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要营造梅西和武磊的对决?

小喜的球 程小喜

“我向你们建议,在梅西上场的时候就享受他的表演吧”,即便作为同城死敌的主帅,鲁比赛后毫不吝啬对梅西的溢美之词。在诺坎普上半场不丢球、最终0-2告负,这个结果对于鲁比和西班牙人上下而言完全可以接受。没有人可以阻挡外星人梅西,他比赛伊始就持球面对马克-罗卡跳起了舞蹈,他的每一次中场直传球对于西班牙人的防线都是灾难。

加泰德比并没有预料之中的火药味,鲁比主动放低姿态排出了5-3-2的防守阵型。西班牙人拒绝与巴塞罗那刺刀见红,鲁比无所谓场面上的狼狈不堪。所以,大多数中国球迷看完上半场可能会觉得无聊——这场比赛武磊的替补多少有些意外。第64分钟,武磊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他替补伊格莱西亚斯出任西班牙人的单箭头。替补登场的半小时里武磊利用跑位多次造险,但鲁比整体的比赛策略并不能给予武磊大的支持。

其实,相比本场比赛武磊和西班牙人的表现,这场加泰德比背后的媒体现象、球迷的情绪更加值得解读。

【媒体为什么要塑造梅西和武磊的“球王之争”?】

拥有中国球员的加泰德比,中国球迷的普天同庆,更是中国足球媒体的狂欢。

自从武磊登陆西甲的第一天起,中国派往西甲的足球记者就逐步增多。巴塞罗那在主场迎战西班牙人,一场比赛拥有梅西和武磊两大流量保障,中国又有一批媒体工作者紧急“增援”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是每个球迷的朝圣地,为什么大批媒体工作者得以在这个足球节日前往呢?必须要强调一遍:是因为梅西和武磊的同场竞技。单这一个看点,中国数百家媒体就要为此折腾小半个月。所以,到了加泰罗尼亚,媒体记者们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最终看到的工作成果,概括起来就是一些标题:“武磊将与梅西展开加泰球王之争!”、“这是中国球王与阿根廷球王的第一次对话”……

一看到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很多球迷已经怒不可遏。武磊和梅西有可比性吗?这两人是一个级别的吗?足球媒体从业者还没有业余到这个地步,但凡看过梅西和武磊踢球都知道没得比。但是每一个中国媒体从业者舟车劳顿、不远万里赶到加泰罗尼亚,就是为了制造一个“梅西和武磊对决”的舆论场——这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这也是他们日常的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不同媒体间的竞争关系。新闻点众人皆知,要在媒体效果竞争中占到上风,就比谁能够做到极致。

这就不得不引出球迷经常骂媒体的一句话了——还要点脸吗?为了生存,为了继续活下去,为了标题夺人眼球,很多媒体根本顾不及什么节操。所以就出现了“武磊将与梅西展开加泰球王之争!”、“这是中国球王与阿根廷球王的第一次对话”这样的标题。为了让你点开这个新闻——几乎所有媒体都不介意你点开时的情绪是愤怒、怨恨还是不屑……

结果导向论,你点开——巴塞罗那才不会白去,新闻才达到传播效果,升职加薪才有期望。所以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中国当今的足球媒体氛围当中,标题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武磊和梅西没有任何可比性,这任何人都知道。但为了实现新闻效果和传播效果的平衡,多数足球从业者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知”。标题只不过是一个“噱头”罢了,其实你仔细看内容——多半还是很务实很客观的。

当整个媒体行业都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受众(广大球迷)提升自己判断“武吹”的标准——不要一看标题就愤怒的谴责“武吹”,判断是不是“武吹”,这个时代更多要着眼于内文内容。多说一句,这时候很多人就丧失了这个能力。中国足球媒体乃至整个媒体行业,为什么今天形成了非常病态的标题党生存模式?归根结底,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读内容的能力和习惯,所以,新闻从业者只有从标题上“下猛药”。

加泰德比的“媒体战”,只是中国媒体报道武磊常态的一个整体缩影。十年前我们还在试图批评“标题党”的病态,当今天“标题党”已经成为常态时,这就要求新闻受众(广大球迷)要有辨别能力——到底是不是“武吹”,内文见。

为什么鲁比的赛前发布会上总有记者“问武磊”?武磊登陆西甲后去往加泰的记者,他们为什么而去?就为一个武磊而去。很多人说中国记者能有点自知之明吗?每天有固定的新闻版面等着填补,领导隔三差五的发来消息:怎么样啊?这部分中国足记去西班牙几乎只有一个任务——“问武磊”!不争先恐后的“问武磊”,不吃饭了吗?

外国记者为什么一开始也特别爱“问武磊”?其一,突然有一个中国球员出现在五大联赛舞台,这是出于基本的新闻本能;其二,武磊的背后预示着巨大的新闻媒体市场。自从武磊加盟西班牙人,国内媒体的足球编辑每天都有一个固定任务:搜一搜外媒对武磊的报道,编译刊发。这就是外媒为什么热衷“问武磊”的原因——他们的媒体名称会在中国得到很大的曝光量,网站点击量也会巨增。

记者为什么老是不厌其烦的“问武磊”?这是一个残酷的生存问题,不想法设法的“问武磊”,就意味着失业的可能性。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上述论述都只站在了一个角度——新闻媒体。

【鲁比,不是武磊的新闻发言人】

新闻媒体有自己的角度,主教练鲁比也有自己的立场。

每场新闻发布会都有媒体记者狂轰滥炸的“问武磊”,我们站在鲁比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是什么感受。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会单独就某个球员提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新球员刚刚加盟球队;二、单场表现特别好的球员;三、点评单场表现特别糟糕的球员;四、日常吹捧核心球员。

作为一名经常跟媒体打交道的职业主帅,其实对于媒体的问题心里都有数。因为这些东西早就在他心里过过一遍,一般都能应答入流。面对媒体,不同的主帅有不同的表达风格,但基本立场都是维护俱乐部、维护球队,不时向球员或者外界传达一些特殊信号。

武磊刚来,记者:请问鲁比先生,怎么看待武磊这名球员,他在球队的前景如何?鲁比早有准备。客场挑战比利亚雷亚尔,武磊替补登场12分钟。记者:请问鲁比先生,如何评价武磊的西甲首秀?这也在鲁比的射程范围之内。迎战巴列卡诺武磊造点,鲁比“吹武磊”自然而然。

鲁比猜到了开始,可万万没有想到结尾。赛前发布会,记者:武磊……;赛后发布会,记者:武磊……训练媒体开放,记者:武磊……这一切的一切,对于鲁比而言都来得太迅猛了。如果可以的话,中国记者巴不得每次新闻发布会,鲁比都发表一篇关于武磊的长篇演说。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有的时候你一丝不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表达小明,接话的人突然来了一句:你觉得小东怎么样?有的时候你只想专注的谈论A,但坐在你对面的人却只关心B。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处处充满尴尬。最能理解鲁比感受的人,是上海上港的主教练佩雷斯。武磊刚刚离开,记者:请问佩雷斯先生,武磊离开会对球队产生怎样的影响?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在变着花样的给到佩雷斯。3月29日,上海上港与河北队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佩雷斯终于爆发了:“每次赛前大家都问武磊的问题,但我作为上港的主教练,不是每次都来回答有关武磊的问题的。”

其实,这恐怕也是鲁比的心头话——我作为西班牙人的主教练,不是每次都来回答有关武磊的问题的。武磊只是西班牙人的一份子,西班牙人不是武磊一个人的球队。我不是武磊的经纪人,更不是他的新闻发言人。试想一下,假如西班牙人的主教练是穆里尼奥,他面对记者的风格,会怎样答复“问武磊”?

归根结底,鲁比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球队战斗力,维护俱乐部和球队的声誉。武磊只是球队的一份子,而这一份子,在记者的督促下已经快要将鲁比掏空。媒体记者有自己的立场,鲁比同样如此。想象一下你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尴尬?正是与别人的立场、角度不同。而这个“别人”恰恰试图向你施加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这往往就是愤怒的源泉。

【度过“武吹潮”,中国足球注定需要过程】

报道武磊的媒体氛围普遍膨胀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广大球迷的情感上而言,度过“武吹潮”,注定需要一个过程。

武磊突然从中超跳上西甲的舞台,一个普通球迷会怎样直观的描述自己的心情——激动、梦幻、不可思议……用到的多半是这些情绪高涨的词语。球迷此前多年因为中国球员在五大联赛难有作为的压抑、绝望,因为武磊的出现,情感得到了一个爆发点。爆发的姿态当然不会是理性的,不会是平铺直叙。就像一座已经压抑多年的火山一样,一旦得到释放自己的时机——它注定需要肆无忌惮的喷发一段时间才可能恢复冷静。

“吹武磊”就是成千上万中国球迷的火山喷发!武磊在上海上港踢球,还不时有批评他单刀不进的声音,但过去这2个月的时间——球迷和舆论似乎容不下任何说武磊不好。整个国家的足球媒体突然迎来高潮,球迷的看球情绪激昂到了不理智的地步……一定程度而言,这就是武磊留洋给中国足球带来的实际意义——中国足球太需要一个偶像出现,突然让整个国家的足球氛围发生由低沉向张扬的转变,过度张扬是不好,但总比过度压抑好。

“全民武吹”,就是中国足球此前十年多压抑情感的喷发,就是中国足球氛围由低沉向张扬的转变。实际上这是一种弱者心态,阿根廷人没有如此疯狂的吹梅西,巴西人没有把内马尔捧得这么高——因为这些国家的足球本来就很强,球迷的心态也是一种健康的自信。在巴西和阿根廷,他们早已经对优质的足球偶像习以为常。

当一座“火山”压抑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喷发,要想强行堵住“火山口”,几乎不可能。终于,现在关于武磊出现了一种声音:我们要理智、冷静的看待他在西甲的表现。这是什么真知灼见吗?其实未必见得。现在开始提倡冷静看待武磊的这拨人,其实多半就是一开始疯狂吹武磊的那批人。这是球迷情绪发展的正常过程:没有经历过疯狂的冷静,根本不算是真正的冷静;没有经历过浮夸的客观,也不会是真实客观。

广大球迷度过“武吹潮”注定需要一个过程,媒体把目光从武磊个人身上,逐渐扩散到他所代表的西班牙人以及比赛本身也需要过程。加泰德比赛后新闻发布会,中国记者突然意识到之前对于武磊的过度提问太过暴力,他们也逐渐把提问的重点和焦点过渡到比赛过程本身,而不仅仅局限于放大武磊的个人光环。

武磊突然在西甲进球,广大球迷不可能内心没有任何起伏,媒体不可能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我们之所以有些沉迷这种感觉,有些丧失了理智,有些盲目吹捧,是因为太久太久没有享受过这种幸福了。

面对这种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幸福感,每一个中国球迷的心态需要摸索,中国足球的球迷文化也在投石问路。武磊突然在西甲踢得风生水起,幸福不可能不让中国球迷短暂丧失理智。度过“武吹潮”,注定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中国球迷压抑多年情感发泄的过程,这是举国球迷文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小步。

只有越来越多的“武磊”出现在五大联赛,我们才会越来越理性,我们才有可能把优质足球偶像当成一种习惯。

展开更多