喜和收获。英格兰球队快速、高频率的攻防转换节奏和教练训练结合比赛的能力让他收获颇丰。在他离开应该之后,2002年利物浦在霍利尔的带领下获得联赛亚军,莫耶斯也得到了执教英超俱乐部埃弗顿的机会。两位教练的训练体系和执教风格也被马林带回到了辽足。

2003年,辽足请来保加利亚名帅佩内夫,他曾率领保加利亚队参加过美国世界杯并历史性地打入4强,马林则担任中方教练组组长,辅佐这位外来的名帅。但辽足历史上一直有外教(辽足以外的国内、国外教练)不显灵的魔咒,佩内夫也难以幸免。在开局一胜四负之后,马林结果了球队的教鞭。

彼时,辽足队员流失已经开始,曲圣卿和李铁在马林上任之前已经转会,肖战波、李垚和曲东也各奔东西。辽足之前奉行的“352”战术体系已经难以维持,马林上任后就开始将在英超学习到的“442”体系移植到了球队中。同时针对“辽小虎”成员的不断流失,从青年队提拔了张永海、张海峰等年轻队员。球队面膜也在换帅后焕然一新,其中四球大胜大连实德宣告了辽足的强势归来。

随着徐亮和王新欣国奥任务的结束,辽足在马林的带领下进行了初步的换血,2003年底八一队撤编,辽足将臧海利和郭辉收入帐下;同一时期,辽足还将铁路毅腾的U17梯队整体买了过来,这里边有着于汉超、杨旭、戴琳和杨善平等年轻队员,而张鹭也从天津火车头俱乐部被带了过来。这些人组成了未来几年辽足的主力阵容。

当时中国足协出台了U21政策,要求每场比赛必须有两名21岁以下的队员登场,这也给辽足年轻队员很大的机遇,再加上因为多种原因当时取消了升降级。辽足在马林的带领下得以放手锻炼年轻队员。

辽足在马林的带领下保住中超资格后也得到了联赛第四名的成绩,还顺便影响了甲A末年的争冠形式。辽足在客场将上海国际挑于马下,让对手计划中的3分变为了0分,而上海国际最后也是以一分之差痛失冠军。

与辽足合同结束后,马林选择去国内其他俱乐部增加个人履历。等到他第二次和第三次担任辽足主教练,球队形势则完全不一样了。2008年辽足又请来了一位外教德国人洛兰特,同样是开局不利,球队内部也出现了内讧,马林如同王洪礼般火线回归帅位企图拯救球队的颓势。第三次入主辽足,同样是在球队陷入保级困境的情况下,球队才请回了马林。

2008年,辽足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王新欣和徐亮等队员也去往他处,辽足要以杨旭、于汉超、杨善平和张鹭这拨刚刚21、22岁的年轻队员去应付艰难的保级大战,完成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2008赛季还发生了中国足球历史上著名的武汉光谷退赛事件,辽足在联赛第一循环中对阵武汉取得三分因为他的退赛被抹平了优势。

而辽足当时队员技术上仍然不太完善,杨旭和于汉超在比赛中有过很多得分的机会。笔者记忆中对杨旭的一次错失单刀记忆犹新——在客场面对浙江绿城时,杨旭获得了非常好的单刀机会,时任绿城门将姜波是辽宁人,他先于杨旭做出了一个不太正规的扑救动作,但杨旭的射门却将球直接送到了姜波的怀中。最后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之下,马林带领球队难以回天,辽足历史上第二次降级。

针对这些年轻队员的技术弱项,马林在接下来的冬训中严格抓住攻防两方面的细节。在无法引进强力外援的情况下,马林为辽足在防守中打造了张鹭-杨善平为核心的体系,进攻则是狠练“辽足双子星”杨旭和于汉超的射门能力。每天全队训练结束后,杨旭、于汉超和张鹭都需要加练射门和防守,当他们去到食堂时,原本热闹的食堂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就是在这样的苦练之下,辽足在2009赛季中甲联赛中顺风顺水,没遇到太多的抵抗就以冠军的成绩重返中超。

辽足的打法彻底贯彻了马林细致、快速的理念,球队在队长肇俊哲的带领下往往可以在边路两三人打出精妙的小范围配合,在吸引到对方多人包夹后,迅速将球转移到另外一边的空挡,为杨旭和外援前锋创造出得分机会。此后辽足两赛季更是一鼓作气于2011赛季得到了联赛季军。马林的执教能力也得到了圈内专业人士的认可,他荣获2011赛季中超最佳教练员的殊荣。

马林个人教练生涯达到了顶峰,但受制于俱乐部的领导,一系列糊里糊涂的操作开始让辽足的教练团队感受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队员流失 青训缺位

虽然在第一次执教辽足之时,辽足也在不断将队内主力队员卖出,但球队还是找到了毅腾87一代这样球队未来的血脉。但近几年辽足却完全没能将后备力量补充上来,马林即使多次呼吁俱乐部加强青少年队员的培养,但手中可用的大将却还是越来越少。

辽足近10年虽然没有像“十连冠”、“辽小虎”那样如泉涌般的出现国家队队员,但细细算来在东拼西凑的情况下马林仍然带出了多位国脚——门将位置有张鹭和石笑天,后卫有杨善平和丁海峰,中场当中秦升、陈星、杨超声都有过国家队的出场经历,更不用说杨旭和于汉超一度在国家队也搭档成为主力锋线队员。这些队员打出名堂之后相继转会,都给辽足带来了高达数亿人民币的资金,远高于宏运集团10年间对球队的投入。这些转会费足以保障俱乐部日常的开销,并且还会有所结余,如果将这些结余用于建设球队的青训体系,那么辽足也不会处于如今尴尬的境地。

即使是辽足没有入选国家队的队员中比如丁捷、杨宇、金泰延和胡延强等队员,外界球迷看来在辽足队中的实力和发挥似乎并不突出的他们,在转会之后到达更好的平台之后也都有着不错的发挥——丁捷在重庆斯威当上了球队队长;杨宇在青岛黄海受到主帅的信任,在4123阵容中担任单后腰;金泰延在北京国安的边后卫位置打上了主力,胡延强作为年轻队员储备也被国安收入帐下。这些队员的转会费用接近了一亿元。

他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发挥,离不开马林在辽足期间为这些队员打下的良好基础。只是由于辽足优秀队员流失太过迅速,让马林和其他教练没有时间去捏合和打磨这些璞玉,球队的打法也从注重进攻变为了防守反击。队员连续流失后在2017年,辽足成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典型代表——转会离开的队员在其他球队都能出彩,而母队辽足却历史上第三次降级。

同样,马林在挖宝方面同样有着出色的能力——这两名后腰秦升和孙世林,都是在自由身和乙级队时被马林带到了辽足。经过马林在中超赛场对他们的打磨后,两人也都以高价去到了广州恒大和上海申花,秦升更是后来入选了国家队。

实际上,外界对于“换个活法”的辽足不是不能接受,但“换个活法”的前提是要能够保证球队能够活下去。小本经营在欧洲五大联赛中也是很多球队秉承的理念,但他们还是能够用各种方式保证俱乐部一直生存下去——在主力队员被联赛强队卖走之时,可以从球队内部、对方或者低级别联赛马上带来可塑之才,可能这才是未来最贴合辽足生存的方式。

结语:笔者与马林指导在李金羽的婚礼上有过短暂的交谈,在不到两年的空闲时间内,马林指导自费去到了巴塞罗那俱乐部进行观摩和学习。即使是暂时赋闲在家,马林认为自己还是不能放松要继续学习世界足球的先进模式。

今年只有57岁的马林正是一名教练的黄金年纪,在遭遇了种种不公待遇后,他依然保有对足球,乃至辽沈、大连足球的激情,相信自己仍然会有机会带领一支球队重新证明自己,也可以为家乡足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样的机会会很遥远吗?

《球报》记者组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